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女人之三:林娘子

《水滸傳》中女性出場的不多,描寫的女性人物,大都非娼即盜,惟林沖之妻張氏,是作者正面描寫的良家婦女。林娘子初次出場是在《水滸傳》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人白虎堂》一節。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陪娘子及使女錦兒去岳廟燒香還願,不料被高衙內看上並無理糾纏,林沖娘子紅了臉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調戲?"義正辭嚴,正氣凜然。

林娘子出身高級軍官的家庭,父親便是御林軍教頭。書中沒有直接描寫林娘子的美貌,但花花太歲高衙內自見了林娘子,便相思不能禁,終日"沒撩沒亂"以至"面色清減",真是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女嬋娟。後來丈夫林沖中了高俅奸計,帶刀誤人白虎節堂,被罰刺配滄州。

林沖臨行前,在州橋下的酒店裡拜別泰山老大人張教頭,為了不耽誤娘子青春,忍痛寫下休書。

水滸女人之三:林娘子

這時只見林娘子同錦兒抱著一包衣服哭著尋到酒店,欲送丈夫上路,見了休書,百感交集,"小園昨夜春風惡,吹折江梅就地橫",一時哭倒,聲絕在地。林沖與岳父救得起來,"半晌方才甦醒,兀自哭不住"。

用林沖的話講是結縭三載"不曾有半點差池。雖不曾生半個兒女,未曾面紅面赤,半點相爭"。可見夫婦平日是何等的夫唱婦隨,琴瑟和諧。今日與丈夫生離死別,怎不令人 痛斷了肝腸!

林沖上梁山後,一日,林沖見晁蓋做事寬洪,疏財仗義,安頓各家老小在山,驀然思念妻子在京師,存亡未保,遂將心腹備細訴與晁蓋道:"小人自從上山之後,欲要搬取妻子上山來,因見王倫心術不定,難以過活,一向蹉跎過了,流落東京,不知死活。"晁蓋道:" 如何不去取來完聚?你快寫書,便教人下山去,星夜取上山來,多少是好。"林沖當下寫了一封書,叫兩個身邊心腹小嘍噦,下山去了。

水滸女人之三:林娘子

不過兩個月,小嘍噦還寨,說道:"直到東京城內殿帥府前,尋到張教頭家,聞說娘子被高太尉威逼親事,自縊身死,已故半載。張教頭亦為猶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錦兒,已招贅丈夫,在家過活。訪問鄰里,亦是如此說。打聽得真實,回來報與頭領。"林沖見說了,潸然淚下,自此杜絕了心中掛念。正是:

千秋節烈數貞娘,一死方知玉石光。老父丫頭腸欲斷,卻教史冊永留芳。據說,扈三娘被林沖生擒上山後,十分傾心於軍中儒將 林沖,只因林沖感念妻子其情真純,執意不肯再論婚嫁,又礙於宋江將自己認為義妹的情面,才委委屈屈地下嫁了王矮虎。

明嘉靖原刻本載有當朝李開先所著《林沖寶劍記》,全劇五十二出,由四百零三支曲子組成。此劇主要內容是林沖被高俅父子所害,投奔梁山的故事,內容不僅與《水滸傳》有出入,甚或有的情節完全相反,主要表現在故事情節和順序安排與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諸方面。

《寶劍記》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

林沖因不滿朝廷命臣蔡京、高俅、童貫、朱動四個賊臣弄權,上書聖上。結果,打狗不成反被咬,高俅在天子面前撥弄是非,顛倒黑白,反誣林沖誹謗朝廷大臣,定罪謫除巡邊總旗。後來,方得張叔夜薦舉,做了禁軍教頭,提轄軍務。但林沖剛直不阿,不能緘默,又上本奏貪官汙吏的醜行,被高俅反誣他"擅入節堂者斬"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林沖妻子張貞娘在開封府擊鼓鳴冤,府尹楊清奉公守法,伸張正義,但迫於壓力,也僅免林沖死罪,充軍滄州。高俅父子於沿途多次派人刺殺,均未得逞。在魯智深、公孫勝、柴進等人的協助救護下,林沖安全到達梁山泊。宋江任命林沖為總領大將,出兵汴京,捉拿高俅報仇。

以上所述故事為一條主線,其副線則是:

林沖發配離家之後,高俅之子多次到林沖家,要娶林沖之妻張貞娘,林沖之妻隨之出走。使女錦兒代張貞娘過門後,也上吊自殺。在林沖帶領的大軍壓力之下,再加上毫州太守侯蒙上書,聖上決定對梁山英雄"蒙恩詔下降",並把高俅父子解交給林沖處治。林沖下令將高俅父子"割腹剜心,碎屍萬段"。聖上封宋江等人為都統,兼管軍務破虜將軍,林沖之妻為洛陽郡夫人,使女錦兒為義烈真姬。林沖與張貞娘夫妻團圓。

李開先本身是明朝命官,皆因剛直而遭奸臣陷害,他在《寶劍記》中借題發揮,揭露官場的腐朽黑暗和官僚地主的不法行為,並讓林沖處置了高俅父子,表達了人民的美好願望。作者旨在通過林沖的遭遇,匡正時弊,警示世人。

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民間已經流傳著許多梁山好漢的故事傳說和戲劇曲藝。明元之後,以水滸人物故事編寫的戲劇遍及大江南北,並有了專門的名稱,叫"水滸戲"。自宋明以後,以林沖林娘子為題材的戲劇,有《林沖夜奔》、《靈寶刀》、《山神廟》、《黃河渡》等,可謂琳琅滿目,層出不窮。

水滸女人之三:林娘子

著名京劇演員李萬春和"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曾同臺演出過此劇。

1939年上海華新影業公司將由吳永剛編劇導演,金焰、李紅、章志直、孫敏、洪警鈴主演的《林沖雪夜殲仇記》搬上銀幕。

解放後,由中國京劇院著名演員李少春、杜近芳主演的《野豬林》被搬上銀幕,其中的"白虎堂"、"長亭"、"野豬林"和"草料場"幾場大戲,更是膾炙人口,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杜近芳扮演的林娘子在長亭送別時唱的那段二黃散板,表現了她與丈夫難捨難分的夫妻情義和夫妻間的恩愛情深:見兒夫不由我珠淚重掉,好一似萬把刀刺心梢。

奸賊設下了狠毒的圈套,可嘆你蒙冤屈入了籠牢。實指望好夫妻白頭偕老,萬不想頃刻間兩下分拋。盼只盼蒼天有眼存公道,雪沉冤重相會且待明朝。望官人你快把衷腸相告,官人哪,夫妻們恨離別淚灑荒郊......

這一段唱,感情充沛,細膩委婉,如泣如訴,表現了林娘子此時此地複雜萬分的思想感情。

此有《江城子》一首以悲之,詞日:

休書一紙永分離,好夫妻,只悲啼!長亭古樹,不見燕雙飛。雲冪冪,雨霏霏。一縷冤魂無處安!

著名京劇演員李崇善和吳靜蘭同臺演出過此劇。吳靜蘭飾演張貞娘時唱的那段"勞燕分飛再莫盼歸程"和李崇善飾演林沖時唱的那段"憤憤問蒼天"、"望家鄉,去路遙"以及"鬧他個天翻地覆海沸山搖"等,都是從人物的性格發展上,揭示了人物心理情緒的曲折發展和微妙變化,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推向高潮,表現了林沖和張貞娘這一對患難夫妻的悲憤和怨絕。

耿其昌與劉秀榮配演的林沖和林娘子也頗見功力。林沖唱的那段"何時重見天日光"及"官逼民反民必反"和林娘子"此去滄州何時返"的唱段,都唱出了個性,唱出了感情,唱出了色彩,表現了人物的命運。

1944年,延安評劇院演出的《逼上梁山》,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讚揚。

此劇在表演技巧上,以歌舞為主,以歌帶舞,以舞託歌,歌舞結合,抒情達意,載歌載舞地表現了林沖的滿腹仇恨和抑鬱心情,以及對妻子殷殷的牽掛之情。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雲低鎖衡陽路。魚書不知雁無憑,今番定作悲秋賦。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渡。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特別是"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更是膾 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

可以說,林沖、林娘子的故事幾百年來在我國盛演不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