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理论创新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金时读书会2019第一期今天下午在金融时报社举办。本期读书会指定的阅读书目是人民银行原行长、博鳌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的新书《数学规划与经济分析》,读书会的主题是“用数学规划思维看经济体系”。

本期读书会由金融时报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共同举办,由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赵学锋主持,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分别致辞。读书会邀请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志杰,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上海吸引子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磊出席并做主题演讲。以下为温彬的主题演讲文字实录,视频回放请关注中国金融新闻网官方微博观看。

温彬(演讲实录)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受邀参加读书会。周行长这本书理论博大精深,书名叫《数学规划与经济分析》,咋一看是不是内容很晦涩难懂,大量的推导公式,很担心自己的数学功底能不能读下来。但是看到后面非常通俗易懂。周行长从事经济工作多年,他能够将数学理论跟经济的实践、包括改革过程进行了完美结合,所以我想,不管您是哪个层次的阅读者,都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到不同的体会。

温彬:理论创新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个它是方法论的书。数学理论有很多,此书抓住了数学规划这一理论,把其与包括控制论、博弈论等运用于经济金融现实中进行分析,对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很多难点和困惑的问题是很大的突破。最典型是理论方面的创新,当然这一种创新或许不一定是周行长自己的创新,可能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的理论创新。比如说我们在推进改革方面,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股份制是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所以这一种理论创新是推动整个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当然这一种理论创新一定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即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是强调了价格机制作用,如果一个渐进式改革在计划经济里面可能是一个影子价格。有人认为,现在资源配置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就能够解决计划体制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以不用价格机制。现在看即便是大数据、云计算等非常发达仍然可能要需要有一个市场价格的机制,只是说在中国特色经济环境下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丁志杰校长刚才举例说,爬山两点直线距离最近,但是不可能走直线,但只要你奔着目标前进,渐进式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所有这些传统数学分析方法和经济金融方面的理论利用在中国的实践中,很多改革者和实践推动者确实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创造了很多案例,改革方向都是非常成功的。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这方面体会是比较深的。

第二,它也是一个改革回顾史的书,书中讲了包括国有银行的改革,包括资本市场改革;包括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在货币政策调控逆周期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一些成绩。这对于大家了解过去20年中国经济金融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这本书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通常我们说数学好的人可能经济和金融理论不行,而经济金融理论很强的人对数学分析方法可能不是很精通,大家总是在研究上有不足和欠缺,但是像周行长这样能将理论功底和实践完美结合还是不多见的。

通过这本书我想结合个人的工作也谈一个看法。我自己做银行有20年了,也是亲历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过程。书中提到货币政策传导,要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达到有效,一定要有健康有效的银行体系,而且银行行为是可知的,这是周行长在本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讲三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国有银行的改革;第二是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第三是利率市场化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结合的,关注它对我们解决当前经济金融中一些问题应该有指导意义。比如,去年开始着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可能都跟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温彬:理论创新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首先从国有银行改革而言,在2003年底开始对中行、建行实行股改试点。这当然是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从那时揭开了国有银行改革的序幕。改革的过程中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财务重组。因为在此之前我国银行业由于外部政府干预、经济周期,内部自身管理机制等问题出现不良资产比较严重。国外说我们处于技术上的破产,所以要把银行建成一个现代的商业银行就要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革,进行财务重组。后来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资产剥离,包括进行注资等一系列工作完成第一阶段改革。第二阶段进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有个神来之笔就是我们用外汇注资,也是外汇理论的创新应用。作为股东的主发起人,成立了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当时争论中之一是股东发起人中为什么让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不让内资企业参与?当时肯定是考虑到,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不仅仅是缺资金的问题,更主要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运用外资先进的技术来支持我们国有银行的改革。

通过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司治理到第三阶段开始陆续上市,应该说2004年到现在15年过去了,中国银行业取得瞩目成就毋庸置疑。特别是整体银行业的实力,包括现在的全球十强,中资有四家,美资四强、英国一家再加上日本一家。刚才丁校长也讲上世纪90年代都是日本银行业一统江湖,所以中国银行业达到这样一个实力,就是因为股份制改革,使中国的银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就是周行长讲如果要完善货币政策调控能不能传导,关键有没有一个有效的银行体系,假定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更加有健康、有效率的银行体系,那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可以看到的是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货币政策强调逆周期的调控,而且设立宏观审慎管理,从差额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MPA宏观审慎的考核,应该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以及流动性管理创设的很多流动性管理工具,比如酸辣粉、麻辣粉等等,这样的话使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控的效率也在提高,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施逆周期调控,所以在全球的银行业在进行信贷收缩的时候,比如美国实行量化宽松,当然美国银行业并不投放信贷,是把释放的流动性又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缴到美联储,我们银行业则按照央行的逆周期调控加大信贷投放,所以使我们的经济配合4万亿迅速的触底回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越来越高,就是因为我们银行的自身一个资本的实力是在增强,另外一个风险管理水平在提高,对货币政策逆周期的调控还是起到了一个这样的积极作用。

温彬:理论创新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温彬受聘为金时读书会“领读者”

但是到目前为止如果说我们银行体系有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为什么从去年开始出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商业银行是一个市场化的主体还是存在着很多的效率不畅,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在理论上是值得去探讨的。当然从央行的角度来说包括其他的监管机构,我们通过差额的存款准备基金率,包括定向降准,包括中小机构实施MPA的考核,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发挥国有银行普惠金融的重要作用,今年新增贷款要比去年增长30%,这一些目标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和小微的支持。但是可能就是从效果来看,大家认为在实际中可能这效果也并不是完全解决了这一个问题,那现在问题是究竟是商业银行的行为是不是已经是市场化了,如果它是市场化,央行引导但是我可能处于风险的考虑,处于自身的资本考虑、战略定位的考虑,我可能还是要控制对这一些领域的信贷发放,所以到底这过程中问题出在哪些方面,前一段易纲行长在两会答记者问也专门提到,我们现在还是存在着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还不到位,我们还存在两轨的这样一个利率结构。

所以我想第三个问题我们货币政策尽管已经在宏观审慎、货币政策收支框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的利率、汇率市场化,特别也就是金融要素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可能仍然是我们下一个阶段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我们金融要素价格的改革来看,我们汇率应该是从2005年7月21号实现汇改以后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来进行改革,一个就是关于中间价的形成机制,第二个就是围绕中间价的上下波动区间,我们看到现在是波动区间,已经从最早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到现在上下浮动2%,区间应该是比较大。但是你这是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呢?可能还取决于我们的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是不是满足的供求关系。中间价形成机制这一些年也经过了一系列变化,从汇改初期,中间价是参照昨天的收盘价,到后来又变成了做市商报价的平均数,到后来参考一篮子汇率,以及去年开始加入了逆周期因子,使我们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越来越完善,当然也有质疑,逆周期因子是不是干预过多并没有反应市场供求关系,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汇率改革下一个阶段可能还是要按着开放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这是我们的汇率。

温彬:理论创新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温彬博士现场回答提问

当然对应的更关注的就是境内的利率这样一个市场化,应该说我们利率市场化从1996天开始到现在20年,大家认为2015年10月份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以后就认为临门一脚完成,但我觉得这只是完成市场化的一步。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央行最终基准利率的确定,以及商业银行如何按照基准利率进行不同的定价这仍然是非常大的考验。我们看到的是现在是两个利率,一个是法定的存贷款利率已经是近两年保持不变,但是市场的利率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稳健政策的要求,实际上利率已经是在下行的,包括央行的政策利率的下调引导了货币和债权市场的下调,这样的话两个利率是脱轨,即便是央行给了更多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在终端的贷款方面这价格并没有有效的下降,因为它的中间是割裂。而实际上你像美联储的定价,美联储也有一个优惠贷款率它是跟美联储基金利率挂钩,挂钩中间是300个点,这是固定的级差,就是现在美联储的利率是2.5%,美国LP2的利率就是5.5,然后呢,5.5是银行对最优客户的基准利率,现在对于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我就可以在5.5加50个BP、60个BP,不同加点,这是反映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我们现在的LP2基本上跟法定的贷款利率是挂钩相当于97折,实际上法定贷款利率不动的话我们LP2也是不动,并没有根据央行政策利率调整进行变化。所以易纲行长也提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利率是割裂的,央行给了那么多流动性市场利率下降,但是中端的贷款利率并没有同步往下调,因此今年包括未来几年利率的并轨这可能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当然你并轨以后选择哪个基准利率,是用shibor利率,还是央行七天回购利率或者是麻辣粉的利率这仍然要在实践中探索。最终的压力是传导到商业银行,不管是哪个利率确定了以后,我银行贷款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不同的期限一年和五年期的贷款利率我肯定是不一样的。如何确定这个点差,这也是对每一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很高的挑战。

所以我想这个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都是我们现在要破解当前的经济金融中一些问题和一些需要来解决的措施和前提。所以2月份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也提到了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我想实际上中国整个这么多年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的改革,我们改革我们的金融机构要让它更有效率,我们改革我们的金融市场让它更加的完善,我们改革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控让它也是更加的有效。所以这一些方面提出之后也意味着我们下一个阶段改革方向从建立多层次的、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包括建立和构建一个开放透明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体系等等这一些方面,都是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

总的来说我想学习周行长这一本书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用一种数学的理念在众多的,不仅仅是数学规划,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数学领域,通过这一些方法跟我们最新的实践相结合。然后通过这种结合是更好的推动我们金融改革来实现我们的金融效率这样一个提升,更好的使中国的金融服务我们的实体经济发展。这可能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应该是能够得到一个体会的地方。

我就讲这一些内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金融时报客户端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