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漢族高官、散曲大家張養浩,為什麼後世之人把他遺忘?

答:因為他出生在政治不正確的朝代——元朝。

1269年,張養浩在濟南出生時,元滅金都已經三十五年了,南宋在他出生後兩年也告終結,老張也不爭氣,沒有活到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們龍精虎猛逐鹿中原的年代,可以說,生在鐵騎下,長在大元朝。

元代漢族高官、散曲大家張養浩,為什麼後世之人把他遺忘?

張養浩是一介文人,也沒有後世汪兆銘那樣的刺殺攝政王的勇氣和立場,所以即便是做了元朝的大官,造成的影響也遠遠比不過汪精衛投敵那樣驚世駭俗。即便是後來功成名就、淡泊功利,數度辭官不就,考慮到最後還是重出江湖投身仕途,你看,或許籌碼還是不夠高而已。

世人知曉張養浩,全賴他所作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詩詞最後八字箴言,可謂是道盡了黎民百姓在王朝更替大時代中的心聲,無論誰贏誰輸,老百姓永遠都是炮灰,管它城頭立的是哪位大王的旗幟,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元代漢族高官、散曲大家張養浩,為什麼後世之人把他遺忘?

這未嘗不是張養浩的心聲,雖然他這番心聲產生的年代著實可疑,張養浩成長的時代裡,元朝已經在中原建立了穩固的統治,作為漢族出身的張養浩,未必會懷念金朝的好處,北宋的繁華則是更加遙遠縹緲的存在。

元代漢族高官、散曲大家張養浩,為什麼後世之人把他遺忘?

那麼這首《懷古》所能代表的心意,就該是張養浩為代表的漢家文人世子如何在“波濤如怒”的異族統治下,怎樣把異族統治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化,把漢族黎民百姓的權益最大化,這也是他人生的主要命題。

1313年,元朝的統治整整進行到一半,在張養浩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停擺半程的科舉考試終於恢復,張養浩本人也親自主持這次大考,這是張養浩對於科舉制度的巨大貢獻,當然也是他對牢騷滿腹、缺乏上升通道的文人的巨大貢獻,本來這幫文人由於沒有方向感,已經紛紛轉行開始寫元散曲陶冶情操去了,張養浩卻把他們拉回到讀書致仕的革命老傳統上來,元散曲卻被釜底抽薪導致人才斷層。所以說,雖然張養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他對活潑潑的元散曲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元代漢族高官、散曲大家張養浩,為什麼後世之人把他遺忘?

雖然後世盛讚老張“為國為民”,但老張之所以沒有廣泛流傳,與“為的民眾”當然不相關,但他“為的國家”,不管列入沒列入《二十四史》,出於漢人的過期榮辱感,都不算是一個特別正經的朝代。正如同汪兆銘不管是為敵佔區民眾做了多少實際努力,他仍然是一個鐵桿漢奸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