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太宗之後是李治繼位?

了了VIP


堯舜禪讓,有德者居天下,國泰民安。

夏朝始行家天下,列朝列代相繼世襲,直至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滅亡為止。

世襲制以嫡長子為東宮太子,是繼承皇位的第一人選。這就引發了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宮廷政變愈演愈烈,屢見不鮮。用血譜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隋亡唐繼,李淵登上皇帝寶座。立嫡長子建成為皇太子,引發玄武門之變。皇三子世民弒兄滅弟,成功奪權,逼父退位,自立為帝,開創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皇子,皇后長孫氏生有四子,嫡長子承乾八歲立為皇太子,長大後品德惡劣,屢教不改,父皇欲廢承乾立嫡二子李泰為皇太子。引發了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兵戌相見,兩敗俱傷,落得被貶為庶人,發配黔州的悲慘下場。唐太宗十四個兒子,其中十二個死於非命,只有李治和李福兩個平庸無能的兒子倖免於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嫡三子李治順理成章當了高宗皇帝。引發了女皇武則天廢唐立周的歷史鬧劇。


白歡士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政治魄力的帝王之一,這位創立了“貞觀之治”的偉大帝王。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選擇了一位頗為平庸的李治為儲君,很耐人尋味。

太子李承乾被廢

據載,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古代立儲立嫡立長,有資格繼承大統的當屬長孫皇后親生的三個嫡子:長子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第九子晉王李治。

  • 太子幼時賢明,長大不賢

李承乾作為嫡長子,生性聰敏,最具有資格。故而,李世民繼位便立李承乾為皇太子。史書記載,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後,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處理政事。那時候,李承乾的才能便彰顯出來了。自此以後,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就由太子監國。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年歲的逐漸長大,李承乾變得不再賢明,比如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合禮法,不再用功,變得愈發墮落。具體的事實就是:經常帶下屬到郊外打獵,破壞百姓莊稼啦,從牢獄中私放罪犯,讓他們為自己做事啦,其實真要計較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

那個時候,唐太宗寵愛李泰,李承乾估計壓力很大,想著自己賢明,得不到父親的認可,何不反叛一下,於是後來才劣跡斑斑,當然這純碎是小編我瞎猜的。

  • 李泰得寵

李泰幼時聰敏絕倫,長大後愛好經籍,深得太宗的歡心。

史載,李泰“聰敏絕倫”,又因他擅長寫文章,李世民讓他在府邸設置了文學館,幫會組他吸引徵召學士,為他拉攏重臣,聯結文武,形成朋黨帶來了便利。身為魏王的李泰逐漸得到太宗的倚重,漸漸的有爭儲之象,這對李承乾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威脅。李泰自己呢,也自負其才,也是有奪嫡之心的,於是兩人明爭暗鬥起來。

李泰的得寵與承乾的失寵大體上是同時發生、此消彼長的。從唐太宗對李泰有意偏袒並著力扶持他的實際行動上來看,唐太宗或許是有意讓李泰在合適的機會成為儲君的,至少曾經有過這個想法。

  • 太子被廢

唐太宗的這種做法,可是大忌哦!

不過有一點值得提一下,李承乾早年有足疾,行動不便。太宗想舍李承乾而就李泰,也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原因。

太子自古以來就是眾人的靶子,特別是在長壽的君王手底下,更是活的如履薄冰,隨著唐太宗對李泰的有意偏袒,李承乾逐漸走上了刺殺李泰,密謀政權,被廢不歸路。

有趣的是,李承乾的政變與其父李世民很相似,黨羽也有玄武門之變中的干將,不知唐太宗作何感想誒???

唐太宗的心病

李泰才華橫溢,李治仁厚忠孝,李恪英明果決,這麼多好兒子,李世明想想都頭大啊。李世民覺得李泰是個可塑之才,肯定萌生過將李泰立為太子的想法,只不過猶豫不決。

再看看朝臣群臣的意見,也不統一,大臣岑文本、劉洎請求立李泰。長孫無忌堅持請求立李治。

當然了,這些人肯定拼不過長孫無忌了,李泰隱約聽聞說李世民想立三弟李治為太子,便威嚇李治說,由此,李治憂懼不安,後被李世民察覺。

逐漸地,李世明逐漸意識到,若立李泰為太子,將來李承乾與李治都難逃一死,而李治仁弱,

弱立他為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都能活命。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親手射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之中登上了太子之位。唐太宗擔心在自己身上經歷過的事情,在兒子身上再度上演。

最終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將魏王李泰調離京城,貶為東萊郡王。


aTalks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共有3個兒子,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李治是李唐皇位第三順位繼承人,那為啥李承乾沒能繼位?深受唐太宗喜愛的青雀李泰也沒能繼位?原因很簡單,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1、先說一個很深沉的問題:玄武門之變的影響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得了本不屬於自己的皇位,太子李建成不僅丟掉了皇位,自己也身死,妻兒都沒能保全,這些都是表面影響。深層次的影響卻是李唐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由此受到踐踏,李世民通過殘酷的手段告訴後繼的皇子們,皇位不是天授,皇位可以通過不擇手段奪取。無論你是否是太子,甚至無論是否你是男兒身,只要你能滅掉檔在你前面的人,你就是皇帝。這是很不好的影響,所以李唐多次出現宮廷政變,甚至出現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弄權等與封建禮教悖逆的情況。以上是唐朝皇位爭奪的大背景。

2、李承乾是嫡長子,年僅8歲就被立為太子,李世民也是把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凌煙閣的名臣輪流去東宮輔導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李承乾出現叛逆期,與李世民也有了隔閡。反觀四子李泰因為才華橫溢,修編《括地誌》,深受李世民溺愛,按照慣例皇子成年後需要離開京城就藩,李世民卻將李泰留在京城,加上李世民奪位的影響,李泰開始對皇位有野心。多重情況下,李承乾感覺自己危機重重,叔叔李建成血淋淋的案例讓人毛骨悚然,於是李承乾開始鋌而走險,先是密謀刺殺李泰,失敗後孤注一擲,率兵逼宮。想必此時李世民體會到了玄武門之變時李淵的心情了。最後逼供失敗,李世民也捨不得殺了李承乾,於是李承乾被流放。

3、太子李承乾被廢,按理說頂太子位的應該是李泰。可是體會到了兒子自相殘殺的痛楚,也可能是感受到了李唐皇位傳承的危險,李世民必須要撥亂反正,他讓李泰外出就藩,就是要告訴世人,皇位不能謀取,不能僭越。於是唯一的嫡子,最小最無害的李治躺著成了皇帝。


榮耀歷史


李世民雖然兒子眾多,但其實離皇位最近的只有三個,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少賢 作為太子本來最有希望,但是估計地位太穩固了,李二感覺自己的位置好像不是那麼穩了,就人為培養了最有學問的李泰作為對手,這就尷尬了,李承乾正是叛逆期,這樣就失去了安全感,慢慢就開始做,後來作死了……李治幹過李泰有倆原因,第一是長孫無忌支持,第二李二覺得他性格比較溫和,可能當皇帝了不會把自己的兄弟都乾死……


魚德記憶


唐太宗李世民總共有14個兒子,其中嫡子有三人,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為何只說這三個嫡子呢?因為從奴隸社會的周開始到明朝(清朝採取秘密建儲制),皇位接班人都是奉行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李世民有機會做接班人的兒子裡只有以上三位,假如三位都被廢或者死亡,才輪到其他兒子。

太子李承乾從小被立為太子,本來地位槓槓的,不想李世民卻非常寵愛李泰,任由李泰留在身邊,不催他去封地上任。這樣一來,李泰就漸漸有了非分之想,還常常以伯父李建成和父親李世民來對照李承乾和自己。李承乾知道後感到了危機,決定先發制人,謀反逼父親李世民退位。李承乾雖然不是李建成,但李世民也不是李淵,李承乾哪裡是李世民的對手呢?於是謀反被鎮壓,李承乾被李世民處死了。

本來這樣就輪到李泰名正言順的上位了,奈何李泰也是個不安分的主。首先李泰還以李世民第二自居而沾沾自喜,而且言語中還流露出對李治除之而後快的想法。李世民見此,更擔心自己步李淵後塵,再加上朝中眾多大臣看到李泰如此驕橫跋扈,也擔心以後沒好果子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李泰的好運也就到頭了——給李世民廢了。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仁慈而不爭(ruan ruo)的李治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最後反而得到了皇位。



微事笑評


李治能登上皇位完全是幸運。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繼位就不正,是雙手沾滿兄弟的鮮血登上的皇位,他不想這種人倫慘劇,發生在自己兒子們的身上。李治當皇帝完全是幸運。

一,哥哥們的神助攻。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建立了赫赫威名,生兒育女方面也不甘落後。李治生活在多子女家庭,哥哥有李承乾,李泰,李恪。可惜太子李承乾與李泰相鬥兩敗俱傷,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出身不好。這就讓身為皇四子的李治佔了便宜。

二,老爸的態度。李世民屠殺兄弟侄兒毫不手軟,可是輪到自己身上,可不想自己兒子們也自相殘殺。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有謀反未遂的大罪也沒有被逼死,李泰誣陷太子只是處罰了事,李恪不在考慮範圍內。李治以仁義著稱,其實就是仁弱。他不會加害他的哥哥們,就選他吧。

三,李治的低調。當哥哥們為了太子之位大打出手的時候,李治卻是韜光養晦,鄙人不摻乎。就是一個主意,孝敬老爸,關心老爸。你想啊,年邁的李世民看到兒子如此低調,又心地善良,皇位給他,是再好不過了。

很幸運,李治終於成了唐高宗。李世民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惜好景不長,之後李唐江山被武則天篡奪,卻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西魏書生


但凡太平盛世,有不是長子的皇帝繼位,不是長子不能夭折就是無能。而李治就是這樣的。

太宗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李治是老9。在他前面還有一母所生的兩個哥哥。

起初李世民立年幼聰明的李承乾為太子。可後來李承乾由積極上進,變得喜好聲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壞習慣,生活日益荒唐頹廢。

李世民便決定另立別人,本來想立魏王泰,而魏王泰一樣比較囂張跋扈,不得他人喜愛,最後經過自己心腹大臣的勸解改立仁孝的李治。所以呀,你要想當皇帝必須有一技之長呀!


我路小貓


為了防止重蹈自己的覆轍,導致兄弟反目、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才選了資質平庸的李治當了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