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之后是李治继位?

了了VIP


尧舜禅让,有德者居天下,国泰民安。

夏朝始行家天下,列朝列代相继世袭,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灭亡为止。

世袭制以嫡长子为东宫太子,是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这就引发了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宫廷政变愈演愈烈,屡见不鲜。用血谱写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隋亡唐继,李渊登上皇帝宝座。立嫡长子建成为皇太子,引发玄武门之变。皇三子世民弑兄灭弟,成功夺权,逼父退位,自立为帝,开创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皇子,皇后长孙氏生有四子,嫡长子承乾八岁立为皇太子,长大后品德恶劣,屡教不改,父皇欲废承乾立嫡二子李泰为皇太子。引发了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兵戌相见,两败俱伤,落得被贬为庶人,发配黔州的悲惨下场。唐太宗十四个儿子,其中十二个死于非命,只有李治和李福两个平庸无能的儿子幸免于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三子李治顺理成章当了高宗皇帝。引发了女皇武则天废唐立周的历史闹剧。


白欢士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政治魄力的帝王之一,这位创立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选择了一位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很耐人寻味。

太子李承乾被废

据载,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古代立储立嫡立长,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第九子晋王李治。

  • 太子幼时贤明,长大不贤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生性聪敏,最具有资格。故而,李世民继位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史书记载,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那时候,李承乾的才能便彰显出来了。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就由太子监国。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年岁的逐渐长大,李承乾变得不再贤明,比如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合礼法,不再用功,变得愈发堕落。具体的事实就是:经常带下属到郊外打猎,破坏百姓庄稼啦,从牢狱中私放罪犯,让他们为自己做事啦,其实真要计较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那个时候,唐太宗宠爱李泰,李承乾估计压力很大,想着自己贤明,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何不反叛一下,于是后来才劣迹斑斑,当然这纯碎是小编我瞎猜的。

  • 李泰得宠

李泰幼时聪敏绝伦,长大后爱好经籍,深得太宗的欢心。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又因他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帮会组他吸引征召学士,为他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形成朋党带来了便利。身为魏王的李泰逐渐得到太宗的倚重,渐渐的有争储之象,这对李承乾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李泰自己呢,也自负其才,也是有夺嫡之心的,于是两人明争暗斗起来。

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此消彼长的。从唐太宗对李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唐太宗或许是有意让李泰在合适的机会成为储君的,至少曾经有过这个想法。

  • 太子被废

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可是大忌哦!

不过有一点值得提一下,李承乾早年有足疾,行动不便。太宗想舍李承乾而就李泰,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原因。

太子自古以来就是众人的靶子,特别是在长寿的君王手底下,更是活的如履薄冰,随着唐太宗对李泰的有意偏袒,李承乾逐渐走上了刺杀李泰,密谋政权,被废不归路。

有趣的是,李承乾的政变与其父李世民很相似,党羽也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唐太宗作何感想诶???

唐太宗的心病

李泰才华横溢,李治仁厚忠孝,李恪英明果决,这么多好儿子,李世明想想都头大啊。李世民觉得李泰是个可塑之才,肯定萌生过将李泰立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犹豫不决。

再看看朝臣群臣的意见,也不统一,大臣岑文本、刘洎请求立李泰。长孙无忌坚持请求立李治。

当然了,这些人肯定拼不过长孙无忌了,李泰隐约听闻说李世民想立三弟李治为太子,便威吓李治说,由此,李治忧惧不安,后被李世民察觉。

逐渐地,李世明逐渐意识到,若立李泰为太子,将来李承乾与李治都难逃一死,而李治仁弱,

弱立他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都能活命。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之中登上了太子之位。唐太宗担心在自己身上经历过的事情,在儿子身上再度上演。

最终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将魏王李泰调离京城,贬为东莱郡王。


aTalks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共有3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李治是李唐皇位第三顺位继承人,那为啥李承乾没能继位?深受唐太宗喜爱的青雀李泰也没能继位?原因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先说一个很深沉的问题: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太子李建成不仅丢掉了皇位,自己也身死,妻儿都没能保全,这些都是表面影响。深层次的影响却是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由此受到践踏,李世民通过残酷的手段告诉后继的皇子们,皇位不是天授,皇位可以通过不择手段夺取。无论你是否是太子,甚至无论是否你是男儿身,只要你能灭掉档在你前面的人,你就是皇帝。这是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李唐多次出现宫廷政变,甚至出现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弄权等与封建礼教悖逆的情况。以上是唐朝皇位争夺的大背景。

2、李承乾是嫡长子,年仅8岁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也是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凌烟阁的名臣轮流去东宫辅导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李承乾出现叛逆期,与李世民也有了隔阂。反观四子李泰因为才华横溢,修编《括地志》,深受李世民溺爱,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需要离开京城就藩,李世民却将李泰留在京城,加上李世民夺位的影响,李泰开始对皇位有野心。多重情况下,李承乾感觉自己危机重重,叔叔李建成血淋淋的案例让人毛骨悚然,于是李承乾开始铤而走险,先是密谋刺杀李泰,失败后孤注一掷,率兵逼宫。想必此时李世民体会到了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心情了。最后逼供失败,李世民也舍不得杀了李承乾,于是李承乾被流放。

3、太子李承乾被废,按理说顶太子位的应该是李泰。可是体会到了儿子自相残杀的痛楚,也可能是感受到了李唐皇位传承的危险,李世民必须要拨乱反正,他让李泰外出就藩,就是要告诉世人,皇位不能谋取,不能僭越。于是唯一的嫡子,最小最无害的李治躺着成了皇帝。


荣耀历史


李世民虽然儿子众多,但其实离皇位最近的只有三个,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少贤 作为太子本来最有希望,但是估计地位太稳固了,李二感觉自己的位置好像不是那么稳了,就人为培养了最有学问的李泰作为对手,这就尴尬了,李承乾正是叛逆期,这样就失去了安全感,慢慢就开始做,后来作死了……李治干过李泰有俩原因,第一是长孙无忌支持,第二李二觉得他性格比较温和,可能当皇帝了不会把自己的兄弟都干死……


鱼德记忆


唐太宗李世民总共有14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三人,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为何只说这三个嫡子呢?因为从奴隶社会的周开始到明朝(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皇位接班人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李世民有机会做接班人的儿子里只有以上三位,假如三位都被废或者死亡,才轮到其他儿子。

太子李承乾从小被立为太子,本来地位杠杠的,不想李世民却非常宠爱李泰,任由李泰留在身边,不催他去封地上任。这样一来,李泰就渐渐有了非分之想,还常常以伯父李建成和父亲李世民来对照李承乾和自己。李承乾知道后感到了危机,决定先发制人,谋反逼父亲李世民退位。李承乾虽然不是李建成,但李世民也不是李渊,李承乾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呢?于是谋反被镇压,李承乾被李世民处死了。

本来这样就轮到李泰名正言顺的上位了,奈何李泰也是个不安分的主。首先李泰还以李世民第二自居而沾沾自喜,而且言语中还流露出对李治除之而后快的想法。李世民见此,更担心自己步李渊后尘,再加上朝中众多大臣看到李泰如此骄横跋扈,也担心以后没好果子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泰的好运也就到头了——给李世民废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仁慈而不争(ruan ruo)的李治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最后反而得到了皇位。



微事笑评


李治能登上皇位完全是幸运。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继位就不正,是双手沾满兄弟的鲜血登上的皇位,他不想这种人伦惨剧,发生在自己儿子们的身上。李治当皇帝完全是幸运。

一,哥哥们的神助攻。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建立了赫赫威名,生儿育女方面也不甘落后。李治生活在多子女家庭,哥哥有李承乾,李泰,李恪。可惜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相斗两败俱伤,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出身不好。这就让身为皇四子的李治占了便宜。

二,老爸的态度。李世民屠杀兄弟侄儿毫不手软,可是轮到自己身上,可不想自己儿子们也自相残杀。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有谋反未遂的大罪也没有被逼死,李泰诬陷太子只是处罚了事,李恪不在考虑范围内。李治以仁义著称,其实就是仁弱。他不会加害他的哥哥们,就选他吧。

三,李治的低调。当哥哥们为了太子之位大打出手的时候,李治却是韬光养晦,鄙人不掺乎。就是一个主意,孝敬老爸,关心老爸。你想啊,年迈的李世民看到儿子如此低调,又心地善良,皇位给他,是再好不过了。

很幸运,李治终于成了唐高宗。李世民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惜好景不长,之后李唐江山被武则天篡夺,却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西魏书生


但凡太平盛世,有不是长子的皇帝继位,不是长子不能夭折就是无能。而李治就是这样的。

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李治是老9。在他前面还有一母所生的两个哥哥。

起初李世民立年幼聪明的李承乾为太子。可后来李承乾由积极上进,变得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

李世民便决定另立别人,本来想立魏王泰,而魏王泰一样比较嚣张跋扈,不得他人喜爱,最后经过自己心腹大臣的劝解改立仁孝的李治。所以呀,你要想当皇帝必须有一技之长呀!


我路小猫


为了防止重蹈自己的覆辙,导致兄弟反目、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才选了资质平庸的李治当了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