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今日元宵節,又逢雨水節氣,不知不覺間已進入春季,路邊的梅花悄然開放,迎接春天的到來。但氣溫仍不算高,手捧一碗熱乎乎的湯圓,軟糯的湯圓下肚,驅散了一時的寒冷。

上週離家時,剛下過一場大雪,在凜冽的寒冬中告別了家人,重新踏上征程。這些年,春節過得越來越倉促,也難再有年少時的快樂,幸而這些時光依然保留在腦海中,成為一段溫情的回憶。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1 ·.

我出生在晉南的小農村。按照晉南農村的傳統習俗,過農曆新年(即春節),差不多始於臘月初。

臘月裡,天寒地凍,時不時飄來一場大雪,更增添了冬天的寒冷。

常說“瑞雪兆豐年”。

生活在北方農村的人們,倒也時常期盼著冬雪的到來,那覆蓋在麥苗上的厚厚積雪,意味著來年的豐收。“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帶有調侃色彩的農諺,正是人們最淳樸的新年願望。

進入臘月後,人們心中的頭等大事,便是為過年準備;縱然此時是一年最冷的時候,也難減人們因過年而生的熱情。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在北方的農村裡,一年四季各有忙碌的事,唯有冬季稍顯清閒,但到了臘月,人們又忙了起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的到來,拉開的春節的帷幕。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2 ·.

臘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中,也算得上一個重要的節日:祭祖拜神。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這一天臘八粥是主角,但在晉南的農村裡,人們更偏愛的是餃子。

在過去的歲月裡,冬天的北方農村,往往食材短缺,家家戶戶儲備的只有自家種的胡蘿蔔、白蘿蔔、白菜以及紅薯,偶有秋天剩下的大南瓜。

單調的食材卻五彩分明,若是烹製得當,便成為一道道美食,陪伴人們度過三九嚴寒。

說起這些食材的儲存,經驗老道的老農最是擅長。白菜最是方便,找個閒置的房間,只要不被凍壞即可。蘿蔔則會在一塊空地挖個小坑,用袋子包好放進去,重新蓋上土,這樣便可保證一冬天都是新鮮的。紅薯量多,則須專門的地窖方能儲存住。我家便有這樣一個地窖,地窖裡冬暖夏涼。

臘八這天吃的餃子,選取的便是這些食材,或是胡蘿蔔雞蛋餡,或是白菜豬肉餡。熱騰騰的餃子驅散了冬日的嚴寒,溫暖了人心。

過了臘八,年味便逐漸濃厚起來。每逢趕集日,街上開始出現年貨攤,有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瓜子花生糖果的,初見過年的熱鬧。

這時,又會出現此時才會有的年貨攤——芝麻糖(又稱為“糖瓜粘”),為了迎接不久後到來的小年。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3 ·
.

臘月二十三便是小年(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年的氣氛更加熱鬧。

晉南農村的傳統習俗,臘月二十三又稱為“祭灶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要燃燒家裡供奉的灶王年畫,連帶著還有財神爺、土地神年畫,美其名曰“送灶”,又稱“祭灶”。待到除夕日,又將新買的神像畫張貼起來,謂之“迎灶”。

民間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帝述職,彙報這家人一年來的所有事情。中國人自古有“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這些醜事又怎能讓神靈知曉!

於是,敬神又不畏神的中國人,想出一個法子:用麥芽糖製成糖瓜,供奉給灶王爺,一來用糖黏住灶王爺的嘴,二來吃人嘴短,這樣灶王爺便不好再向玉帝彙報這家的壞事,待新的一年又會重新庇佑這家,即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在我出生的小山村,還流傳著這樣的習俗:大人們講,在祭灶這一天,一定要住在自己家;如果住在了別人家,就要拿筐子把你扣起來。

小時候,我多次聽到這句話;直到有一年祭灶日,我依然住在外婆家,外婆嘴上說著這句話,也沒見她真把我扣在筐子裡。

果然,中國自古有一些話,是人們編出來嚇唬小孩子的;但在當地,大家依然墨守成規地遵守著這一習俗。

過了二十三,人們更加忙碌起來,忙著準備過年的年貨。

在家鄉,每逢農曆的二、五、八日為趕集日,遠近人們都會來集上購買東西。臘月裡的趕集日顯得比其他時間段更為熱鬧。

過了二十三,只剩下二十五、二十八兩個趕集日。這兩天,街上人山人海,採買的人們擠著往前行,大包小包往家提。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除了要趕集採購,其餘時間依然有許多事做,比如趁著天晴清掃房子,清除一年的塵垢,此謂“辭舊”;還要蒸饅頭、大清洗等。此前,還要炸麻花,是晉南農村過年必備的吃食。

趁著這幾天,還要將採買回來的食材做簡單的處理,或烹或煮,或煎或炸,將一干食材準備妥當,只為新年享用。

在一番忙碌中,迎來了最熱鬧的除夕。

4 ·.

除夕是一年中忙碌的最後一天。若還有未處理妥當的食材,一定要在這最後一天處理好。除此之外,則要準備年夜飯的主角——餃子,和麵、和餡、包餃子,一套宛若流水線的工序,總是耗時耗力。心靈手巧的女人們,以難以比擬的耐心,完成了這項繁複的工作。

幼時的我,在這一年裡的最後一天,總是在爺爺帶領下,打掃庭院、清除垃圾。若生活在城裡,便可免除這些瑣碎的事情,但總覺得缺少了幾分年味。

除夕最後一項事情便是貼春聯。從小到大,我們家的春聯都是爺爺親自手寫,直到現在爺爺年紀大了,寫不動了。而無論是父輩還是我,皆未能習會書法,自此,這手寫春聯的傳統逐漸在家中消失。

曾經擁有時不會想著珍惜,如今失去了追悔萬分,人世間的痛苦大抵緣於此。

貼春聯則是年幼的我最為忙碌的時刻,爸爸或叔叔負責爬梯張貼,我則拿著抹了漿糊的春聯滿院子跑。貼完六七副春聯,年夜飯也差不多熟了。

按照傳統習俗,煮熟的餃子先要端去祭祖拜神,此時,還要點上爆竹。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預示著新年的到來。

如今,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在城市普遍實習,不覺間少了過年的熱鬧。幸而,這項禁令還未蔓延到農村,還能感受到鞭炮帶來的喜悅。倘若有一天,農村也開始禁燃煙花爆竹,這流傳千年的文化習俗又該依何而存?

年夜飯或許不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但卻是意義最重的,若無意外,出門在外的人們,必定在年關臨近之際,返回故里,與家人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吃完飯收拾妥當,端出準備好的瓜子、花生開始守歲。說是守歲,也未必真能做到徹夜不睡,撐到十一點就熬不住。偶有鄰居前來串門,大人們就會打起牌來。幼時的我和發小們無所事事,只好圍觀打牌,時間一長,倒也學會打牌,成了童年裡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之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大年初一,總是被一聲聲響徹雲霄的爆竹聲驚醒。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5 ·.

新年伊始,仍免不了一番勞碌。天不亮,奶奶就起來包餃子,為了祭祖祭神。餃子煮熟後,爺爺在院子裡喊我的名字,直到把我叫醒為止,為了讓我跟他一起燒香祭祖。

自記事起,每年初一的上香,爺爺總是帶上我,也許是他想讓我獲得祖先更多地庇佑。

能讓我早起的動力不僅於此,更在於初一早上的餃子裡包有硬幣,大人總說,誰吃著硬幣來年會發財;但事實是,我似乎沒怎麼吃到過包有硬幣的餃子。

現在想來,拋卻硬幣的乾淨與否(當然,會事先用開水燙洗硬幣),那時還在讀書的我,哪有機會發財?反倒是有幾次,為了吃到硬幣,多吃了幾個豬肉餡的餃子,結果消化不良,花了不少醫藥費。說到底,也只不過是為圖個吉利罷了!

吃罷早飯,便開始拜年。晉南農村舊習俗,初一到初五是集中拜年的時間,規矩也頗講究:初一在自家祭祖拜年,初二回舅家拜年,初三、四或是姨家或是姑家,初五則為稍遠一點的親戚。

小孩子最是期盼新年的到來,除了有新衣服穿,更高興地是能收到大人的壓歲錢。童年的我們總是易於滿足,快樂來得亦是簡單而又純粹。

初一拜年的活動,雖是簡單,卻也從小懂得了不少道理。

我生活的小山村人口雖不多,我的本姓家族卻有四支血脈。每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祭祖,我家雖無有宗祠,倒有一張祖宗神像畫,每一年由每一支老大家輪流供奉。

祭祖之時,四支子弟聚集到供奉祖宗神像畫的家裡,磕頭跪拜,追思為家族延續的先人們。

祭祖之後,便隨同大人到自己這一脈的家裡拜年。我家這一脈,共有六家,小時候還有三位曾祖。每當到他們家拜年的時候,除了要在這家的供桌前為逝去的先祖磕頭,幾位爺爺奶奶還要為幾位在世的叔叔嬸嬸磕頭,何況我們這些小輩。

孔子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這一次次的拜年中,敬老的道德觀念得以傳承。

初一的拜年活動,規矩雖多,一兩個小時也能結束,吃過午飯,下午便無所事事、肆意玩耍,偶爾村子裡會有打鑼鼓的活動,震耳的鑼鼓聲宣告著人們迎新年的喜慶。

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很少在自家用飯。到了初五,俗稱“破五”,少不了又是一頓餃子。依照舊習俗,至此之後,之前的禁忌便可放開,商鋪重新開張,上班的又重新回去上班,拜年的活動暫告一段落。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6 ·.

正月裡的最後一個節日,便是自古以來最為熱鬧的元宵節。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人蘇味道一首《正月十五夜》,道盡了古時元宵節的熱鬧。

元宵節的主題是燈會。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觀燈,小時候會纏著大人來一個燈籠,手提著買來的燈籠,很是開心。

晉南習俗,元宵節到臨之時,由當地政府組織舉辦大型慶祝活動,俗稱“鬧紅火”,場面甚是壯觀:鑼鼓、舞龍等等民俗活動,在這一日盡得觀賞。

夜晚,還有放煙花,所謂“火樹銀花”,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炫彩奪目,待煙花燃盡之時,這熱鬧了半個月的春節宣告結束。之後,人們又開始忙碌的一年。

記憶中的春節:獻給兒時的歲月


曾經的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觀賞春節聯歡晚會,一邊聊天,也顯得闔家歡樂。如今的除夕夜,人人手持一部手機,或是搶紅包,或是忙著給遠方的友人發去祝福,卻忽略了眼前最值得珍重的人。

小時候,不諳世事的我們總是期盼著春節的到來,享受一段最為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長大後的我們,卻害怕春節的到來,害怕那過年時的問候。曾經的快樂一去不返。

不光我們,大人亦是如此。如今過年,最常聽到的是:“這年越過越沒意思,越過越累”。

時代在變,生活也在變,過年的滋味亦在變,就連曾經人人觀看的春節聯歡晚會,如今也成了吐槽的對象。兒時記憶中因過年而有的快樂,如今也再難尋到蹤跡。

年味在變,縱然有許多人不再期盼春節的到來,但總有一些人仍在期盼著過年:唯有如此,他們才能見到朝思暮想而不得見得親人。這濃濃的溫情,即是變化的過年方式中不變的唯一,是春節仍值得人們期盼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