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孫二孃戰死,武松為何痛哭流涕?文化小說如何描述的?

小土豆說歷史


說實話,我一直不反對影視劇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因為有時候的確改編可以讓影視劇更有感染力,邏輯上也更加說的通。但是改編這種事情,主要人物的精氣神不要動,可以在行為事件上進行擴充,但如果一個人的精氣神改編了,那樣的改編會讓人反感。

關於武松與孫二孃的曖昧關係,歷來就有很多說法,但其實都不足為信。很多人就會拿武松與孫二孃第一次相遇時候的情景來說事,但是這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首先來說,影視劇裡的孫二孃都大大美化了,哪怕是梁麗版本,最接近原著形象那一版,人物也要比書中描述的好看的多。原著裡的孫二孃又醜又壯,如果你樸素點倒也能看,偏偏又格外愛打扮,濃妝豔抹,坦胸漏乳,這樣的形象十個男人十個看了要噁心。這樣的孫二孃靠賣人肉包子過活,惡名遠播。武松路過這裡的時候,就想著教訓一下這個惡人。

果然,路過的時候,武松先是言語挑釁,後來假裝被迷暈,最後直接壓住了孫二孃。這裡的動作看起來似乎有些曖昧,實際上是生死相搏,如果孫二孃拼命反抗的話,她估計當場就被武松打死了。好在孫二孃是個識時務的主,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求饒,張青也及時趕了回來,孫二孃這才僥倖逃脫。

拿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一段描寫的確有點情慾的意思在裡面,但是如果結合整部水滸來看,實際上就是單純的武松想要教訓孫二孃罷了。水滸裡面有個論調,就是好漢無妻。像最頂級的好漢是武松魯智深,他倆一個和尚一個行者,儘管吃酒喝肉,但是算半個出家人,不近女色。老大宋江老二盧俊義雖然有過女人,但是都不放心上,所以都被綠了,後來殺女人上梁山。老三吳用老四公孫勝終生不娶。梁山以前的老大晁蓋為了修煉武藝,不近女色。也就說,梁山上有頭有臉的好漢都是跟女色絕緣的。只有像王英那樣猥瑣沒志氣的角色才會見了女人拔不動腿,被人瞧不起。武松顯然是作者最中意的角色之一,被後人評價為天人,這樣的好漢如何能夠女色扯上關係呢。

有人說不對,武松雖然拒絕了嫂子潘金蓮,但是武松還有個個女人叫玉蘭,當時張都監要賜給他,武松不是也沒拒絕嗎。其實那個時候武松是戴罪之身,剛剛從風光的武都頭變成了殺人犯,武松特別憋屈,他特別渴望翻身。這時候突然受到張都監的眷顧,自然十分高興,張都監說什麼就是什麼,要給他美女他也不好反駁,就算那時候都監給他一個醜八怪,他也絲毫不會在意的。後來武松知道自己被張都監所騙,還不是一個不拉的把他們全殺了,哪有半點情意。武松對於女人,可以說是鐵石心腸的。

但是呢,拋開男女關係,武松對對他好的人,絕對也是掏心掏肺的。自打第一次不打不相識以後,武松就與孫二孃夫婦結為兄弟,這張青倒也罷了,拿武松就是親弟弟一般,那孫二孃對武松也特別好,在對待武松的問題上,她甚至表現出她少有的女人的細心。比如在武松血濺鴛鴦樓以後,武松被高價懸賞,孫二孃怕他敗露行蹤,把他好好打扮一番,從一個殺人武松變成了一個頭陀,對於孫張二人,武松是很感激的。

然而,水滸裡面對於次要人物,在招安之前,有些人描述還蠻多的,比如說張青孫二孃有大量動作語言描寫,但是招安以後存在感就弱多了。最後他們的死僅僅半句話就交代了。至於武松對於他們死後的反應,作者真的沒空交代啊,痛哭流涕啥的就更沒有了。

老版水滸電視劇對這個進行了改編,裡面孫二孃為了替武松擋排刺而死,武松自然悲痛萬分,畢竟人家為他而死。這樣的改編我倒覺得還蠻合理的,在原著裡,孫二孃的確對武松表現出親姐姐一般的關愛,而且武松年齡上雖然是小弟,但卻是英雄,是他們在梁山的靠山,孫二孃有孺慕之情不足為奇。你為我死,我為你哭,這裡表現的更多的是兄弟義氣,是親情,而且讓電視劇情節更有張力,這樣的改編是不錯的。

但是在有一版電視劇武松裡面,最後張青死了,孫二孃武松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太扯淡了,這樣的改編看了讓人尷尬難受。


一覽眾河小


孫二孃這個人,很重義氣,相貌打扮卻很粗獷:

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見那婦人如何?

這是武松和孫二孃第一次見面是的裝扮,那時武松還是個戴罪之人,和孫二孃不打不相識,加上自己的丈夫張青,三人一同結拜,感情好得不得了。

後來三人同上梁山落草為寇,感情也是十分要好,宋江帶梁山泊好漢被朝廷招安之後,孫二孃在攻打方臘的時候戰死,武松為何痛哭,其實原因很簡單,且聽我慢慢道來。

孫二孃是替武松死的

在舊版中,孫二孃和武松一同去攻打方臘,丈夫張青很早之前就戰死了,孫二孃報仇心切,和武松一同被敵人包圍。

在衝出重圍的過程中,中了陷阱,眼看武松要被上面的筏子打中,孫二孃推開了武松,自己卻被筏子打在背上,一名嗚呼。

孫二孃救了武松一命,他能不痛哭流涕嗎?他們認識這麼久,孫二孃對武松就如同自己的親弟弟一般,不僅幫他縫衣服,還給銀子,後來又要去救他,這份情意,早就超過了親姐弟。

孫二孃為了救武松而死,武松更多的是一份自責和感激。孫二孃為人極講究義氣,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新版中,孫二孃是和丈夫張青一起死的,其實我更喜歡舊版,把她和武松的姐弟情意描寫得十分生動,武松對這位老大姐也是十分的敬重,他倆性格本就相近,應了那句老話: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金庸的小迷弟丶


把武松在上山視為親人的人只有三位,分別是施恩、張青、孫二孃,而這三人皆陣亡於江南,只有施恩死的時候武松大哭了一場,而張青和孫二孃死的時候武松已經斷臂,這個時候的武松心態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頗有大徹大悟之感,什麼兒女情長,對他來說都已經淡漠了。

施公對於武松有著特別的照顧,但對於這三個“小跟班”施公給他們安排結局時就很湊合了。施恩在打常熟時不小心淹死,孫二孃死於杜微的飛刀下,張青更可悲,施公就用一句死於亂軍就把他交代了,簡直一點面子也不給啊。而武松在勝利前夕被包道乙斬斷胳膊,後來就一直在養傷,所以他也沒機會第一時間知道哥嫂的陣亡消息了,施公自然也沒必要去對武松進行心理描寫了。

施公口口聲聲說梁山頭領都是好漢,其實他在對一些“惡人”的處理上也絲毫不手軟,比如像以張青、孫二孃為首的黑店主人就不會給他們善終的結局。同樣的,朱貴、朱富得瘟疫病死了,李立在清溪縣重傷而亡了。而做正經買賣的孫新、顧大嫂則有一個不錯的結局。

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孫二孃的結局都不同。98版水滸中孫二孃為了推開險些中陷阱的武松,自己被南軍的頂板壓死;新水滸中孫二孃和張青則被方臘雙殺,要知道原著中方臘可不是什麼功夫高手,新水滸的編劇這是要上天啊;還有一部名字就叫武松的連續劇,這劇中把張青刻畫成了一個窩囊廢,並非孫二孃對武松一見鍾情,徵方臘張青死了孫二孃存活。在後來宋江等人被整死後,武松和孫二孃喬裝打扮殺了高俅,最終武松也沒出家,和孫二孃結為夫婦,從此不知所蹤。

這個改寫就有點太誇張了…

總之孫二孃不是什麼正面形象,害人無數的她也不配好漢之稱,無止境的明褒暗貶,這就是《水滸傳》的高明之處了。


你在孫二孃身上聞到的不會是香味,而是血腥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