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做了件慈禧太后都没办成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08年这一年,统治中国几十年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死去,因为光绪帝在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子嗣,所以能够为了保住爱新觉罗一族对大清帝国的统治,慈禧太后在临死前,选择了与爱新觉罗的血统最为亲近的光绪的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当时的溥仪只有三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孩,所以就由他的父亲载沣来辅政。所以1909年到1912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这位光绪皇帝的异母弟醇亲王载沣。

醇亲王做了件慈禧太后都没办成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多年以后溥仪对他父亲的评价,我们知道醇亲王其实是一位性格懦弱,做事优柔寡断的人。面对朝廷内部的纷争,载沣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能力和魄力去化解朝廷中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他总是会一会儿听信这一方的言辞,一会儿又倒向了一个阵营,对不同立场不同派系的人也总是唯唯诺诺地说“好好好”,完全没有一个掌权者应该有的威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懦弱无能的人,在自己摄政的短短几年之间,却办成了一件慈禧太后都没能搞定的大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面所说的,载沣办成的这件大事,就是除掉袁世凯。首先,先来分析一下载沣为什么掌握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其他,而是要除掉袁世凯。光绪帝是载沣的亲哥哥,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曾经也加入了醇王府,载沣和慈禧太后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在光绪帝死前,慈禧太后就有意培养载沣作为摄政大臣,让他接管大权。在慈禧太后生前想要推行的许多新政,袁世凯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并且在载沣心目中一致认为,光绪帝维新失败,被监禁以致最后早逝都是因为袁世凯的背叛,所以在他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之后,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就是袁世凯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清朝末年很多手中握有实权的官员都是汉族人,清朝皇族深感满族人的权利被架空,加之袁世凯掌管北洋六镇,而北洋六镇是当时清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所以载沣对袁世凯的存在十分顾忌,一心想要除掉他,重新从他手中夺回权利。

醇亲王做了件慈禧太后都没办成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懦弱无能的载沣到底是怎么样把这样一个手中握有重权的袁世凯除掉的。事实上,在慈禧太后临死前曾经召见过载沣,而且告诫他袁世凯并非对大清朝忠诚,他以后会成为大清的敌人,嘱托载沣在他死后一定要想办法把袁世凯解决掉。在载沣离开后,慈禧太后立即又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能够在最后时刻稳住他,为载沣争取除掉袁世凯的时间和机会。在慈禧太后看到袁世凯小心翼翼、十分恭敬第走到她面前时,她就已经看出来袁世凯是个十分善于伪装的小人,于是便装作没有看破,不动声色地对袁世凯说,希望袁世凯能够在自己死去后和载沣同心合力,一起辅佐溥仪,保住大清的江山,而且对袁世凯表示,不论别人怎么说,她都相信袁世凯对大清朝是一片忠心。慈禧太后话音未落,袁世凯就已经跪地谢恩,而且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不辜负慈禧太后的嘱托,保住大清朝的江山。

醇亲王做了件慈禧太后都没办成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太后死后,载沣开始有所动作。对于如何除去袁世凯这件事上,据说载沣一开始是想仿照当年康熙大帝杀掉鳌拜的办法把袁世凯杀掉的,康熙当年准备了一把只有三条腿的椅子,然后派人把鳌拜叫过来把这把椅子赐给他,鳌拜坐在椅子上没有防备被康熙问了下,然后就被扣了个“君前失礼”的死罪。而和溥仪一起谋划这件事的一个叫做溥伟的小王爷,他手里有一把当年咸丰帝赐给他爷爷的刀,载沣可是将这把刀看得十分神圣,所以就准备用这把刀把袁世凯杀掉。不过载沣也不是冒失的人,这么大的事情他还是不敢一个人作主,便去征求当时的顾命大臣张之洞的意见,最后张之洞领衔的军机处担心杀掉袁世凯北洋军会起兵造反,于是反对载沣要杀掉袁世凯的计划,建议载沣一步一步来,所以讨论的最终结论就是,以袁世凯“擅自与美国商谈互派大使适宜”这件事作为借口将袁世凯定罪,然后将袁世凯撤职。

袁世凯非常机敏,很快就看出了形势的变化。因为自己的手上已经没有兵权了,便想先找一个能够庇护自己的地方,于是就在载沣要动手的时候,袁世凯就提前开溜跑到了天津,住进了德国饭店。袁世凯本来以为自己会被扣个死罪的帽子然后砍头,没想到只是被撤职。于是情商非常高的袁世凯便以自己的腿不舒服为理由,带着妻儿老少回了老家。

醇亲王做了件慈禧太后都没办成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表面上看起来,载沣成功完成了慈禧太后的遗愿,成功除掉袁世凯,撤去了他的职务,夺回了他手中的权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后面发生的事情让载沣的努力瞬间又化为了泡影。袁世凯被撤职的第三年,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当时载沣自己并没有能力控制北洋新军,无奈之下载沣不得不再度求助于袁世凯,并把他任命为钦差大臣,让他带领北洋新军去镇压全国的革命,袁世凯再度掌握大权。所以,载沣的儿子溥仪多年以后回忆说,他的父亲载沣最大的失败就是当年没能杀掉袁世凯,尽管他将袁世凯撤职了,但到了最后还是化作了一场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