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汉族高官、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什么后世之人把他遗忘?

答:因为他出生在政治不正确的朝代——元朝。

1269年,张养浩在济南出生时,元灭金都已经三十五年了,南宋在他出生后两年也告终结,老张也不争气,没有活到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们龙精虎猛逐鹿中原的年代,可以说,生在铁骑下,长在大元朝。

元代汉族高官、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什么后世之人把他遗忘?

张养浩是一介文人,也没有后世汪兆铭那样的刺杀摄政王的勇气和立场,所以即便是做了元朝的大官,造成的影响也远远比不过汪精卫投敌那样惊世骇俗。即便是后来功成名就、淡泊功利,数度辞官不就,考虑到最后还是重出江湖投身仕途,你看,或许筹码还是不够高而已。

世人知晓张养浩,全赖他所作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诗词最后八字箴言,可谓是道尽了黎民百姓在王朝更替大时代中的心声,无论谁赢谁输,老百姓永远都是炮灰,管它城头立的是哪位大王的旗帜,跟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元代汉族高官、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什么后世之人把他遗忘?

这未尝不是张养浩的心声,虽然他这番心声产生的年代着实可疑,张养浩成长的时代里,元朝已经在中原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作为汉族出身的张养浩,未必会怀念金朝的好处,北宋的繁华则是更加遥远缥缈的存在。

元代汉族高官、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什么后世之人把他遗忘?

那么这首《怀古》所能代表的心意,就该是张养浩为代表的汉家文人世子如何在“波涛如怒”的异族统治下,怎样把异族统治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化,把汉族黎民百姓的权益最大化,这也是他人生的主要命题。

1313年,元朝的统治整整进行到一半,在张养浩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停摆半程的科举考试终于恢复,张养浩本人也亲自主持这次大考,这是张养浩对于科举制度的巨大贡献,当然也是他对牢骚满腹、缺乏上升通道的文人的巨大贡献,本来这帮文人由于没有方向感,已经纷纷转行开始写元散曲陶冶情操去了,张养浩却把他们拉回到读书致仕的革命老传统上来,元散曲却被釜底抽薪导致人才断层。所以说,虽然张养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他对活泼泼的元散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元代汉族高官、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什么后世之人把他遗忘?

虽然后世盛赞老张“为国为民”,但老张之所以没有广泛流传,与“为的民众”当然不相关,但他“为的国家”,不管列入没列入《二十四史》,出于汉人的过期荣辱感,都不算是一个特别正经的朝代。正如同汪兆铭不管是为敌占区民众做了多少实际努力,他仍然是一个铁杆汉奸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