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登高》載於《杜工部集》,是大曆二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被後人盛讚為"唐人七律之冠",明人胡應麟在《詩藪》稱其:"作詩大法,唯在

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 "清代楊論在《杜詩鏡銓》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

從永明體開始創作律詩的詩人不計其數,但是要說律詩第一人,杜甫當之無愧,而杜甫的《登高》一詩又確實是其中的巔峰之作

被稱為

其實在杜甫之前,有一首七律被譽已久,即崔顥的《黃鶴樓》,連詩仙李白都仿造其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學界對《登高》與《黃鶴樓》孰為第一也有過爭議,但是大部分都認同"七律之冠"為《登高》,主要勝於格和律兩個方面。格是指的意,即內容格調,律是指聲調。

一.形式聲律上的頓挫起伏

從形式聲律上來看,《登高》早在唐代就成為學習格律的標杆,幾乎是標準之作,平仄、粘連、對仗、押韻均為規範,我們可以從標準格律檢測的結果看到: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韻◎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風急天高猿嘯哀【哀:十灰】 押韻

渚清沙白鳥飛回【回:十灰】 押韻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來:十灰】 押韻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臺:十灰】 押韻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杯:十灰】 押韻

--------------------檢測結果(平水韻)---------------------

只有第五字的猿建議用仄,但是也是可平可仄的,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式的規則,此外,對仗不僅工整,而且雕刻痕跡並不厚重,雖句句有對,如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萬里、百年、悲秋作客、多病登臺,艱難、潦倒等,但筆法錯綜加上情感的渾然一體,完全沒有刻意矯造之感

被稱為

二.內容格調上的沉鬱渾融

從內容格調上看,這也是《登高》勝於《黃鶴樓》乃至所有格律詩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在於這首詩的情感是極為深沉厚重又融為一體的,此時杜甫已經五十六歲,安史之亂雖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依舊混亂,且國家經長期戰亂後破落不堪,杜甫當時本入嚴武幕府,不過嚴武卻病逝,徹底失去庇護,於是離開成都草堂南下,患有嚴重肺病,病魔纏身,處境落魄,兜兜轉轉幾個月後才到夔州,身體每況愈下。詩歌開頭四句以登高所見的淒涼景色入手,直入主題,借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輔以急、高、哀、清、白、飛、無邊、不盡等詞修飾,描繪了一幅蕭條深遠的秋景圖,但是首聯到頷聯也是有變化的,落木與長江雖蕭瑟,但是加上無邊與不盡更顯境界的闊大,也更烘托出詩人的難酬之慨和眼光之遠,為後四句對人生之嘆的普遍情感抒發做鋪墊,

頸聯的十四個字尤其凝練了多層含意,道盡了自身全部的境況,"萬里"說明夔州到家鄉距離遙遠,表現了自己的漂泊,"悲秋",又是從時節上襯托這種淒涼感,與前面的景色也相吻合呼應,"常作客"加強表明詩人多年的羈旅行役,居無定所,再加上自己還"百年多病",更體現了漂泊不定還要受盡百病纏身 的苦楚,一個"獨"字寫出形單影隻,舉目無親的落寞 ,"登臺"再次點明真題,僅這兩句詩無疑已讓後人難以跨越,無論是句意的高度凝練,還是情感的流暢渾融,都足令人折服尾聯把這種情感推向更深層次,我們可以同國運艱難,仕途艱難,人生艱難聯繫在一起,"艱難"與"潦倒"又能同前面的"常做客"和"多病"聯繫在一起,因為身體原因連登高飲酒消愁也做不到,即便有萬般愁緒無以排遣,實在是聞者落淚,聽者傷心。

被稱為

這種憂國傷時的情操即便過去千年我們也仍可以這簡單的八句話中領悟得到,這是一首優秀詩歌的共同特點,即我們能從詩歌中感悟到一種普遍情感,在精神上給予我們共鳴,在杜甫這裡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這也是中國詩歌的魅力所在,至於以後能否還有詩可能超越杜甫,說永遠不能似乎是過於武斷,但至少可以說這首詩在格和律上的造詣是很難超越的,最起碼目前還沒有,而且文學本身就是不斷繼承又創新的過程,在一項藝術高踞巔峰的情況下,往往又會有一種新的創作出現,比如在李杜詩歌難以逾越的輝煌成就下,韓孟詩派獨闢蹊徑,往奇險上下功夫,而元白詩派往通俗平易的方向走,再比如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繁榮,這都是文學規律的一種體現所以與其說超越不超越這個問題,我更願意說《登高》已踞高峰,我們應該去瞻仰與學習,同時

我們也應該靈活創造一種新的形式,而不必恪守一個固定的模板、樣板,文學需要傳統力量,同時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兩者皆不可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