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主人公指誰?

安祿山原名扎葷山,營州人,他的父親為胡人,母親是突厥人。相傳,他的母親多年不育,於是便去扎葷山(突厥尊扎葷山為戰鬥之神)做祈禱,結果沒多久,就感應生子,因此將孩子取名為扎葷山。

安史之亂的主人公指誰?

因為扎葷山的父親去世很早,於是他便隨母親在突厥部族生活。後來他的母親改嫁於突厥將軍延挖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扎葷山於是逃離突厥,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朝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曾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安祿山為何認楊貴妃當乾孃

安祿山本是胡人出身,驍勇善戰且通六蕃語言。後來任幽州節度張守珪的捉生將,一路升至討擊使,但是卻因為出兵討伐奚和契丹戰敗,而被押送到京師。宰相張九齡洞悉安祿山以後必會造反,上奏摺要求唐玄宗李隆基殺他。

誰知,唐玄宗一見到安祿山本人矮矮的個子,又特別肥胖,於是便樂了。而安祿山憑著外表的憨傻,成功博得了唐玄宗的歡心。因此唐玄宗對安祿山很是縱容,偶爾有犯上之舉也不給予追究。

天寶六年,安祿山見楊貴妃寵冠六宮,而且其地位頗高,於是便想著如果能與之搞好關係,順勢攀附一下,那對自己是十分有利的。而當時楊貴妃伴於唐玄宗身邊多年,可惜膝下無子,於是安祿山便認了楊貴妃做母親。

在認乾孃的儀式上,安祿山獻盡愚憨之態,在皇帝面前大獻忠心耿耿的憨態。他紮了小辮,戴上肚兜,打扮為“小兒”,前來拜見“母后”。從此安祿山侍奉楊貴妃如母,因而得以隨意出入宮中。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直到安祿山率兵攻佔了洛陽,唐玄宗才害怕起來。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同年6月在潼關擊潰唐軍,直搗長安,迫使唐玄宗匆忙南逃。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安慶緒所殺。

極受重視的安祿山為何發動叛變

安祿山在宮中是極受唐玄宗重視的,而且身為楊貴妃的義子,照理說也應當是十分受寵愛的,那麼為什麼在得到如此厚重的權勢利益後,他還會發動反叛,製造出安史之亂呢?

第一,我們來看看安祿山與楊國忠的關係。

楊國忠乃楊貴妃的族兄,楊貴妃得寵於唐玄宗之後,由於唐玄宗愛屋及烏,楊國忠也跟著飛黃騰達起來,升任到宰相。

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新貴,同樣得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喜愛。但是,楊國忠的發跡卻要比安祿山晚很多。楊國忠尚未擔任高官要職時,安祿山就已經升任平盧節度使。楊國忠雖然有外戚關係,但是一直到天寶七年初才兼御史中丞。當時安祿山在朝中對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十分懼怕,而對楊國忠則根本瞧不起。

楊國忠在升任到宰相後,看到自己無法制服安祿山,於是時常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天寶十三年,唐玄宗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可是安祿山是何等狡猾之人,早在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見到唐玄宗後,安祿山立即表明自己的赤誠之心,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反而在唐玄宗面前贏得了更高的信任,而安祿山與楊國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卻通過這件事變得更加尖銳激烈起來,甚至一觸即發。加之楊國忠任宰相後,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終於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第二,安祿山能夠造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手中握有重兵、已是一方實力雄厚的軍閥。唐朝的法律給予了節度使充分的權利,而安祿山做節度使的時間又太長,他一個人掌管的兵力幾乎就佔了唐朝所有節度使兵力總和的近40%,再加上他私下招募的軍隊,有如此廣大的地盤和龐大的軍隊,別說是安祿山,換了別人也難保不會造反。

第三,楊國忠當宰相後對安祿山敲詐過狠,又沒有控制安祿山的手段,安祿山不反也得反。

另外,就算唐玄宗要收回兵權,而安祿山個人就算想交,可是跟他混了十幾年的手下估計也不會這樣輕易答應。畢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他們已經是一個同進同退的利益共同體。況且當年李淵也是憑藉山西一隅之地取得天下,安祿山擁有精兵十幾萬,而內地兵力空虛,他的謀士們也認為他有最終奪取天下的能力。

綜合種種原因,安祿山終於起兵謀反。

安史之亂的主人公指誰?

唐玄宗真的完全信任安祿山嗎

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唐玄宗過度信任安祿山,才導致安祿山勢力過度膨脹。呂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寫道:“天寶之時,偏重之勢太甚,君相不早為之計,而徒荒淫縱恣,耽寵怙權,則神州陸沉,因不得不任其責耳。”呂思勉認為唐玄宗沒有節制安碌山,而是一心耽於享樂。

但是唐玄宗真的就完全沒懷疑過安祿山嗎?

其實早在唐玄宗重用安祿山之前,心裡就已經有了定數。畢竟一代帝王能爬上那麼高的位置,先不說其究竟聰明與否,單從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帝王之心實則是絕對不可小覷的。這也是為什麼唐玄宗一邊重用安祿山,一邊又重用與安祿山矛盾很深的哥舒翰和安思順的原因。

天寶十一年冬天,哥舒翰與安思順兩人同時來朝,唐玄宗讓宦官高力士擺御宴款待二人。安祿山在酒席宴上特意和哥舒翰套近乎說:“我的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你的母親是胡人,父親是突厥人,咱們倆的血統一樣,應該親近些才是。”可是哥舒翰卻答:“古人曾說,山野中的狐狸對著洞窟而嚎,那是忘本的行為。”安祿山認為這是哥舒翰在諷刺他是胡人,大怒,指著哥舒翰罵道:“你這個突厥野老竟敢如此無禮。”哥舒翰立刻也要開罵,一旁的高力士急忙勸阻。

天寶十年正月,安祿山和哥舒翰的矛盾徹底公開化,而坐鎮高堂的唐玄宗聽聞後也沒有任何表態。尤其是在封任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後,唐玄宗依然讓哥舒翰“進封涼國公,食封三百戶,加河西節度使,尋拜西平郡王”。唐玄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用哥舒翰來節制安祿山,使東西兩人軍事集團的實力達到平衡。這說明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

而唐玄宗之所以收安祿山為養子,主要是想籠絡他並且用一種“家人”的關係來讓安祿山效忠於自己。

可以說,唐玄宗對安祿山所做的種種,都是帶有政治目的的,不能完全視為寵溺。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主要是指他們共同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朝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