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獲國家專利金獎

烟台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获国家专利金奖

煙臺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膠東在線4月16日訊(記者 海玉 通訊員 郭春香 田輝)煙臺大學有這樣一個教師團隊,他們立足技術創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了一個目標堅持研究25年。他們就是化學化工學院的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由該團隊研發的“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劑分離丁烷與丁烯的方法”項目榮獲2018年中國專利金獎。任萬忠教授是這個團隊的領頭人,從教三十餘年來,他先後主持橫、縱向課題40餘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3000餘萬元,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山東省專利二等獎和山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各一項,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齊魯百名先鋒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該團隊2017年榮獲山東省高等學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烟台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获国家专利金奖

煙臺大學榮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擔當寫大愛 引領示範凝聚團隊靈魂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任萬忠教授一直都在拼命地工作。無論髒活、累活、苦活,還是危險活,他都身先士卒搶在最前面,便也得了“拼命三郎”的綽號。每天,他都像個轉不停的“陀螺”,教學、科研、帶研究生、跑項目、下車間,到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髒活、累活、苦活、危險活,他都一馬當先。

實驗用的液化氣都是從工廠裝置上直接採出,裝在鋼瓶中四五十度的高溫液化氣就像一枚枚定時炸彈,非常危險,每次任萬忠教授都衝在前面親自搬運。以前,課題組的實驗室條件比較簡陋,管道連接不好,容易發生洩漏。一次做實驗,管道破裂導致碳四洩漏,緊急情況下,任萬忠教授二話沒說,直接用手握住了洩漏口,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排除了故障,避免了碳四洩漏引發爆炸,他的手卻因為沒戴安全手套造成了大面積凍傷。

充滿人性的組織與協調管理,和諧融洽的氣氛,一體公心的積極付出,衝鋒在前的引領示範,使碳四分離教師團隊十幾名教師緊緊地擰成了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致,心無旁騖,在科研開發的道路上更加快速地前行。

工作中任萬忠教授特別尊重同事意見,但一經討論決定,則無論年齡老幼、職稱學位高低必須無條件執行。張曉傑教授是組內唯一的女同志。她評價任萬忠教授“特別有公心,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到外地企業做現場服務,任萬忠教授帶著課題組的年輕同志先走,到目的地安頓好一切,再讓其他同志飛過去。2017年,任萬忠教授身患疾病,手術前他還拉著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段志國的手一一叮囑亟需著手去做的各項工作。

創新求突破 科技實力贏得行業尊重

碳四分離技術是從石油液化氣碳四中分離丁烷與丁烯的高效節能新技術。該技術難度大、競爭劇烈、前景好,能夠生產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使碳四資源得到了高值化利用。但由於原料和產品極其易燃易爆也是一項在科研實驗中危險性極高的開發項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項技術完全為國外所壟斷,國內使用只能從國外高價引進。1992年團隊創建時,將目標鎖定在碳四分離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此後的十餘年,碳四分離教師團隊一直從事碳四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工作,夜以繼日奮力攻關,最終在碳四分離成套工藝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四分離成套專利技術,並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將實驗室研究成果放大萬倍,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為了能提高國內石化行業碳四資源高值化利用,付出再多他們都覺得值。碳四分離教師團隊開展科技開發時經常為了測定一組實驗數據,五六個人連續操作70~80小時,他們吃住在實驗室,餓了吃口方便麵,累了交替在椅子上靠一靠。許文友教授回憶起那段時光感慨地說:“當時的實驗室裡方便麵箱摞得老高;一張鋼絲床不夠大,就用板凳搭起來;經常加班加點,犧牲節假日,在寒冷的冬天為了保證安全不得不開窗戶進行實驗。但是誰也沒嫌苦嫌累,大家都想要爭口氣。”為了順利建成投產,他們轉戰新疆、江蘇、甘肅、黑龍江、河北等全國十幾個省份,提供技術支持,培訓企業人員,指揮生產建設,不管條件多麼艱苦,幾個月不分晝夜奮戰在廠區。碳四分離教師團隊堅持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路子,形成了“基礎研究-過程研究-工程研究”融為一體的鮮明特色。團隊已成功開發了碳四分離技術、丁烯水合尾氣淨化工藝技術、異丁烷脫氫、仲丁醇脫氫等10餘項專利技術。尤其是碳四分離成套專利技術,已完全替代了國外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有些國外企業慕名而來。碳四分離教師團隊已與德國贏創石化公司和日本高化學企業等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憑藉領先的技術和敏銳的市場眼光,憑藉銳意進取、不苟且、敢創新的開拓精神,碳四分離教師團隊闖出了一條科研成果轉化之路。

一枝花開,帶來春色滿園。碳四分離教師團隊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近年來,累計承擔了國家級課題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技術轉讓、委託研發等橫向課題40餘項,到位經費超過20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獲省、市科研獎勵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件。以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為依託的“石化輕烴綜合利用”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化工新材料製造工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化工新材料過程強化”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輕烴資源化綜合利用”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先後獲批立項建設。這些平臺的建設為化工新材料和輕烴綜合利用新技術的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提升發揮了巨大作用。

服務重實績 科技創新助推經濟發展

社會需求是科技發展的第一動力,煙臺大學碳四分離技術得到了國內多家大型石化企業的認可。碳四分離成套專利技術已成功轉讓了新疆天利、大慶中藍、大連大化等30餘家企業共43套裝置,年加工能力達到700餘萬噸,這些裝置的建成投產,將大幅度地提高國內石化行業碳四烴的綜合利用率,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5年,國內最大(50萬噸/年)碳四分離裝置在大慶中藍石化一次開車成功,標誌著煙臺大學碳四分離技術的日臻成熟和完善。2016年,山東一家石化企業在採用其他科研單位的碳四分離技術,半年內多次投料、開車、調試均達不到設計指標的情況下,被迫停產。經人推薦找到了煙臺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經過短短100天的工藝包設計和技術改造,於2016年8月28日裝置一次投料成功,為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碳四分離教師團隊以企業需求為先導,藉助技術優勢,先後與多家企業組建了“化工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了優勢互補。企業為團隊相關科技成果中試及放大提供了便利平臺,團隊為企業提供了最新技術獲取的便利條件,大大加快了團隊技術成果的工業化推廣速度,也使相關企業和工程公司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實現了互利共贏。目前團隊已與十餘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

提及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的成功,任萬忠教授微笑著說:“煙臺大學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四分離技術’在多家企業投產,併為相關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碳四分離技術的成功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整個團隊的力量。科技創新要求大家擰成一股繩,分工合作,心無旁騖地投身於科學研究中去,投身於科技創新中去,只是坐在辦公室裡寫論文,或者呆在茶室裡喝茶聊天,不可能有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要你泡在實驗室裡,下到工廠車間裡,深入瞭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傾心育桃李 立德樹人鍛鑄師魂

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工程技術人才是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的信念。他們深信,只有創造更好的平臺才能給學生帶來更有力的發展。在專業與課程建設上,團隊所在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先後入選省級特色專業、省名校工程首批重點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和省高水平應用型重點立項建設專業(群)等。在教學改革與研究上,團隊成員先後獲批省級和校級教改課題10餘項,發表各類教改論文20餘篇,榮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獲山東省專業學位研究生優秀實踐成果獎2項。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團隊形成了“夯實基礎、注重實踐、力求創新”的教育理念,將所取得的研發新成果融入到教學中去,教學案例生動,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們利用長期進行工程開發研究的工程經驗指導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等活動,近五年累計獲得國家和省級以上獎勵20餘項。團隊購買了近千萬元的教學儀器、設備,改善了學生的實踐教學平臺。利用與企業研發合作的優勢,為學生創造了大量生產實習和現場操作的機會。為了激勵學生成才,團隊設立了“碳四”獎學金,每年發放6萬元,已連續發放五年。

近五年,碳四分離教師團隊中有10人擔任本科生班主任,培養研究生46人,指導學生科研立項、創新創業項目6項,團隊所有成員均堅持一線教學,其中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年人均課時量達260學時以上。付出總有回報,作為一所地方院校,近五年化學化工學院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4次斬獲一等獎。

化學化工學院碳四分離教師團隊用執著成就夢想,用實幹報效祖國,經過25年的建設與發展,在師德上做表率,在教學中出成果,在科研上求突破,在服務上重實效,已成為一支成果豐碩、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優秀教師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