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海禁的朝代,明太祖一登基後便不斷重申自己的海禁政策,並且一次比一次嚴格。到了晚年,明太祖不僅立法嚴禁百姓出海,還對百姓造船進行嚴格的規定,百姓只要將船造得大一些便是犯法。為了從根本上實行海禁朱元璋還將沿海的居民都遷移到內陸。不僅如此明太祖還將禁海令作為一條祖訓讓後世皇帝無條件信守:明祖定製,片板不許下海。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朱元璋劇照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實行海禁呢?有人認為實行海禁就是為了防患倭寇,可是在明初的時候倭寇並不明顯;也有人認為是生怕胡惟庸一黨勾結海寇裡應外合,但禁海令又是在胡倒臺後才正式執行了;也有人認為明太祖是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拒絕和外國交往,然而明初起於動亂百廢待興和乾隆時期的天朝上國搭不上邊,明太祖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是非常清楚。

要了解朱元璋為什麼要實行海禁就必須從明太祖的都城說起。朱元璋的都城為南京,自古有六朝古都之稱,虎踞龍盤有著長江這一天險保護可以說固若金湯。然而南京城在地理上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地處長江下游又瀕臨長江出海口,這樣的地理位置極容易受到海盜的侵擾。東晉時期的海賊王五斗米教首領孫恩盧循就是從海路屢次進攻當時的東晉都城建康的,孫恩能夠屢次威脅到建康就是因為他從晉朝實力比較弱的水路海路進發,並且一旦失敗孫恩便可退守到南海一帶積蓄力量,孫恩盧循的威脅一直持續的二十多年才被劉裕鎮壓,但劉裕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盧循的最後一次進犯讓劉裕收復中原的志向功虧一簣不得不班師回朝來對付海盜,而這個建康就是現在朱元璋的都城應天。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孫恩

到了明朝的時候,民間的造船技術已經登峰造極,就連農民軍出生的陳友諒和張士誠都能夠建造巨大的戰艦,可見明初的南京城面臨來自海上的威脅甚於東晉。再加上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當時明朝就有一個出名的海賊王讓朱元璋相當頭痛,這個人便是方國珍。元末明初的時候方國珍遊離於元朝廷和朱元璋之間,從海路不斷侵擾朱元璋的地盤,竟讓朱元璋無計可施,朱元璋和方國珍對峙的數十年,後來方國珍年老的時候想要歸葬家鄉才最終投降了朱元璋,後來竟然善終。而方國珍去世後,他的屬下和張士誠的殘餘力量還遊離在海上,成為明朝京城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不僅對海上的海賊王如芒在背,對於海盜先進的戰船也非常忌憚。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面對陳友諒那巨大的戰艦,朱元璋差一點命喪鄱陽湖。明史記載:當年朱元璋和劉伯溫在同一戰船上,劉伯溫見形勢不對便讓朱元璋更換戰船,沒想到朱元璋一換戰船,原來的戰船便被陳友諒擊沉。

逃出生天的朱元璋最能體會巨大戰艦對南京城的威脅,面對從海上直接威脅應天的力量朱元璋採取的辦法便是海禁,而這個海禁也隨著應天都城地位的不斷提升而提升。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放棄了家鄉鳳陽確立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之後便正式將海禁寫入祖訓要求後世皇帝永遠遵守。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古代海戰

應該說朱元璋的海禁對於維護京城安全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代價也是沉重了,禁海讓中國在將近五百年間失去了海洋,也失去和西方接觸的機會,最終讓中華文明逐漸走向衰弱。

朱元璋去世之後,永樂皇帝將明朝的都城遷到北京,來自海上的威脅已經不存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剛剛即位的朱棣想要走向海洋,然而面對明太祖立下的祖制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的朱棣不敢將其廢除。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明成祖劇照

既然明朝祖制不允許百姓出海但並沒有禁止政府以官方形式出海,於是朱棣便利用朱元璋的政策漏洞命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雖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創舉,但由於這次航海行動只是官方行為是一種政治行為,並沒有民間的參與,也沒有經濟的刺激就沒有內驅力,那麼鄭和下西洋也便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鄭和下西洋宣揚的明朝的國威,擴展的中國的視野,而鄭和下西洋開創的朝貢經濟卻是一種虧本的凱子經濟,外國使臣來到中國朝貢往往能夠得到比貢品價值高上十倍,這樣的凱子的朝貢經濟自然人人想要來納貢。明朝中期,日本兩個使團為了給大明皇帝納貢竟然在海上先互掐起來,最後才由勝利者去見明朝皇帝。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鄭和下西洋

宣德八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回來,當時的宣德皇帝鑑於鄭和下西洋耗資巨大,便將鄭和下西洋的項目下馬,最後甚至將鄭和的寶船燒掉,從此明朝再也組織不了如此大規模的船隊。到了成化年間,明憲宗為了搜索洋貨準備再次派船隊下西洋淘寶。然而當時的兵部侍郎劉大夏聽到這便連夜將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記錄全部燒掉。劉大夏的這把火讓明朝省下了一大筆財政,但卻也斷絕了明朝走向海洋的路。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明朝的朝貢制度

朱元璋的禁海令的祖訓在明朝後世皇帝中都無條件奉行,但也有例外了。在朱元璋的子孫中就有一個不知祖訓為何物的奇葩皇帝,這個奇葩皇帝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是明朝第一個敢挑戰祖訓允許老百姓進行海上貿易的皇帝。在正德皇帝之前的民間海上貿易是非法的,是走私,只有官方的海上貿易才是合法了。但正德皇帝卻不管這一套,他同意讓部分老百姓出海進行海上貿易,將其部分合法化。正德四年,有一隻暹羅商船為了躲避海上的颱風在廣州上岸,當時"鎮巡官會議,稅其貨以備軍需"。經過戶部複議,正德皇帝批准,自此"不論是期非期,是貢非貢,則分貢與互市為二,不必俟貢而可以來互市矣。"。也正是正德皇帝的這個政策使民間的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海外民間商人紛紛湧向中國,而中國的民間的沿海百姓也如潮水一般建造巨船開始開展海外貿易。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明武宗劇照

到了嘉靖時期,隨著明朝海上貿易的開始,沿海地區開始倭寇猖獗。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又再次啟用禁海令。然而禁海令一出,整個倭寇活動更加猖獗,當時沿海百姓為了生活就扮成倭寇到處搶劫,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當時的倭寇首領汪直。汪直本是徽州商人,嘉靖禁海之後,便讓自己的屬下扮成倭寇的樣子四處搶劫,成為當時沿海最大的倭寇。汪直後來受到胡宗憲的誘降最終被殺,臨死時仍然不忘請求明朝政府開禁海外貿易。終於到了隆慶元年的時候,由於沿海的倭寇已經清除隆慶皇帝下旨全面放開海禁史稱:"隆慶開禁",自此明朝將近兩百多年的海禁畫上句號。

明太祖海禁一條為了保衛京城的祖訓卻被明朝誤讀了兩百年

明代倭寇

明朝的海禁有它的歷史背景,雖然不讓百姓出海,但卻並不排斥海外貿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然而他的這個政策卻在清朝發揚光大,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明朝的海禁發展為閉關鎖國,最終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