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地方債資產證券化是不是中國版的次貸?

宋鴻兵:地方債資產證券化是不是中國版的次貸?

■ 文 | 宋鴻兵

學員提問:

前一陣國務院有一則消息:鼓勵商業銀行、券商、保險企業自己購買並將地方債資產證券化之後,按照不同比例放入理財產品中。請問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宋鴻兵老師:

關於這條新聞,我因為沒有看到詳細的消息,所以這裡只能根據字面意思分析一下。從字面上來理解,商業銀行和這些金融體系要把自己所購買並持有的地方債進行資產證券化,然後把它們放到不同的理財產品中間,比如打包做成ABS或者是MBS之類的標準化的投資標的,下一步再賣給普通的理財產品購買者,也就是賣給公眾。那麼這樣做的效果是什麼?

普通情況下,地方債“打包”成理財產品的模式能讓各方收益,地方政府能順利借到錢,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能掙到一筆“操作費”,普通投資者能得到一個較高的收益率。

宋鴻兵:地方債資產證券化是不是中國版的次貸?

但這麼做顯然是將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轉嫁給普通投資者了。因為我認為地方政府債是各種債券中間,風險性比較大的一種。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持有這些債券,就相當於一直拿著一個一個的地雷,搞不好哪一天哪個地方政府就會出現一個違約情況。假如銀行一筆貸款平均掙5%,那一筆損失就相當於20筆業務白乾了。違約率再高一點,銀行不僅賺不到錢,還會出現巨大的虧損。

所以如果能把這些高風險資產做成結構性的理財產品,再賣給普通老百姓,不僅把風險轉移了,而且還能賺一筆差價。其實某種意義上,這種做法跟當年美國的房利美、房地美這些公司做的事是一樣的,就是把一些高風險的次級貸款“打包”做成標準化的投資標的,然後賣給投資人。玩一種“擊鼓傳花”的遊戲,最後誰買單?當然是普通投資人買單。

宋鴻兵:地方債資產證券化是不是中國版的次貸?

總結一下,普通情況下,地方債“打包”成理財產品的模式能讓各方收益,但卻將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轉嫁給普通投資者了,其實就是玩一種“擊鼓傳花”的遊戲,最後是普通投資人買單。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