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應用對國產芯片成長意義重大

自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變得比較微妙,中興、晉華接連遭遇制裁,貿易摩擦的幽靈陰魂不散,芯片成為美國製裁中國的殺手鐧。與此同時,中國進口芯片金額屢創新高,芯片進口額突破3000億美元,芯片貿易逆差達3倍之多。在基礎元器件受制於人的情況下,國家信息安全和產業經濟安全都沒有任何保障,實現國產化芯片替代成為當務之急。

規模化應用對國產芯片成長意義重大

必須給國產芯片足夠的應用機會

有人說,當國產芯片和國外芯片性能、功耗、價格差不多了,就支持國產芯片。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像那麼一回事。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實踐,往往會變成永遠不用國產芯片。

因為應用是國產芯片發展的階梯。

CPU的核心技術問題,本質上不是科學原理,也不是技術問題,而在於工程細節的完善。也就是所謂的細節是魔鬼,而要搞清楚這些細節,就不能假手於人,總是從洋人那裡去買源代碼,必須親手實踐。

技術發展是迭代演進的,要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要發現問題,則必須經過應用,而且必須是有一定規模、一定時間的應用。因為100片芯片不出問題,不代表規模應用100萬片芯片也不出問題,芯片運行1000小時不出問題,不意味著芯片運行100000小時也不出問題。只有經過規模應用,發現問題之後,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才能實現技術的螺旋式提升。

從全球範圍來看,Intel、ARM、IBM、AMD都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在應用種不斷試錯,迭代演進發展過來的。

當下,以Intel、ARM、IBM、AMD為代表的IC設計公司藉助全球市場,已經先跨了好幾層樓的階梯,而中國的IC設計公司,才剛開始爬樓梯。如果不給予國產芯片應用和試錯的機會,國產芯片不可能一下子從1樓飛到3樓,只能永遠待在樓底仰望星空。

而如果給予國產芯片一定應用的機會,國產芯片就有望一步一個腳印的登上2樓,縮短與美國IC設計公司的差距。

同時所謂的國產芯片和國外芯片性能、功耗、價格差不多也是一個偽命題,用與不用主要在於有沒有信心和決心,而性能、功耗、價格只是較小的一部分。AMD的處理器在產品性能、功耗、價格都優於英特爾時,市場佔有率也不到50%。相反蘋果的PC如果其中兩項與英特爾的組裝機相同時,另一項必定遠遠弱於組裝機,但是依然不影響蘋果電腦的熱銷。

同時很多時候性能、功耗、價格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指標,只要滿足使用要求,國產芯片的標準比外國芯片降低一點點也並非不可。不論是在機關單位還是普通企業,都存在著大量僅僅是為了打印、寫材料、上網而存在的電腦,難道國產芯片不能滿足這些要求麼?

在特定的領域和場合把國產芯片先用起來,有助於破除大家的洋技術迷信,減少對國產CPU的未知感和應用的恐懼感.

因此,中國的整機廠不宜總習慣於“錦上添花”,而應當學會“雪中送炭”,在國內芯片企業與外商有一定差距的情況下,給中國企業一定比例的訂單。這一方面可以給中國IC設計公司一個試錯的機會。同時,有助於維護大陸整機企業的供應鏈安全。特別是在當下這種國際環境下,在大陸扶持供應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規模化應用對國產芯片成長意義重大

政府部門應優先採購 企業宜承擔社會責任

由於黨政機關對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要求,且很大一部分人員對軟件生態的需求只需要WPS、辦公助手、瀏覽器等有限的幾款軟件。加上黨政機關集中採購、批量應用,以及對價格極度不敏感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作為國產芯片發展的根據地。何況,中國有700多萬公務員,3000多萬事業編制人員,如此龐大的群體堪比一些小國家的總人口數,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現實卻是,黨政機關辦公電腦和服務器的市場基本被Intel和AMD吃掉,國產CPU只能在為數不多的試點工程中尋找存在感,事實上,就這塊市場來說,即便是用國產X86芯片,也比現狀進口Intel、AMD芯片要強。因為採用國產X86芯片,至少把一部分利潤留在了國內。現階段各級黨政機關仍然大量採購Intel、AMD芯片,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鐵流認為,在自主CPU已經有不錯試點樣板,並且在真實使用條件下已經可以替換國外芯片的情況下,試點的步子完全可以邁的大一些,快一點

沒必要搞“擠牙膏”式試點工程。政府採購中,應當對進口芯片予以一定限制,對國產芯片有一定傾斜。

戰略行業的大型央企、國企也應主動多用國產芯片。對於這些大行業的國企來說,即便只是將一小部分訂單開放給國產芯片,對這些大型國企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對國產芯片來說則是一個完善提升的良好機會。希望大型國企在政策的引導下,以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為先,不要太重視自己眼前的短期利益,主動為中國核心技術的發展提供機會,積極給予國產芯片一定的空間和市場。

互聯網巨頭和ICT行業整機廠宜適當採購一定國產芯片。近幾年來,中國ICT行業幾大整機廠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芯片,其中不乏進口芯片超過200億美元的例子。僅一家公司就佔中國芯片進口總金額的十五分之一左右。類似的,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芯片採購量也非常驚人。如果互聯網巨頭和ICT行業整機廠能夠把一小部分訂單交給本土企業,對本土IC設計公司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碳。

必須指出的是,互聯網巨頭和ICT企業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充分享受了中國發展紅利和政策紅利,特別是數家ICT行業領頭羊,一直受到政府採購扶持和高度政策保護,時至今日,從兩家本土通信設備廠商採購比例不低於40%和35%,依舊是政策紅線。這些本土企業有義務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只需把每年芯片採購訂單中拿出一點點,就足以讓中國芯生根發芽,健康成長。

規模化應用對國產芯片成長意義重大

國產基礎軟硬件發展必須注重頂層設計

CPU和操作系統是一對戀人,兩者相輔相成,雙劍合璧之後威力無窮,Intel和微軟就是通過Wintel同盟大殺四方,一點一點擠壓MIPS、SPAEC、IBM、Alpha、PA-RISC的市場份額,直至如今在個人電腦上稱王稱霸。

而如今中國的CPU和操作系統存在一個問題,那就缺乏頂層設計,太多了、太亂了。CPU指令集龐雜,操作系統則有廠商有十多家,而且還在不停的增加,API也不統一,應用開發投入很大,而且還賺不到錢,第三方開發主更是鳳毛麟角。

鐵流認為,要想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體系,就必須注重頂層設計,改變現狀一盤散沙的現狀。最好的發展模式是國內所有IC設計公司圍繞一套自主指令集設計CPU,誰設計的CPU性能好就用誰的。以操作系統來說,最好的模式就是全國一套操作系統,然後軟件廠商圍繞這套體系建生態。

誠然,這種一套指令集,一個操作系統的觀點比較理想化,而且會帶來新的壟斷問題。但

適當縮減黨政辦公系統的CPU指令集種類和操作系統數量對於產業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針對黨政辦公等場景,必須強制縮減CPU種類和操作系統數量,並出臺統一的強制相標準規範API。增加應用軟件開發者利益變現的模式。

就商業市場來說,宜減少政策補貼,讓商業法則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優勝劣汰,兼併重組,用類似養蠱的方式,培養出能夠與國外芯片巨頭一戰的龍頭企業。

鐵流認為,國有企業更應該在建立自主生態中多做基礎性、公益性的工作,從一家單位來看這似乎沒有什麼作用,當有很多家單位都這麼做之後,中國就有了產生自己生態的更好土壤。比如說某企業研發出國產固件後,只要是真正研發國產CPU、GPU的都可以免費適配。這樣其他廠商研發CPU和GPU的工作量就小了一些。或者說國有企業開發出某款軟件之後,優先向自主平臺進行移植。經過一段時間後,自主企業的門檻就降低了,會有更多的廠商和個人加入到這個生態中來。

規模化應用對國產芯片成長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