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今日元宵节,又逢雨水节气,不知不觉间已进入春季,路边的梅花悄然开放,迎接春天的到来。但气温仍不算高,手捧一碗热乎乎的汤圆,软糯的汤圆下肚,驱散了一时的寒冷。

上周离家时,刚下过一场大雪,在凛冽的寒冬中告别了家人,重新踏上征程。这些年,春节过得越来越仓促,也难再有年少时的快乐,幸而这些时光依然保留在脑海中,成为一段温情的回忆。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1 ·.

我出生在晋南的小农村。按照晋南农村的传统习俗,过农历新年(即春节),差不多始于腊月初。

腊月里,天寒地冻,时不时飘来一场大雪,更增添了冬天的寒冷。

常说“瑞雪兆丰年”。

生活在北方农村的人们,倒也时常期盼着冬雪的到来,那覆盖在麦苗上的厚厚积雪,意味着来年的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带有调侃色彩的农谚,正是人们最淳朴的新年愿望。

进入腊月后,人们心中的头等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纵然此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难减人们因过年而生的热情。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北方的农村里,一年四季各有忙碌的事,唯有冬季稍显清闲,但到了腊月,人们又忙了起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的到来,拉开的春节的帷幕。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2 ·.

腊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也算得上一个重要的节日:祭祖拜神。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这一天腊八粥是主角,但在晋南的农村里,人们更偏爱的是饺子。

在过去的岁月里,冬天的北方农村,往往食材短缺,家家户户储备的只有自家种的胡萝卜、白萝卜、白菜以及红薯,偶有秋天剩下的大南瓜。

单调的食材却五彩分明,若是烹制得当,便成为一道道美食,陪伴人们度过三九严寒。

说起这些食材的储存,经验老道的老农最是擅长。白菜最是方便,找个闲置的房间,只要不被冻坏即可。萝卜则会在一块空地挖个小坑,用袋子包好放进去,重新盖上土,这样便可保证一冬天都是新鲜的。红薯量多,则须专门的地窖方能储存住。我家便有这样一个地窖,地窖里冬暖夏凉。

腊八这天吃的饺子,选取的便是这些食材,或是胡萝卜鸡蛋馅,或是白菜猪肉馅。热腾腾的饺子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温暖了人心。

过了腊八,年味便逐渐浓厚起来。每逢赶集日,街上开始出现年货摊,有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瓜子花生糖果的,初见过年的热闹。

这时,又会出现此时才会有的年货摊——芝麻糖(又称为“糖瓜粘”),为了迎接不久后到来的小年。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3 ·
.

腊月二十三便是小年(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年的气氛更加热闹。

晋南农村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又称为“祭灶日”。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燃烧家里供奉的灶王年画,连带着还有财神爷、土地神年画,美其名曰“送灶”,又称“祭灶”。待到除夕日,又将新买的神像画张贴起来,谓之“迎灶”。

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述职,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所有事情。中国人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这些丑事又怎能让神灵知晓!

于是,敬神又不畏神的中国人,想出一个法子:用麦芽糖制成糖瓜,供奉给灶王爷,一来用糖黏住灶王爷的嘴,二来吃人嘴短,这样灶王爷便不好再向玉帝汇报这家的坏事,待新的一年又会重新庇佑这家,即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在我出生的小山村,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大人们讲,在祭灶这一天,一定要住在自己家;如果住在了别人家,就要拿筐子把你扣起来。

小时候,我多次听到这句话;直到有一年祭灶日,我依然住在外婆家,外婆嘴上说着这句话,也没见她真把我扣在筐子里。

果然,中国自古有一些话,是人们编出来吓唬小孩子的;但在当地,大家依然墨守成规地遵守着这一习俗。

过了二十三,人们更加忙碌起来,忙着准备过年的年货。

在家乡,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日为赶集日,远近人们都会来集上购买东西。腊月里的赶集日显得比其他时间段更为热闹。

过了二十三,只剩下二十五、二十八两个赶集日。这两天,街上人山人海,采买的人们挤着往前行,大包小包往家提。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除了要赶集采购,其余时间依然有许多事做,比如趁着天晴清扫房子,清除一年的尘垢,此谓“辞旧”;还要蒸馒头、大清洗等。此前,还要炸麻花,是晋南农村过年必备的吃食。

趁着这几天,还要将采买回来的食材做简单的处理,或烹或煮,或煎或炸,将一干食材准备妥当,只为新年享用。

在一番忙碌中,迎来了最热闹的除夕。

4 ·.

除夕是一年中忙碌的最后一天。若还有未处理妥当的食材,一定要在这最后一天处理好。除此之外,则要准备年夜饭的主角——饺子,和面、和馅、包饺子,一套宛若流水线的工序,总是耗时耗力。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以难以比拟的耐心,完成了这项繁复的工作。

幼时的我,在这一年里的最后一天,总是在爷爷带领下,打扫庭院、清除垃圾。若生活在城里,便可免除这些琐碎的事情,但总觉得缺少了几分年味。

除夕最后一项事情便是贴春联。从小到大,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爷爷亲自手写,直到现在爷爷年纪大了,写不动了。而无论是父辈还是我,皆未能习会书法,自此,这手写春联的传统逐渐在家中消失。

曾经拥有时不会想着珍惜,如今失去了追悔万分,人世间的痛苦大抵缘于此。

贴春联则是年幼的我最为忙碌的时刻,爸爸或叔叔负责爬梯张贴,我则拿着抹了浆糊的春联满院子跑。贴完六七副春联,年夜饭也差不多熟了。

按照传统习俗,煮熟的饺子先要端去祭祖拜神,此时,还要点上爆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如今,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在城市普遍实习,不觉间少了过年的热闹。幸而,这项禁令还未蔓延到农村,还能感受到鞭炮带来的喜悦。倘若有一天,农村也开始禁燃烟花爆竹,这流传千年的文化习俗又该依何而存?

年夜饭或许不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但却是意义最重的,若无意外,出门在外的人们,必定在年关临近之际,返回故里,与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吃完饭收拾妥当,端出准备好的瓜子、花生开始守岁。说是守岁,也未必真能做到彻夜不睡,撑到十一点就熬不住。偶有邻居前来串门,大人们就会打起牌来。幼时的我和发小们无所事事,只好围观打牌,时间一长,倒也学会打牌,成了童年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总是被一声声响彻云霄的爆竹声惊醒。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5 ·.

新年伊始,仍免不了一番劳碌。天不亮,奶奶就起来包饺子,为了祭祖祭神。饺子煮熟后,爷爷在院子里喊我的名字,直到把我叫醒为止,为了让我跟他一起烧香祭祖。

自记事起,每年初一的上香,爷爷总是带上我,也许是他想让我获得祖先更多地庇佑。

能让我早起的动力不仅于此,更在于初一早上的饺子里包有硬币,大人总说,谁吃着硬币来年会发财;但事实是,我似乎没怎么吃到过包有硬币的饺子。

现在想来,抛却硬币的干净与否(当然,会事先用开水烫洗硬币),那时还在读书的我,哪有机会发财?反倒是有几次,为了吃到硬币,多吃了几个猪肉馅的饺子,结果消化不良,花了不少医药费。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为图个吉利罢了!

吃罢早饭,便开始拜年。晋南农村旧习俗,初一到初五是集中拜年的时间,规矩也颇讲究:初一在自家祭祖拜年,初二回舅家拜年,初三、四或是姨家或是姑家,初五则为稍远一点的亲戚。

小孩子最是期盼新年的到来,除了有新衣服穿,更高兴地是能收到大人的压岁钱。童年的我们总是易于满足,快乐来得亦是简单而又纯粹。

初一拜年的活动,虽是简单,却也从小懂得了不少道理。

我生活的小山村人口虽不多,我的本姓家族却有四支血脉。每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祭祖,我家虽无有宗祠,倒有一张祖宗神像画,每一年由每一支老大家轮流供奉。

祭祖之时,四支子弟聚集到供奉祖宗神像画的家里,磕头跪拜,追思为家族延续的先人们。

祭祖之后,便随同大人到自己这一脉的家里拜年。我家这一脉,共有六家,小时候还有三位曾祖。每当到他们家拜年的时候,除了要在这家的供桌前为逝去的先祖磕头,几位爷爷奶奶还要为几位在世的叔叔婶婶磕头,何况我们这些小辈。

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这一次次的拜年中,敬老的道德观念得以传承。

初一的拜年活动,规矩虽多,一两个小时也能结束,吃过午饭,下午便无所事事、肆意玩耍,偶尔村子里会有打锣鼓的活动,震耳的锣鼓声宣告着人们迎新年的喜庆。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很少在自家用饭。到了初五,俗称“破五”,少不了又是一顿饺子。依照旧习俗,至此之后,之前的禁忌便可放开,商铺重新开张,上班的又重新回去上班,拜年的活动暂告一段落。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6 ·.

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便是自古以来最为热闹的元宵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人苏味道一首《正月十五夜》,道尽了古时元宵节的热闹。

元宵节的主题是灯会。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观灯,小时候会缠着大人来一个灯笼,手提着买来的灯笼,很是开心。

晋南习俗,元宵节到临之时,由当地政府组织举办大型庆祝活动,俗称“闹红火”,场面甚是壮观:锣鼓、舞龙等等民俗活动,在这一日尽得观赏。

夜晚,还有放烟花,所谓“火树银花”,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炫彩夺目,待烟花燃尽之时,这热闹了半个月的春节宣告结束。之后,人们又开始忙碌的一年。

记忆中的春节:献给儿时的岁月


曾经的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也显得阖家欢乐。如今的除夕夜,人人手持一部手机,或是抢红包,或是忙着给远方的友人发去祝福,却忽略了眼前最值得珍重的人。

小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们总是期盼着春节的到来,享受一段最为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长大后的我们,却害怕春节的到来,害怕那过年时的问候。曾经的快乐一去不返。

不光我们,大人亦是如此。如今过年,最常听到的是:“这年越过越没意思,越过越累”。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过年的滋味亦在变,就连曾经人人观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如今也成了吐槽的对象。儿时记忆中因过年而有的快乐,如今也再难寻到踪迹。

年味在变,纵然有许多人不再期盼春节的到来,但总有一些人仍在期盼着过年: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见到朝思暮想而不得见得亲人。这浓浓的温情,即是变化的过年方式中不变的唯一,是春节仍值得人们期盼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