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臨潼”概況

臨潼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南依驪山,東鄰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鄰滻灞生態區和新築國際港務區,北鄰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全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

西安“臨潼”概況

地形地貌

臨潼區地貌基底構造,屬渭河斷陷谷地中次一級的構造單位,即臨潼—高陵斷塊隆升帶,這種構造格局開始於白堊紀末至第三紀初,形成於第四紀,是喜馬拉雅山運動的產物。由於新華夏系及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在該區內的聯合作用,這兩組不同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體系,嚴格地控制著盆地內的各種構造方向,使地貌結構形成以下的特點:

①由於盆地邊界呈現鋸齒狀追蹤斷裂性質,所以,地貌上呈現鋸齒狀破裂面;

②由於自盆地中心向周圍產生了階梯狀不對稱的塊狀斷面,所以地貌上出現一系列東西或北東向的隆起和凹陷;

③由於南、北山麓及黃土臺塬的陡坎崖面均呈東西或北東向的弧形走向,所以黃土臺塬上的緩崗及拗陷亦成東西或北西向排列;

④由於驪山大小峪口洪水在山前拗陷區不斷積淤西移,所以山前洪積扇裙亦自東南向西北遷移、堆積。[2]

氣候特徵

臨潼區位於東亞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向內陸乾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兼有兩種氣候的特點,屬於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溼分明:春季暖和,多風,乾燥,回暖早,升溫快;夏季炎熱,日照長,多雨兼伏旱;秋季溫暖,降溫快,多陰雨;冬季寒冷,乾燥,氣溫低而雨雪少。[3]

水文概況

臨潼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0條,均屬渭河水系。其中,境內河流7條,界河1條,入境河1條,過境河1條。南岸有零河、戲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臨河、三里河、韓峪河8條河流匯入渭河,北岸有石川河匯入渭水。

渭河

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海拔2609米高的鳥鼠同穴山,流經24個縣市於潼關港口入黃河,流域面積134766平方千米。渭河從臨潼區西泉鄉宣孔村入境,向東流經行者鄉至新豐鎮席家村以東,北折流至交口鄉陳家莊,又東折流經何寨鄉,至油槐鄉南趙村入渭南縣境。在境內河道長36.5千米。

零河

發源於藍田縣北嶺北麓韓家嶺,沿臨、渭兩縣交界流入臨潼區零口鄉,經何寨鄉寇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長49.40千米,控制流域面積276平方千米,境內流域面積115.3平方千米。

戲河

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仁宗村,流經仁宗、東嶽、穆寨、土橋、代王、紙李、零口、新豐、何寨等9個鄉鎮,在新豐鎮胡家窯村入渭河,主河道長32.23千米,控制流域面積115.4平方千米。

玉川河

發源於臨潼區土橋鄉張賈村,流經土橋、代王、新豐等3個鄉鎮,在新豐鎮王莊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5.53千米,控制流域面積28.24平方千米。

沙河

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北陳村,流經仁宗、晏寨、新豐等3個鄉鎮,在新豐鎮三育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2.78千米,控制流域面積34.62平方千米。

五里河

發源於仁宗鄉張坪村,流經驪山鎮,在行者鄉藺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長9.05千米,控制流域面積13.24平方千米。

臨河

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仁宗廟西側,流經仁宗鄉,過縣城北行者鄉船王村入渭河,縣城西有潼河,為臨河支流,發源於驪山鎮峰王溝,在縣城北匯入臨河。臨河主河道長15.51千米,控制河流面積19.19平方千米。

三里河

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張河溝,流經仁宗、斜口、行者、西泉等四個鄉,在西泉鄉王莊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7.08千米,控制河流面積29.92平方千米。

韓峪河

發源於西安市洪慶鄉老灣吳村,流經臨潼區仁宗、斜口、韓峪、西泉等4個鄉,在西泉鄉魏莊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8.25千米,控制河流面積35.62平方千米。

石川河

發源於銅川市後烈橋,流經銅川市、耀縣、富平、臨潼等4市縣,在臨潼區新興鄉水北村入境,於交口鄉迎仁村入渭河。境內流長32.3千米,控制流域面積4356.8平方千米。

據公安年報數據顯示(戶籍數),2009年末全區戶籍總戶數186755戶,戶籍總人口70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584718人,佔總人口比重為83.24%;非農業人口117766,佔總人口比重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佔總人口比重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佔比重為49.43%。遷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遷入1275人;遷出人口2790人,其中遷往省外988人。全區戶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

2017年,全區常住人口68.99萬人,比上年末淨增加0.81萬人,城鎮化率為34.9%,比上年增長0.2個百分點。年末全區戶籍人口71.72萬人,其中男性36.24萬人,女性35.48萬人,比上年增長 0.2%。[1]

區內居民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佔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佈在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全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誌》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

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

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

秦始皇帝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231年)。

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前197年)。

唐垂拱二年(686年)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691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

神龍三年(705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

天寶三年(744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把新豐併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臨河(石甕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

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

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

年改為省轄。

1958年劃歸西安市。

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

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

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區政府駐驪山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