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歷史上崇禎的基本盤是文人士大夫,也就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想收稅,就得從他們口中奪食。奪的少了,什麼用沒有,奪的多了,自己的基本盤不要了?不怕人家換個皇帝?清朝就簡單多了,上來就直接收稅,什麼?不交?殺!殺他個人頭滾滾又如何,人家是入侵者,基本盤又不是你們,搶的越多,基本盤越滿意好不好。只是考慮到日後的統治,才找了個平衡而已。明末階層固化愈發嚴重,既得利益體鐵板一塊,趴在百姓身上吸血,財富多數流入囊中。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而百姓不堪重負,平年尚且難過,遇變故更是民不聊身。滿清入關,相當於大破大立,使社會輕裝簡行,清前期官老爺們規模和胃口都還小,百姓也輕鬆很多。闖王其實也可以,只是下盤不穩,沒站住腳跟。而明朝財政收入減少的本質就是龐大的社會人口將整個國家的資源產出全部消耗掉了,國家的稅收就自然變的困難。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但是國家的耕地面積是有限的,年產量在技術和育種上沒有巨大革命的話是不會產生大的變化,但如果人口數量逼近極限值,每年的糧食就會被龐大的人口迅速消耗掉,而且受不得任何風吹草動,任何一次天災人禍就會造成大面積饑荒。明末時候,崇禎真的信收稅的沒貪汙,導致財政崩潰的,崩在了末,而不是明,根源是那些深宮出生,宦官喂大的帝王不懂基層運轉規律,只能殺殺眼前的人,又不懂人心好惡,殺的還盡是不該死的。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王朝週期律,我朝週期律知道跳過,他們可不知道呀,所以再歸根到底還是缺少各種思想。明朝的皇帝王爺官員地主們太不把百姓當回事了,清朝入關好歹還考慮個統治穩固的問題,反觀明朝,不亡才怪呢,看過很多史料,明末百姓對皇帝忠誠還是挺高的,但是跟命一比呢,陝西的農民都吃土活不了還有各地的蛀蟲藩王們,官員和地主把農民壓榨到死,各個吃的滿嘴流油,清朝入關後能輕易統治中國,也跟明末的對農民的統治有關。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說俗了就是,之前我活不下去,現在好歹能半死不活,有口飯吃了,我憑啥還幫你明朝皇帝賣命了(江南和四川地區富庶,反抗當然更激烈)通過改朝換代的戰爭讓破產的流民又變成了有產的自耕農。亞細亞生產模式的週期一直如此,像三國、安史之亂都類似王朝初年,國家有地,人少地多均田制,盛世。王朝末年,國家沒地,人多地少土地兼併,農民變流民,亂世。封建社會的稅收基礎是男耕女織的自耕農,按畝納稅。大地主往往可以靠貴族特權少納稅。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而中原的耕地就那麼多,沒有撂荒土地,自耕農的後代就只能平分自己的地。一代人比一代多,地少到無法維持亞細亞生產模式,就只能被大地主土地兼併當佃農了唄。大地主是國家權利階層,又繳稅少,最後必然財政危機,直到新的階層比如外敵或者農民起義打破這種秩序,重新分配土地。崇禎和李自成應該分開看,李自成屬於草臺連班子都沒有,沒有管理,沒有規劃,基本也就不能成功,歷史書裡說的,農民起義限於其侷限性註定失敗。

崇禎和李自成都難以解決明末財政問題,為何滿清卻解決了?

再說崇禎,我認為,崇禎的失敗拋開個人能力而言,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和註定要走的過程,士紳和官僚從建立到發展壯大會慢慢的脫離民眾,脫離和脫節導致了利益的分化以及貧富差距的一再擴大,而主要以道德和威信為約束前提的社會管理,再附以強大的文官集團註定朝代沒有自我更新和糾錯的機制,所以這趟車只能沒有回頭路的往前開,直到朝代更替,一切從新開始如此往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