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如何实时证明你还活着,最为有趣的方法,是阅读比特币区块链最新的区块。”

——朱利安·阿桑奇

48岁的“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Assange),4月12日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被捕。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此事一出,全球瞩目,比特币官方还展开了捐赠。

那么,朱利安·阿桑奇到底是什么人,他和比特币又有什么关系呢。

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阿桑奇,1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黑客,并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际破坏者”的黑客组织。

据称,该组织闯入过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政府机构网站。

阿桑奇18岁的时候就与女友举行了非正式的婚礼,不久他们的儿子就出生了。为了尽最大努力挣钱抚养儿子,阿桑奇他做各种工作,甚至做过电脑安全顾问。后来他进了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在这一学习阶段,阿桑奇发现,机构等级制度破坏了真理、创造力、爱和同情心,“保护网”——这是他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扭曲了人的心灵。他认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渠道中断后,同谋者之间的信息流动一定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当信息交流趋近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终止。揭秘是信息战的工具。

这些想法很快就演变成了“维基揭秘”网站。

2006年,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墨尔本大学附近的一栋房子里开始工作。他很有创意地把网站的工作流程表画在墙上和门上,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厨房里有一张床,他请来背包客们来到学校和他同住,报酬是帮他建设这个站点。“他根本不睡,”一个当时同他合住过的人说,“他也不吃东西。”

就这样,维基解密网站正式诞生。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2010年,维基解密公开了由美国士兵布拉德利·曼宁提供的情报文件,这些文件曝光了美国军方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的众多战争罪行,此外还有高达9万多份美国秘密外交电报。此举让美国的外交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美国的国际声誉也因此受损。

至此,阿桑奇开始无处立足。因泄密阿桑奇遭到美国通缉,为避免被捕后引渡至美国,他于2012年向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并获得收留。

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内,阿桑奇一住就是6年。直到昨天传出被捕。

据英国《卫报》报道,阿桑奇被带上警车后,戴着手铐向跟拍的摄影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因经常公开与政府和企业相关秘密文件,“维基解密”在2011年时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封锁。从那时起,维基解密开始接受比特币。

阿桑奇由此开始成为数字货币的坚定支持者。

当时Paypal、Mastercard、Visa和美国银行都禁止用户向维基解密提供捐助,于是该网站从2011年6月14日开始接受比特币捐赠。

2017年10月,CNBC报道称,阿桑奇声称他的公司自2010年开始投资比特币,6年间赚取了高达500倍的回报,而这一切要感谢美国政府。

当时阿桑奇在推特上发布一张截图,内容是行业网站CoinDesk上2010年7月18日与2017年10月14日之间的比特币价格对比。在此期间,比特币价格从0.06美元升至5814美元左右,涨幅高达9689900%。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阿桑奇表示,他在这六年时间里通过投资比特币获得的回报为50000%。

他说,这是因为美国政府迫使维萨和万事达卡等支付公司对维基解密进行“非法银行屏蔽”,而正是这促使维基解密对比特币进行投资。“这种加密货币允许使用者匿名支付,并可在全球范围内轻松转移。”

此次阿桑奇被捕,官方比特币捐赠地址捐赠数激增。

Bitcoin.org和Bitcointalk论坛的共同所有者眼镜蛇Cøbra称:

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是比特币最早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他们是第一个将比特币带入主流聚光灯下的人。正因为此,我们比特币持有者欠他们一个巨大的人情,我们必须要为发生在阿桑奇身上的事发声。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维基解密官方推特同一时间也发布了阿桑奇被捕的消息,并给出了捐赠的链接。截至目前,官方比特币捐赠地址新增超过20笔捐赠,累计金额超过1万美金。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当前,维基解密接受包括比特币、莱特币、零币、门罗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捐赠。有人查询了其中比特币捐赠地址的捐赠情况,其中的一个比特币捐赠地址(36EEHh9ME3kU7AZ3rUxBCyKR5FhR3RbqVo)今日新增了15笔的捐赠。


阿桑奇12日被捕 比特币官方发起捐赠


“如何实时证明你还活着,最为有趣的方法,是阅读比特币区块链最新的区块。”

今天,阿桑奇离开生活了6年的大使馆,未来很有可能被引渡到美国。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引发世人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