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嘉庆皇帝是幸运的,他抄查了老爹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得到了差不多9亿两白银的财富,相当于大清10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在他的时代,大清朝还能够在天朝大国的美梦里,继续保持着世界强国的虚假荣耀。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的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输给了英国,被迫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丧权辱国,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算有点血性的咸丰皇帝,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大清国,不信那个邪,总觉得泱泱天朝上国,怎么能败给蛮夷洋鬼,于是想凭借着泱泱大国的底子和外来的强盗好好掰掰手腕子,结果是走上了道光的老路,败在了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手上,不得不签订了进一步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再后来,面对着从天津攻入北京的2万英法联军,咸丰仓皇出逃热河避难,历经一百余年修建而成的、凝结了数代清帝智慧与心血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多重打击之下,年仅31岁,自继位以来“遂无一日之安”的咸丰皇帝一命呜呼!

咸丰帝死了,年仅六岁的同治帝继位,一个传奇般的女人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这个女人姓叶赫那拉,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兰儿。她虽然长相清秀,但远远算不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她最大的特点是功于心计、野心勃勃、富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她也有这样的本钱,因为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儿子还登基为帝了,母以子贵,她成为了皇太后。野心勃勃、不甘雌伏的她联手东太后慈安,联络“鬼子六”恭亲王奕䜣,干掉了咸丰皇帝留给同治皇帝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开始和东太后一起临朝称制、垂帘听政,把自康熙以来后宫女人不得干政的家法破坏的干干净净,从此之后几十年,金銮殿内下跪的官员朝臣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庄严的御座后面那一面令人望之生威的几乎透明的八扇黄色屏风!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图片来自网络)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咸丰病死同治皇帝继位,慈禧成为皇太后直到1908年她死,四十八年的漫长时间内,这个女人牢牢地把持着大清朝的最高权力。

随着黄色屏风后发出的一道道诏令,太平天国起义被无情镇压,捻军起义被无情镇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胡翼林、左宗棠等一个个汉臣在大清朝历史的天空上熠熠生辉;安庆军械所、上海制炮局、金陵兵工厂、福州船政局等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建成投产,其它民用工业也相继建成投产,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大清朝呈现出了一派中兴景象。甚至在短短时间之内,就拥有了一支可以排在世界前列的海军舰队,那就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仅排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国之后)。北洋舰队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吨位达到了7000多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铁甲舰,一时风光无限,大清朝的颓势仿佛一扫而空!慈禧太后在无奈之下所推动的洋务运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洋务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图片来自网络)

可惜的是,支持洋务运动的这种改革,充其量只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浅层次改革,并没有深入到封建社会制度本身。所以,整个大清朝文恬武嬉、贪腐横行、政治黑暗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大清朝中兴的假象在舰炮声中被轰击的支离破碎。

亲政后的光绪皇帝,发誓不做丧权辱国的昏君,他一直在思索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泱泱大国的大清朝,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倭寇骑在头上,受尽了耻辱?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记》、《俄皇大彼得变政记》,开始明白到真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仅仅“师”坚船利炮不行,还要“师”到封建制度本身的改革,才能够改变大清朝的现状。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戊戌变法仅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光绪皇帝,一群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文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等,真的能够手旋日月、扭转乾坤吗?

答案是否定的。改良派的措施,损害到了保守派的利益,更是侵犯了慈禧太后成为寡妇、死掉儿子以后为所欲为的权威,于是慈禧太后再次从颐和园回到了紫禁城,在八旗子弟为主导的军方支持下,光绪被幽禁,康有为跑了,梁启超跑了,在文天祥、袁崇焕、肃顺被杀的菜市口,“六君子”用他们的血向世人证明了,当一个政权从根子上烂掉的时候,政治改良的路是走不通的。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幽禁了光绪,重新站在了台前的慈禧太后,将中国又一次自强的机会,捂死在了手中。虽然功于心计,但目光短浅的西太后找不到能够让大清朝延续下去的办法,封建制度体制的改革又会伤害顽固的保守派的利益,更会损害她自己的权威和利益,结果她相信了吞符念咒就可以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于是怂恿和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杀死洋人,抵制洋货。造成的后果是,八国联军入侵,消灭了义和团,也将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从紫禁城赶了出去,不得不仓皇西逃。

逃亡中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启用已经被贬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洋人议和,并且诏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前提是不得将她列为祸首,更不得削弱她的权力。已经77岁高龄的李老头不得不与洋人“竭力磋磨”,一方面要满足如狼似虎的洋人大开的胃口,一方面要保留哪怕一丝丝大清朝的体面,还有顾忌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多方为难,呕心沥血之下也仅仅签了一个被后人辱骂和诟病的《辛丑条约》。这位大清朝的重臣,数度被迫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的老臣,替慈禧太后背着黑锅,被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解放。依照条约,死要面子的慈禧太后被迫向八国道歉,被迫杀死了包括庄亲王载勋、军机大臣启秀、山西巡抚毓贤在内的大批官员,还承担了将近10亿两白银的赔款。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八国联军入侵(图片来自网咯)

丢尽了脸面,吃尽了苦头的慈禧太后,终于明白“弱国无外交”,也终于明白到腐朽的清王朝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于是启动了她把持朝政期间第二次重要的改革,那就是“新政”。

光绪二十七年(1907),慈禧下诏开始被她在四年前扼杀的改革,先是下令各地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并允诺学成归来可以授予进士、举人。进而出台了一大批改革措施,比如赦免了一批参与“戊戌变法”的政治犯;废除科举制度,引进先进的教育和选拔人才机制;修建铁路,发展实业,促进对外贸易等等。被迫进行的新政成绩斐然,可是依旧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但这一次,不管是真心也罢,假意也罢,

慈禧太后第一次提出了“君主立宪”这个概念,并且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改革进度表,依照她的计划和设想,不远的将来大清朝将成为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国家,保留了君主,可以使爱新觉罗氏继续享受荣光,又进行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建,立法有国会,行政有内阁,司法有各级法院,延续腐朽的满清统治的曙光再次降临。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被迫推行新政(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切如她所愿,也许她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可惜,一切都是如果,这个已经75岁的老太太,也许早就意识到她不久于人世,只是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一切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使得她能够寿终正寝。新政发布后的当年,慈禧太后这个心机深沉、野心勃勃的女人,这个把持了朝政47年的女人,这个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女人,溘然长逝。

慈禧死了,被她扶植起来的溥仪和摄政王载沣对她感恩戴德,将她风光大葬。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二十年,花岗岩修建的陵寝抵挡不住孙殿英的炸药和大炮的轰炸,丰富的随葬品被掠走,生前显赫无比的身体被盗墓者随意翻动,连含在嘴里用来抵消灵魂远离身体的夜明珠都被无情地拿走,最终什么也没有剩下!

我们来看看《清史稿》中对慈禧太后的评价:

“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

同治时期,临朝称制,垂帘决政的慈禧太后,任用能臣,平定内乱,开展洋务运动,国内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派中兴气象。史书中对她如此评价,尚算中肯!

“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慈禧太后花费巨额银两修建颐和园,说出“不修颐和园,谁也别想当官”;为了自己大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致使海军两年无法采购舰艇。这样的事情,被轻描淡写地说只是因为时机不对所以才会有人私下里非议,这就有点儿欲盖弥彰了。

“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将戊戌政变归咎于慈禧和光绪的政见之争是说得过去的,但将义和团之乱也归咎于慈禧和光绪的政见不合就有点儿说不过去,因为此时的光绪被幽禁于涵元殿中,根本没有任何对朝政置喙的机会,是慈禧一手导致了义和团之乱,造成了八国联军入侵的灾难性后果。

“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因为回天无力,迫于形势不得不进行的新政改革,被说成是慈禧太后主动采取的变革,纯粹是在为慈禧的脸上涂脂抹粉。但“政急民烦”四个字的说法,倒是颇有见地。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慈禧设计的改革计划表,想要在十年之内将清朝从一个纯粹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改革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其牵扯不可谓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根本就是拖延之策。

“综一代之兴亡,系於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将一朝一代兴亡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宫闱女子之身,这本是一件令当时的士大夫们汗颜的事情!但慈禧太后处于那样的时代,处于那样的地位,恰好又干了那么多不靠谱的事情,亡国的责任和骂名,她不背谁背?这既符合史实,也符合中国历史的习惯。背负滚滚骂名,她,不冤!

最后的话:

我们不是慈禧,甚至不是当时的人,所以不能透彻地理解她的所思所想,但一味地纠结于那个时代的悲苦和屈辱,只能不断地加深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怨恨和偏见。但作为封建制度卫道者的慈禧太后,在她主导下的清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面对列强入侵的时候,一味退让投降,签署了一大批不平等条约,失地陷城,丧权辱国,她被后人所唾弃,确乎不冤!即便她是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她所在的统治阶层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延续了大清朝的命脉!


慈禧太后:生前为所欲为,身后骂名滚滚,涣涣青史不可欺

我是who看who说史,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