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哪一部書的可信度大?

雲裡霧裡34370680


從學術的角度說,《太史公書》和《資治通鑑》都是正史,都具備基本的可信度,你沒法籠統比較誰的可信度更大,只能具體去考證那件事兒有不可信的可能。

為什麼?

因為兩部書都是正史。

並不是說正史就一定是可信的,正史裡被後世篡改的例證多的很。多數正史是後代人修撰前代的史,但依據的檔案資料可能在前代就經過了篡改。

但是,相比起野史、八卦、道聽途說等,正史又是相對最為可信的。這是因為:

一是正史所依據的材料基本上是可信的。

修史很難,但越是修的粗疏的史,有時候反而更可信,因為保留的原始資料多,比如《舊唐書》就比《新唐書》更可信一點,因為《舊唐書》修的很糙,把很多唐朝的官方檔案直接拿來抄了很多;而《新唐書》是偶研修主持的,他會根據自己的意圖對一些事件提出保留還是刪改的意見。

二是正史的作者基本上是態度嚴謹的,不是故意混淆是非的。

修撰正史,早期是個人行為多,比如司馬遷、班固,他們其實是私撰,只是後代把《史記》《漢書》提到了正史的地位。像司馬遷、班固等人,都是把修史作為自己一生中最宏大的事業來經營的,寄託了自己的理想,因此態度是極為嚴肅的。中晚期以後,官方主導、集體修撰的就多了起來。但集體修撰下的史書,也都是找當時的大儒碩學,或是前朝遺老,他們不是那種賣弄自己的小說家,因此態度也是基本可信的。

當然,不論是司馬遷還是後來的修《明史》的萬斯同兄弟等,他們肯定會將自己的主觀看法揉到史書裡,但是,但凡是人寫的史書,就肯定有人的主觀看法,這並不能說明這些史書就不可信的。歷史的複雜性,遠不是一個可信、不可信就能概括的。

三是正史的修撰方法基本上是科學的。

很多人會小看古代人,會學著二三十年代的人說話,說古代的修史水平不高啦,不懂得現代的方法啦,不科學啦,是“一家一姓”之史啦,等等。說實話,這些作為論戰是可以的,但倘若抱定了這樣的念頭去讀史,怕是隻會把自己讀成一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大傻瓜。古人修撰是很講究方法的,或是親臨古戰場做調研,或是訪問耆舊做口述史,或是在採用大量官方檔案的同時也注意採擷可信度高的補充史料,如筆記、墓碑等。這些方法可能不像現代史學所表述的那樣成體系、完備,但夠用了。我們只要細心查看,就能發現古人確實一點不比現代人差。

不過,話說回來,《史記》和《資治通鑑》也並不是單純的史書

《史記》,必須要放到經學的視野下,才能看清楚其本質。《史記》是後人取的名字,原名是《太史公書》,可以理解為司馬遷作為中書令、自詡“太史公”而寫的一部“子書”,而不是史書。司馬遷是通過著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大家要好好想想為什麼要“究天人之際”。

司馬遷聽過董仲舒的課,對《春秋》很有研究,還幫助漢武帝搞過歷法,這些都是一些意識形態的關鍵性因素,司馬遷在經學史裡是被看做靠近公羊學一邊的人。

《資治通鑑》,就更不必說了,是宰相整理歷史,來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本身就是一部以政治為目的的書。因此,書中有些地方,司馬光可能故意採用了一些不夠嚴謹的材料,比如,關於漢武帝的晚年行為,他居然使用了《漢武春秋》這樣一部野史,來勾畫一個晚年轉變為“守文”的漢武帝。在後代多位學者的考證下,證明這個做法扭曲了漢武帝的形象。

僅舉此一例,只是證明一點:對正史要相信其基本的可信度,你如果不信,就去考證具體哪個事兒不可信,而不是籠統的鸚鵡學舌的去說“古人都是主觀的”、“正史都是帝王史”,這不是謙虛不謙虛的問題,而是成熟不成熟的問題。


danyboy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哪一部書的可信度更大?這個我不能直接給出答案,但可以用司馬遷的一句話來總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既然是一家之言,就難免有自己的主觀意見在裡面,而失去了客觀的評價。

說到可信度的問題,這裡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這部史書所依據的史料是否詳實可信;第二撰寫這部史書的人是否客觀公正,其人的品行如何?

先說《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實這句話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史記在史書中地位非常高;第二,史記不僅是一部史書,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文學作品,既然提到了文學作品,裡面就必然有大量的作者主觀感情的抒發和描寫。



再看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出身名門,父親司馬談就是太史令,是西漢著名的學者。司馬遷為人剛直不惡、直諫犯上,隨身受刑而殘,但其志不能移。司馬遷秉承父親的遺志,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蒐集古代各種典籍,嘔心瀝血編撰成書。


我的觀點是司馬遷再偉大,也無法超出他時代的特徵,因此他的作品必然有其時代的特點和其自身的侷限性,但是從其生平來看,司馬遷不謀軍事、不重政治,專心著書立說,應該說學者身份彰顯無遺,且直言犯上為李陵求情,導致漢武帝大怒,深受殘害,而其志不移。因此我認為《史記》記述的大部分內容應該較為真實可信。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我並沒有讀過,但《資治通鑑》成書晚於史記,因此《資治通鑑》必然選用了之前的史書作為依據和參考。因此從內容上講,《資治通鑑》肯定要比《史記》更為全面更為豐富,時間跨度更大。


提到司馬光,我會想起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司馬光砸缸”,第二件事是作為守舊派代表,反對王安石變法。一個是值得信賴,且有勇有謀朋友,一個因循守舊,反對變法的頑固政客。編制《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自己遠離朝廷的十五年裡做的一件事。


從後世對於兩人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司馬遷是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而司馬光是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區別在於司馬遷屬於思想家,而司馬光屬於政治家,因此《史記》是一位思想家的作品,而資治通鑑是一位政治家的作品。思想家會帶入自己的思想,而政治家會帶入政治因素,至於大家是相信一位思想家,還是相信一位政客,我想不用我說了吧。

我的觀點是看歷史,不僅是要了解歷史知識,還要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歷史著作中都難免或多或少的帶著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時代的特徵,而我們作為現代人看歷史的同時,要聯繫實際情況,用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來得出自己所認同的結論,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謝謝邀請!司馬遷寫“史記”與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哪一部書的可信度大?我說可信度都是一樣,按照現代的話來說,一脈相承,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首先,我想說說,什麼叫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上個世紀90年代,國務院為了證明中國的夏朝存在,就組織了中國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隊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挖掘四期工程,儘管為了第一期是夏朝,後三期是商朝爭論不休,但是可以證明的中國歷史只有3700年。

為何中國歷史就是3700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著中國有炎黃五帝,我們將它相加中國的歷史應該是五千年。實際上,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古公亶父,姓姬,他的子孫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頒佈了周禮,孔子的儒學的根基就是周公旦的周禮。儒學在春秋和戰國時四處碰壁,到了漢高祖劉邦時,儒生二次想去與劉邦溝通,碰壁了二次。漢初時,惠帝、呂后、文帝、景帝都採用黃老之道,與民休養生息,到了武帝時經濟開始繁榮。董仲舒開辦儒學,宰相衛琯和竇嬰都去聽董仲舒的儒學,並且將董仲舒迎進給漢武帝。漢武帝聽了董仲舒“君權神授”以及大臣們稱讚,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開始的儒學,到了東漢時鼎盛時,不但有“史記”中記載的五帝,又加上了三皇,和許多神話故事。儘管有那麼許多的故弄虛玄的東西,但是奠定了中國的漢文化、漢字、漢姓和儒學的基礎。

“西京賦”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殷商的首都先遷八次,後遷移五次。開始時在山東騰縣,後在河南商丘三次,在河南安陽二次。居無所定,逐草而居,又喜歡人殉。就是將活人與貴族死人一起殉葬,少者幾個,多者幾百個。儘管這些被殉葬的人是奴隸或是戰俘,但是也是太野蠻了。所以,郭沫若認為,殷商是遊牧民族。可是,現在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儘管是祭師操作,裡面有許多農耕文化。應該說,商朝前期是遊牧民族,後期是農耕民族。由於古公亶父的發源地是在陝西歧山,周朝的周武王稱商朝為東夷,就是東面的蠻夷。實際上,在當時殷商期間,中原地區有幾百個遊牧民族,他們都是茹毛飲血,惟有古公亶父一族最早進入農耕民族。周公旦頒佈周禮和早期的文化,西周東周(春秋、戰國)都是引用和繼承了周朝傳播下來的一切,以後儒學又將周朝的歷史和文化發揚光大,所以早期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故事,是人為添加進去的。

司馬遷年幼時,在父親指導下,閱讀了“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籍。年輕時,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德儒學,又訪遍於中國的河山。他父親司馬談在彌留間告訴他,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希望他能繼承祖先的遺志,撰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在李陵案後,將父親遺留下來的史書和官方的檔案,寫下了一部曠世大作“史記”。原名是“太史公書”,該書從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時間長達3000年,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於“史記”具有先秦之風,直言評論了漢高祖劉邦劣跡和漢武帝的暴虐,所以“史記”在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時才重見天日。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到五代末年,宋太祖滅後周,有一千六百年曆史。作者按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重大事件和各方面的關聯交代的清晰,使讀者一目瞭然。但是,資治通鑑的前半部是以“史記”為主,編成了“週記”五卷,“秦記”三卷。所以說,資治通鑑離不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五代記,等書籍,同時與儒家的史學觀一脈相承的。可以說,資治通鑑是史記的繼承版,只不過形式和歷史階段不同。


張律明


《史記》可能比《資治通鑑》可信度大,原因一下:

一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史記》做過大量實地走訪調研,足跡便及全國。

二是司馬遷寫史記時,當時主要歷史事件的參與者(秦末至漢武帝時),其後代與司馬遷都有交往,家族口口相傳的事情可信度很高。

三是司馬遷的父親就是史官,有官方收藏的第一首資料,可能包含原六國的史料。

四是司馬遷的《史記》是私修史,在司馬遷活著時到去世很長時間,《史記》只是個別人才能看到的奇書,也就是說《史記》不是官方主持修編的,可能有司馬遷的好惡,但不會因政治原因刪減或者杜撰。

五是《資治通鑑》很多史料來源於以前的史書,並且司馬光純粹是出於政治目的,為帝王編撰的一部帝王教科書。


歷史小跟班


司馬遷是寫史中,夾雜個人觀點。

司馬光是寫史來表達政治目的。

史實可信度,司馬遷更勝一籌,不,不是一個檔次。

司馬光也有可取之處。現代很多人用資治通鑑來說話。因為這代表一種觀點,用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解讀歷史。文人大多喜歡如此。看看現代的歷史節目,十有八九如此,帶有強烈的目的性。

比如易中天先生講的郭嘉和賈詡二人,就帶有目的性。

賈詡很適合當今人士的味口,為求成功,不擇手段。這與當今價值觀等同,為今世所追捧。可商業文明能統治多少年地球?人類最終的目標會是賈詡這樣的嗎?我相信:易先生是以當今一時之利解讀賈詡。當然,古為今用,無可厚非,可過於推崇,並非好事。

郭嘉,本是一般謀士,歷代推崇者罕有。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郭嘉可以和諸葛亮一較長短了。我沒查過,也許是日本那邊來的。很多玩遊戲的年輕人對郭嘉數據比較瞭解。或許為了迎合當今風氣,郭嘉就走上了舞臺。可是終郭嘉一生,從未做過謀主,只以參謀一職(軍師祭酒)做事,憑什麼可與二荀一爭長短?鍾繇也比他強吧。可為什麼讓郭嘉走出來?不過讓寒門士子的身份走出來,讓當今的寒門士子也可以走出來。但是我沒聽易老師點明此事。


歲月有無


這個問題在中國曆學界早己定論。如魯迅先生所言:《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八十多年來,中國史學界沒有任何人敢推翻這一定論。為何現在卻有人要提出這樣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有人為了“洗白”秦始皇在網絡上大肆詆毀《史記》和司馬遷,詆譭《過秦論》和賈誼,迎合社會上反中醫藥,反中國武術等反中國傳統文化思潮。這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和警惕。因而,小編這個愚中帶智的探討題目,就是希望集思廣益,確立《史記》的不可動搖性。

《史記》捭闔三千年,從三皇五帝到漢初,填補了暴君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的歷史斷代缺撼,為中華民族樹立了追根朔源航標。它的史學價值是《資治通鑑》無法企及的。如果沒有《史記》,我們可能象埃及人一樣,對待金字塔“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嚴家慶


《資治通鑑》可信度大得多,也權威些,《史記》顯然差好多,裡面神化故事、傳說太多。

學習歷史,《史記》看看就行,《資治通鑑》可以研究學習,比如耄,一生最喜歡研究的書就是《資治通鑑》了。《史記》只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二十四史”之首,地位高,而《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也更容易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


當然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了

司馬遷的史記是在漢武帝時代編寫的,寫到的時代也是漢武帝時代,但是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並不能按照真實的來寫,再加上司馬遷個人的喜好及偏見!難免有些帶有個人感情的書寫!所以可信度有些下降!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沒有寫到當朝的歷史,所以不受當時朝廷的制約!因此都是收集到的史料來編寫的!

嚴格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格式記載寫上的,而且當時司馬光也沒有個人的偏見以及個人喜好!

所以要研究歷史還是建議研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比較靠譜!

但是採集到別人的的信息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有句話說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真正的歷史也許無從考證了!


王者第一梯隊剪輯


個人觀點:按理來說,史書的成書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各有優缺,各有千秋,沒有可比性,《史記》的太史公司馬遷閱覽各種典籍,訪遍名山名跡,收納民間傳聞,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史記雖然帶有個人情感,但對歷史人物的記載也算全面,評論在於後人。《

資治通鑑》成書於封建大儒司馬光之手,目的在於教育皇帝,當然取捨很嚴重,取對封建統治有利的避其不利,也在情理當中。無論可信不可信,在中國史學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於讀史的讀者。若論對中國歷史的重要性,當然史記比資治通鑑要重要的多了去了。沒有史記,中國的先秦文化瀕臨失傳的局面,中國歷史文化就不能溯源。


蜻蜓一點水


司馬遷的《史記》從三皇五帝開寫,終止於漢武帝,春秋,戰國,秦漢歷史可信度很高,但夏,商,西周的可信度相對較低,當然這不能怪司馬遷,因為那時史料很缺,主要是傳說和故事,但能收集到傳說和故事總比沒有的要好。我研讀過幾冊《史記》,寫的很好。

《資治通鑑》我也看過幾本,是北宋司馬光所編,是一部編年體。相傳可馬光是司馬孚的三弟,而司馬孚則是司馬昭的三叔。此書從戰國初期三國分晉開始,止於北宋神宗年間,由於他所看資料非常多,而且經過了科學分析後才編入的,所以可信度是很高的。

非要把這兩部書的質量比出高低,我覺得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