治治“官油子”

治治“官油子”

治治“官油子”
治治“官油子”

廣為人們詬病的“官油子”,在幾千年封建時代的官場上繁衍生息,代不乏人,直到現在,還未絕跡。遠一些的,諸如唐代的“模稜宰相”蘇味道,五代時期的“不倒翁”馮道,都是有名的“官油子”;近一些的,諸如清末民初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一書中形象描繪的德州儀曹郎盧蔭溥、軍機處當值龔麗、戶部員外郎楊芳燦、儀曹周錫章等四大“官油子”,都有史可查。

“官油子”的最顯著特點是“油滑”:油嘴滑舌,油腔滑調,油頭滑腦,圓滑、世故、虛偽是他們的標籤。武則天當政時期,蘇味道三度拜相,先後居相位9年。他詩寫的還行,就是不大張口說話,不得不說時,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這個“模稜”宰相油滑得找不到他的任何立場、任何觀點、任何態度、任何主張,當然,也找不出他的任何錯誤。

左右逢源、一團和氣,做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官油子”的慣常做派。曾擔任過湖南巡撫、後做過軍機大臣的王文韶,就是一個典型的官場“和事佬”。有一次,兩位大臣在慈禧太后跟前發生了爭執,慈禧太后問王文韶是何見解,王文韶始終顧左右而言他,慈禧雖再三追問,他仍是微笑以對,不漏聲色,慈禧無奈地說他“真是個琉璃蛋”。“琉璃蛋”滾到哪裡都渾身光滑,可謂是“官油子”惟妙惟肖的一個比喻。

“官油子”不僅能混下去,而且還能混出不少“油水”,混的風生水起。五代時期的馮道,在亂世的險峻官場上竟能歷經5朝、先後侍奉11君,成為世所罕有的政壇“不倒翁”。 清中葉三朝元老曹振鏞歷經乾隆、嘉慶、道光3朝,做了50多年太平官,拿了50年朝廷俸祿。問其秘笈,就是“多磕頭少說話”的“唯上”為官哲學。信奉“唯上”為官哲學,大概是“官油子”的一個共同特點,也是他們能夠上位所依持的不二法門。

時至今日,“官油子”並未絕跡。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往往是“官油子”的溫床。高高在上、不知下情,走馬觀花、不察實情,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傳達文件,上面一天到晚要表、下面一天到晚填表,在這樣的氛圍中,必然滋生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誇誇其談、虛與應付的不良風氣,助長“官油子”習氣,導致“官油子”滋長。

“古代版”的“官油子”為害甚巨,“現代版”的“官油子”為害也不小。“官油子”是“官”+“油子”,如果不是官,“油子”為害有限,然而“官油子”是有職有權、有責任有地位的“官”,因為油滑,有職不忠於職守,有權不為民謀利,有責不擔當責任,有地位不去作為,他們謀不了大局可能會影響大局,他們幹不了大事可能會耽誤大事。與此同時,他們對政治生態起著不可忽視的破壞作用。

“官油子”的產生,一方面是“官油子”自身官品官德不正,懈於謀事而工於謀人,懈於實幹而工於投機,斤斤計較於名利得失;另一方面,“官油子”還有生成的土壤與生存的空間。如果“官油子”能夠通過僅僅給人口惠不幹實事而得到實惠,這樣下去,“官油子”不僅不會絕跡,“小官油子”還會長成“大官油子”。“官油子”能夠得好處是其生成與生存的根本歸因。剷除“官油子”生成的土壤,壓縮“官油子”生存的空間,最有效的辦法是不僅不讓“官油子”撿任何便宜,而且要儘快地淘汰他們。

治治“官油子”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19年第4期,作者:孫廣遠,原文標題:《治治“官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