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天色還未明,報時的晨鼓剛剛敲響。大唐宰相武元衡離開自己的住所,前往大明宮,開始一天的政事。

他剛出靖安坊東門,忽然有冷箭從暗處射出,照明的燈籠熄滅。武元衡還未明白是怎麼回事時,他的肩膀就被射中。一群刺客蜂擁而出,擊潰了護衛。武元衡本想騎馬逃跑,可為時已晚,刺客追上後將其殘忍殺害。作為朝廷的重臣,就這樣死在上朝的路上,宰相裴度同樣遭到襲擊,但所幸撿回了一條命。

到底是誰膽大包天,敢於刺殺堂堂宰相?這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武元衡是武則天的曾侄孫,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政治家。他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參加科舉考試,因詩賦文佳,位列進士榜首(狀元),可謂當時的學霸。他在金榜題名後,開始了其仕途生涯。

唐憲宗李純即位後,知道武元衡清廉正直,頗有才幹。於是任命他為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戶部事務。當時四川的叛亂剛平定,亟需有能力的官員治理,於是武元衡就到四川主政。他在蜀地七年時間裡,恢復了當地經濟,讓民眾得以安居樂業,當地的少數民族也紛紛歸附,武元衡的執政能力得到了廣泛讚譽。

武元衡還是位風流才子。他是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之一。他擅長五言詩,很多人都傳抄他詩篇,配上樂曲傳唱。主要作品有《臨淮詩集》(十卷),《全唐詩》中就收錄了191首。武元衡跟白居易惺惺相惜,既是同僚又是朋友,當然更是“情敵”。武元衡長得貌似潘安,有“唐朝第一美男子”的美稱。他主政四川時與美女詩人薛濤的關係極為曖昧,寫了不少情意綿綿的佳作,這讓愛慕薛濤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而武元衡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儘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唐朝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然而朝廷只是維繫了表面上的統一,河北(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淮西等等各路藩鎮稱霸一方,掌握了地方的政治、軍事、財政等等權力。雖然藩鎮一定程度上會執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史載“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但他們控制了地方行政,影響唐王朝的治理。

他們還時而發動叛亂,成為國家不穩定的因素。

唐憲宗頗想效法唐太宗,重現貞觀之治的偉業。除了改革朝廷弊政外,平定藩鎮是大唐復興的關鍵所在。由於武元衡在四川頗為作為,李純就把他調回中央,任命他為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宰相),參與國家大事,尤其是解決藩鎮問題。武元衡極力支持唐憲宗的削藩政策,以立場強硬而著稱,可謂是“鐵血宰相”。

隨著唐憲宗的改革以及群臣的努力,大唐國力得到恢復,中央的實力越來越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了淮西、成德及平盧等藩鎮外,紛紛歸順了朝廷。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在這三個藩鎮中,淮西的地理位置最為關鍵,因為他們離洛陽最近,又能掐斷唐朝漕運通道的汴州。而且淮西的彰義軍節度使吳少陽死後,其子吳元濟密不報喪,企圖繼續統治。朝廷得到實情後,派遣使者弔唁,但吳卻拒而不納。在陰謀被揭發後,吳元濟舉兵叛亂,威脅東都洛陽。面對這種情況,朝廷很多官員猶豫不決,但武元衡、裴度等人極力勸說李純向淮西用兵,平定叛亂。於是元和十年正月,唐憲宗採納武元衡的建議,並任命他統領軍隊。

此時,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奚族人)與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高麗人)感到淮西一滅,唇亡齒寒。於是想方設法阻止朝廷進攻淮西。王承宗讓“在京辦事處”的官員尹少卿去遊說主戰派的武元衡,希望他勸說唐憲宗罷兵,並送了很多金銀珠寶,企圖收買他。但武宰相剛正不阿,斷然拒絕了。尹少卿見賄賂不成,就採用威脅的方式,想讓武元衡屈服,但同樣毫無效果。

就在尹少卿最後一次拜訪後,第二天,武元衡就慘死在上朝的途中。事發後,京城震動。而在金吾衛、府衙、縣衙等地都發現了刺客的紙條,上面寫著“毋急捕我,我先殺汝。”面對如此囂張的刺殺行動,唐憲宗決定一查到底,在京城展開了地毯式搜查,不惜一切代價抓到兇手。他甚至下詔:“能捉拿兇手者,賞錢千萬,授五品官。與賊人同謀但能離開賊人而自首者,也賞。如果違令不聽,滅族!”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不久,左神策將軍王士則、左威衛將軍王士平抓到了一個叫張晏的士兵及其同夥十八人。經過朝廷的嚴刑逼供,他們說出了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名字,指出他就是幕後主使。由於王承宗一向對抗朝廷,又請尹少卿對武元衡威逼利誘,因此多數人都覺得毫無疑義,此案也就了結,張晏及其同夥也被處死了。不過有些官員覺得,審理太過簡單粗暴,仍有很多疑點沒有解決,或許兇手另有其人。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東都洛陽西南面與鄧州和虢州接壤的地方,是一大片高山深林。住在那裡的山民以打獵為生,然後將獵物拿到市場上出售。有次一位山民在賣鹿遭到搶劫,於是他們去找唐軍,要官軍剿滅山賊。

官軍很快就消滅了這股山賊,可發現他們的頭領居然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和尚圓淨。而且他不是普通人,他原為史思明的手下猛將,安史之亂後落髮為僧。可他並不甘心於修行打坐,很快跟李師道取得了聯繫。李提供給圓淨一筆錢,他以修繕寺廟為名,秘密招兵買馬,準備跟李師道里應外合,襲擊洛陽。但還未暴亂,就被官軍圍剿了。

大唐的鐵血宰相在上朝途中被刺殺,到底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

官府還審訊了圓淨的兩位同夥訾嘉珍與門察,結果發現一個重大秘密。原來殺害武元衡的刺客就是他們,而幕後主使就是李師道。其實早在朝廷要向淮西用兵時,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及其募僚就認為:“天子專心一意地聲討蔡州的根由,在於有武元衡輔佐他,請讓我秘密前去刺殺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討伐蔡州的謀劃,就會爭著勸說天子停止用兵了。”

就這樣,一場震驚朝廷的宰相刺殺案就此水落石出。李師道為了阻止唐憲宗削藩,不惜鋌而走險,派遣刺客暗殺了主戰派宰相武元衡。一位“鐵血宰相”、風流才子,就這樣慘死在刺客的屠刀下。

武元衡之死是大唐朝廷與藩鎮勢力之間博弈的結果,儘管宰相遇刺讓唐憲宗以及主戰派大臣一時動搖了削藩的決心。但正如宰相裴度清醒後所言:“淮西腹心,不可不除。”讓李純深感藩鎮的危害,於是下定決心平亂。唐憲宗相繼剿滅、收服各路勢力,使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重歸一統,出現了“元和中興”的局面。因此,武元衡的血最終沒有白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