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应用对国产芯片成长意义重大

自川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变得比较微妙,中兴、晋华接连遭遇制裁,贸易摩擦的幽灵阴魂不散,芯片成为美国制裁中国的杀手锏。与此同时,中国进口芯片金额屡创新高,芯片进口额突破3000亿美元,芯片贸易逆差达3倍之多。在基础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经济安全都没有任何保障,实现国产化芯片替代成为当务之急。

规模化应用对国产芯片成长意义重大

必须给国产芯片足够的应用机会

有人说,当国产芯片和国外芯片性能、功耗、价格差不多了,就支持国产芯片。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那么一回事。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实践,往往会变成永远不用国产芯片。

因为应用是国产芯片发展的阶梯。

CPU的核心技术问题,本质上不是科学原理,也不是技术问题,而在于工程细节的完善。也就是所谓的细节是魔鬼,而要搞清楚这些细节,就不能假手于人,总是从洋人那里去买源代码,必须亲手实践。

技术发展是迭代演进的,要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要发现问题,则必须经过应用,而且必须是有一定规模、一定时间的应用。因为100片芯片不出问题,不代表规模应用100万片芯片也不出问题,芯片运行1000小时不出问题,不意味着芯片运行100000小时也不出问题。只有经过规模应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实现技术的螺旋式提升。

从全球范围来看,Intel、ARM、IBM、AMD都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应用种不断试错,迭代演进发展过来的。

当下,以Intel、ARM、IBM、AMD为代表的IC设计公司借助全球市场,已经先跨了好几层楼的阶梯,而中国的IC设计公司,才刚开始爬楼梯。如果不给予国产芯片应用和试错的机会,国产芯片不可能一下子从1楼飞到3楼,只能永远待在楼底仰望星空。

而如果给予国产芯片一定应用的机会,国产芯片就有望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2楼,缩短与美国IC设计公司的差距。

同时所谓的国产芯片和国外芯片性能、功耗、价格差不多也是一个伪命题,用与不用主要在于有没有信心和决心,而性能、功耗、价格只是较小的一部分。AMD的处理器在产品性能、功耗、价格都优于英特尔时,市场占有率也不到50%。相反苹果的PC如果其中两项与英特尔的组装机相同时,另一项必定远远弱于组装机,但是依然不影响苹果电脑的热销。

同时很多时候性能、功耗、价格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只要满足使用要求,国产芯片的标准比外国芯片降低一点点也并非不可。不论是在机关单位还是普通企业,都存在着大量仅仅是为了打印、写材料、上网而存在的电脑,难道国产芯片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么?

在特定的领域和场合把国产芯片先用起来,有助于破除大家的洋技术迷信,减少对国产CPU的未知感和应用的恐惧感.

因此,中国的整机厂不宜总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应当学会“雪中送炭”,在国内芯片企业与外商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给中国企业一定比例的订单。这一方面可以给中国IC设计公司一个试错的机会。同时,有助于维护大陆整机企业的供应链安全。特别是在当下这种国际环境下,在大陆扶持供应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规模化应用对国产芯片成长意义重大

政府部门应优先采购 企业宜承担社会责任

由于党政机关对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要求,且很大一部分人员对软件生态的需求只需要WPS、办公助手、浏览器等有限的几款软件。加上党政机关集中采购、批量应用,以及对价格极度不敏感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国产芯片发展的根据地。何况,中国有700多万公务员,3000多万事业编制人员,如此庞大的群体堪比一些小国家的总人口数,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现实却是,党政机关办公电脑和服务器的市场基本被Intel和AMD吃掉,国产CPU只能在为数不多的试点工程中寻找存在感,事实上,就这块市场来说,即便是用国产X86芯片,也比现状进口Intel、AMD芯片要强。因为采用国产X86芯片,至少把一部分利润留在了国内。现阶段各级党政机关仍然大量采购Intel、AMD芯片,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铁流认为,在自主CPU已经有不错试点样板,并且在真实使用条件下已经可以替换国外芯片的情况下,试点的步子完全可以迈的大一些,快一点

没必要搞“挤牙膏”式试点工程。政府采购中,应当对进口芯片予以一定限制,对国产芯片有一定倾斜。

战略行业的大型央企、国企也应主动多用国产芯片。对于这些大行业的国企来说,即便只是将一小部分订单开放给国产芯片,对这些大型国企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国产芯片来说则是一个完善提升的良好机会。希望大型国企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为先,不要太重视自己眼前的短期利益,主动为中国核心技术的发展提供机会,积极给予国产芯片一定的空间和市场。

互联网巨头和ICT行业整机厂宜适当采购一定国产芯片。近几年来,中国ICT行业几大整机厂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芯片,其中不乏进口芯片超过200亿美元的例子。仅一家公司就占中国芯片进口总金额的十五分之一左右。类似的,国内互联网巨头的芯片采购量也非常惊人。如果互联网巨头和ICT行业整机厂能够把一小部分订单交给本土企业,对本土IC设计公司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碳。

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巨头和ICT企业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充分享受了中国发展红利和政策红利,特别是数家ICT行业领头羊,一直受到政府采购扶持和高度政策保护,时至今日,从两家本土通信设备厂商采购比例不低于40%和35%,依旧是政策红线。这些本土企业有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只需把每年芯片采购订单中拿出一点点,就足以让中国芯生根发芽,健康成长。

规模化应用对国产芯片成长意义重大

国产基础软硬件发展必须注重顶层设计

CPU和操作系统是一对恋人,两者相辅相成,双剑合璧之后威力无穷,Intel和微软就是通过Wintel同盟大杀四方,一点一点挤压MIPS、SPAEC、IBM、Alpha、PA-RISC的市场份额,直至如今在个人电脑上称王称霸。

而如今中国的CPU和操作系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缺乏顶层设计,太多了、太乱了。CPU指令集庞杂,操作系统则有厂商有十多家,而且还在不停的增加,API也不统一,应用开发投入很大,而且还赚不到钱,第三方开发主更是凤毛麟角。

铁流认为,要想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就必须注重顶层设计,改变现状一盘散沙的现状。最好的发展模式是国内所有IC设计公司围绕一套自主指令集设计CPU,谁设计的CPU性能好就用谁的。以操作系统来说,最好的模式就是全国一套操作系统,然后软件厂商围绕这套体系建生态。

诚然,这种一套指令集,一个操作系统的观点比较理想化,而且会带来新的垄断问题。但

适当缩减党政办公系统的CPU指令集种类和操作系统数量对于产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针对党政办公等场景,必须强制缩减CPU种类和操作系统数量,并出台统一的强制相标准规范API。增加应用软件开发者利益变现的模式。

就商业市场来说,宜减少政策补贴,让商业法则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用类似养蛊的方式,培养出能够与国外芯片巨头一战的龙头企业。

铁流认为,国有企业更应该在建立自主生态中多做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从一家单位来看这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当有很多家单位都这么做之后,中国就有了产生自己生态的更好土壤。比如说某企业研发出国产固件后,只要是真正研发国产CPU、GPU的都可以免费适配。这样其他厂商研发CPU和GPU的工作量就小了一些。或者说国有企业开发出某款软件之后,优先向自主平台进行移植。经过一段时间后,自主企业的门槛就降低了,会有更多的厂商和个人加入到这个生态中来。

规模化应用对国产芯片成长意义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