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去百貨化”帶來什麼?

2016年廈門火車站附近的巴黎春天百貨世貿店悄然關閉。儘管曾是火車站商圈的橋頭堡,儘管有著至少13年的歷史,但也不可避免地以退出商圈的方式謝幕。其實,在眾多關門謝客的百貨中,巴黎春天百貨世貿店已經算是“長壽”。2015年年底,集美萬達百貨撤櫃;2015年8月,東百百貨明發店正式閉店;2015年7月,經營面積將近17000平方米,定位中高端綜合百貨的中閩百匯,也在一年多以後結束了它在中山路的“征途”;定位為時尚精品百貨的美歲百貨也於去年從中華城撤出,從開業到閉店,前後不過4年。那麼,為什麼百貨業會出現大批量的退潮?百貨業會消失嗎?

商店“去百貨化”帶來什麼?

廈門的所有商業體量是有限的,有兩個體量是有限的,一個是消費人群的體量是有限的,廈門現在總人口也就400萬人口,再過三年增加100萬。但是購物中心增加了10個,可是十年前廈門的人口也就200萬,經過十年的變化增加了200萬,購物中心才增加了兩三個。另外一個方面就是 購物中心增多了,租戶,品牌有沒有增多。實際上來講,現在是購物中心量多,但是品牌基數不多,就是成長出來的品牌及品牌的細分非常少。

商店“去百貨化”帶來什麼?

廈門商店的營業收入下降,淨利潤下降,企業利潤總額也在下降,似乎所有的數據都在告急。在全國範圍內,傳統的百貨零售行業也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關店潮。曾經炙手可熱、閉著眼睛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百貨業正在進入發展的“寒冬”。那麼,百貨行業的瓶頸問題在哪裡?

多家商店和百貨店,一樓賣珠寶、化妝品,二樓賣女裝,三樓賣男裝……這樣的格局,幾乎是每家購物中心或者百貨店的“標配”。目前大多數百貨行業主要採取聯營制,也被業內人士俗稱為“二房東”模式:百貨業者從開發商手裡租來經營場所,再將其分租給品牌商收取租金,然後按商戶銷售額以一定的比例抽取扣點作為盈利來源。因此,在聯營模式下,同一品牌的代理商自然不會只選擇一家商場合作,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同質化格局。

商店的業內人士分析,受近年來電商、代購的衝擊,百貨業大環境越來越不景氣的情況下,市場勢必會對產品洗牌頻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