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知識普及:“蒸發”真的存在嗎?

股票知識普及:“蒸發”真的存在嗎?

這兩天視覺中國很熱。

因為“版權黑天鵝”和“百億市值解禁”雙重襲來,視覺中國的股票市值一天就“蒸發”了20億。

“蒸發”一詞我們用的很多。無論是財經媒體,還是平常股民討論股票,都會用到。然而是否存在真的“蒸發”的情況呢?

有人說,肯定是啦,你看,某某股跌停好幾天,市值縮水幾十個百分點,我們的錢不見啦。不是蒸發了是什麼?

也有人說,蒸發?不存在的。你看,現金守恆的。它只是轉移了而已,不存在蒸發的情況。

理性思考,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要真正理解股票市場的蒸發,其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因為它牽扯到很複雜的考量。如果它真的簡單,那麼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出來。

但事實上,很多學經濟學、金融學的學生甚至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你要他們很清楚地解釋“蒸發”,他們都感到棘手。初看是解釋了,但後續看,又有很多地方不太清楚。他們都如此,更別說一些沒有系統學過經濟知識的股民了。

清楚地解釋“蒸發”,辯證地看“蒸發”這詞,是本文的任務。

首先必須要承認“蒸發”是確實存在的,不然它不會被廣泛討論和引用。然而大部分持此言論者,都沒看清蒸發的本質。蒸發與否,它要看不同的侷限條件。

首先,為了辨明我們常言的蒸發是否存在,可以先看個剔除了複雜變化的例子。

股票知識普及:“蒸發”真的存在嗎?

如圖所示。我們不考慮交易成本。

工廠在證券公司的幫助下,將一杯水打包為股票以10萬元的價格分發給了機構A,之後機構A又將它通過二級市場分發給了散戶A,價格是20萬。同樣的,散戶A在持有一段時間後,又將它以30萬的價格分發給了散戶B。到此,這隻股票,或者說這杯水的價格上漲了20萬。

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它本質只是一杯水而已,在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它根本不值錢。為此,信息反應充分,它的價值破滅,市場上已經找不到能接盤的人。它的價格變為0。也就是說,最後接盤的散戶B虧損了30萬。

這時,30萬是憑空”蒸發“了,因為這隻股票變成廢紙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30萬真的沒有了嗎?

不是這樣的。最後接盤的散戶B只是將他30萬的虧損作為工廠、機構A和散戶A的正向收益而已,即錢只是轉移了,它本身還在,沒有變化。

為此,所謂的“蒸發”無從談起。

這個例子是簡化了的。但是,即使你將中間環節加上很多條,它的本質還是不變--蒸發只是轉移了。蒸發的部分被企業、投資機構、牛散等等給裝進腰包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侷限條件。

股票市場有極端情況:股票可以無量漲停,當然也可以無量跌停。

無量跌停相當於上文的價值破滅事件一樣,一杯水打包的股票無人問津到最後價值變為0。無量跌停在不考慮上市公司的淨資產和清算價值上,它們便是很相似的。最後的接盤者只是充當了散戶B的角色,他們本質還是一樣。

我們繼續採用極端侷限條件分析。

接盤者承擔了最後的風險和收益。

假設接盤者通過多種途徑最後擁有了某上市公司的全部股票,此時它便是這隻股票的所有者。這時只有他自己在玩,他當然有自己的定價權。不過,我們將定價權交給國家。比如原先他價格10元一股,有100萬股,市值便是1000萬,此刻國家定價每股1元,那麼反映在他賬面上的價格便是100萬。這時,900萬便是消失了。

那麼此刻,在這個侷限條件下,對這位接盤者而言,股票價值便是”蒸發“了,因為他無從轉嫁。

這位接盤者,有點類似上文分析的散戶B,在散戶B看來股票確實蒸發了,價值一下子憑空消失了。但是對於整體而言,它只是在轉移。

這個例子不太好理解,容易搞混。

那麼,我們再來舉個極端例子,還是不考慮交易成本。

比如某公司在證券公司的幫助下成功上市,所有的股票都是自己購買,自己購買便會定價權,也就是說沒有分發給任何人。那麼此刻這間公司的股票便沒有轉嫁風險和收益的情況發生。(除非他將其質押從而獲得現金。此時我們不考慮。)(也不要跟我說這種情況沒有,如果政策允許,我相信會有不少公司會這麼幹。這種情況上市不獲得融資,但是上市後還有其他渠道能夠融資,效用一樣。)

同樣的,我們距離上市當日他股價10元一股,總股100萬,市值則是1000萬。自導自演,使得股價變為1元一股,那麼市值變為100萬。賬面上浮虧900萬。也就是說此時”蒸發“了900萬。

股票知識普及:“蒸發”真的存在嗎?

為此,這個“蒸發”也是存在的。在這個極端例子中,股票沒有經過轉移,它只是在定價上下降從而造成賬面價值的下跌,反映在股市上便是總市值的下降,這部分確確實實是憑空消失的,正如它本來就是憑空而來的一樣,因為他為自己定價,就像我們為“一個爛蘋果”標價8000萬一樣。

同理,企業上市融資,股票便會被定價,企業為了控股權,它便會持有部分股票,這部分原始股也沒經過流通,它們也最能反應“蒸發”與否。這些股票在沒有流通之中只是一個虛擬價值而已,它隨時會變動,如果被評估為一文不值,那麼它便是廢紙一張,自然的,它的價值便是0,也就是憑空消失了。

另外的。

像目前的股票市場,散戶足夠多,也就是說股票足夠分散,上市公司和機構經過了充分的股票派發,這些散戶便是最後的風險和收益的承擔者。他們對股價的漲跌表現得最為敏感,因為它都體現在賬戶之上。

價格暴跌10%,他們的賬面便是虧損10%。因為人數足夠多,市場的消費需求是多數人的消費,要拉動消費也必須依靠大多數人,大多數人荷包空空,想要消費拉動經濟那是不大現實的。為此,這“蒸發”了的10%他們感受得尤為明顯--他們的財富跌去了10%。作為最後一批接盤客,他們的財富憑空蒸發了。(少部分人獲益。大多數人虧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蒸發成立。)這也是大部分財經媒體喜歡用“蒸發”一詞的原因之一。

同理,如果持續大牛市,指數飆升。這個散戶籌碼分散化尤為明顯,人們明顯感到荷包鼓了,消費也變得大膽,這就是我們說的財富效應。它在大牛市是正的。

如果是連續的大牛市,又因為股票的變現能力很強,他創造的財富效應很明顯,0.001%的股票交易便使得100%的股票暴漲好幾倍,也就是財富暴漲了好幾倍,雖然他是賬面上的。但是因為股票的超強變現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會使人們產生“股市能創造貨幣”的假象。不過,某種程度上,這說法也具有合理性。它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暫且不表。

當然,財富效應也有負。那便是在不斷的千股跌停中。接盤客佔大多數,財富不斷“蒸發”,雖然它是轉移給了其他人。但是作為大多數的他們,卻是可以反映股票市值的蒸發。因為他們被憑空收割了一波財富。

綜合而言。

“蒸發”與否要看侷限條件。

與整體而言,我們經常所說的“蒸發”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轉移了。

而對於某些群體而言,股票的“蒸發”確實是蒸發了,憑空而來,憑空而去。

不過,為了避免概念混淆和思維更加清晰。一般而言,我們的“蒸發”是對整體市場而言。為此,這個“蒸發”是不存在的。股票市場價格的高低和交易只是財富轉移了,虧損和盈利各有人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