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由乞丐而至皇帝,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人物身份跨度最大的男人。他,还是有史料记载在金华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

虽然朱元璋到金华时还只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但古婺州却成了他开创大明王朝基业的桥头堡与与政权副中心,他在婺州驻跸的半年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遗迹。

元朝末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明太祖朱元璋起自淮右布衣,执三尺剑而取天下。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奇迹,建立了第一个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

金华,这个浙江中部的城市如何成为明王朝建立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朱元璋为何要率十万大军亲征金华?他在金华发出的政令产生了什么影响?金华如何成为当时朱元璋政权的副中心所在?

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元朝末年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亲征婺州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路(今南京),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当时江南地区群雄并起,朱元璋控制了江苏中部、安徽南部一带,以建康(今南京)为根据地;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建都汉阳(今武汉),据有湖北、江西,势力向巴蜀、福建延伸;张士诚建国号周,以平江(今苏州)为根据地,占有山东南部、江苏大部、安徽北部、浙江北部。其余地区,地方武装与元军控制势力犬牙交错,纷争不休。从军事实力上看,朱元璋在三者中最弱,根基最浅,控制地盘范围最小,而且处于各种敌对势力包围之中。因此,朱元璋急切想要在战略上为自己打开一条出路,扩大自身实力。

朱元璋在江苏中部不断扩展势力,从地理上严重威胁了张士诚政权对江苏北部与山东南部的统治,双方矛盾不断激化。至正十六年七月,张士诚出兵攻打镇江。至正十七年(1357)初,朱元璋军队攻克常州、长兴,对平江形成包围之势,并以徐达、常遇春为统帅,开展了对安徽南部元军据点及地方武装的清扫,计划从西面继续挤压张士诚势力。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部队攻克建德路,兵锋突入今天浙江省境内。

今天的浙江省元代属江浙行省,包含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东南部、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及福建省全部。江浙行省是元朝政府主要财源所在,据《元史·食货志》记载,江浙缴纳的租税占全国总额的7/10,税粮占全国总额的1/3强。元朝政府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江浙人民的盘剥,另一方面实施带有严重歧视性的民族政策,激化民族矛盾。江浙地区的人民在元代属于“南人”,是四等民族的最下等,在政治、法律和社会地位方面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江浙人民对元政权的抗争也是最强烈的,除本地人民起义不断外,还积极配合外省起义军进入浙江,打击元军。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彭莹玉率领的一支红巾军还曾攻克行省首府杭州,杀死元政权高官。

朱元璋势力入浙前,浙江省境内主要存在三股势力:张士诚政权占据了湖州路、嘉兴路、杭州路、绍兴路,是整个江浙行省最富庶的地区;方国珍割据庆元路(今宁波)、台州路、温州路,掌握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剩下的建德路、婺州路、衢州路、处州路(今丽水)还掌握在元政府军以及与元军合作的地方豪强部队手中。

至正十八年三月,朱元璋部将邓愈、李文忠、胡大海攻克建德路,击溃了元江浙行省左丞杨完者的部队。六月,李文忠率兵攻取浦江县,进入婺州境内。十月,胡大海攻占兰溪州,俘虏了元浙东道肃政廉访使司廉访使赵秉仁等十四名官员,开始筹备进攻婺州,但几次进攻效果不大。十一月,朱元璋率十万大军亲征婺州。

元末明初是个将星云集的时代,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等无不是大将之才。自定都建康后,除了之后针对陈友谅的生死相搏外,朱元璋在各地征战中大多指派将领统帅一方,自己居中指挥。此次亲率大军征伐婺州,充分凸显了朱元璋对攻克婺州的迫切愿望。

元婺州路,大致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金华市范围,领有婺州路录事司及金华、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六县与兰溪州。元政府还在婺州设置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直接隶属于江南行台,掌婺州、衢州、庆元、绍兴、温州、台州、处州七路监察之权。婺州居浙江中心,位置险要,东连温台,北接杭绍,西过衢州而达江西,南度处州而抵闽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地理上看,攻克婺州可以完成从北、西、南三面对苏南浙北的张士诚政权的彻底合围;向东可以与实力较弱的浙东方国珍集团取得联系,伺机吞并之;向南可以打通进入福建的通道;而在西边,东进陈友谅势力已经开始向安徽南部进军,与朱元璋的部队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占领婺州可以截断陈友谅进军浙东、福建的道路。攻克婺州,就是在原本平衡的各方势力中间扔下了一颗炸弹,对于强敌环伺的朱元璋来说,这就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战略突破口。而且,婺州路长期以来未遭战火侵袭,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境内金华、东阳、义乌皆称上县,是理想的对浙军事行动的桥头堡与大本营。

婺州号称“小邹鲁”,文风蔚然,虽元代不重文教,然而何、王、金、许四先生传承文脉,培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儒士,这也是缺少人才的朱元璋集团所急需的。

婺州城池在至正十二年由廉访副使伯嘉纳重筑,至此才逾六年,号称“缜壮雄峻”。城厚二寻有四尺(一寻为八尺),高二寻有1尺,周17790尺。城开七门,北二门加以瓮城。城墙上以砖石为路,可供士卒巡守,并立有五尺高的雉堞。门观之上建有望楼七座,城堞之间有巡屋三十六座。除南面濒临婺江外,北、东、西三面掘沟为壕,宽六寻二尺八寸,深二寻六寸。外围有吊桥、石坝、七星桩等防御设施。城壕旁设有堡垒三十六座,中可藏士卒。城中有浙东道廉访使,婺州路达鲁花赤、总管,江南御史行台御史等官员以及江南行枢密院的将领据城固守。城外,元江浙行省参政石抹宜孙率兵驻守处州,先期已派其弟石抹厚孙率援兵进入婺州城帮助守城。婺州被围后,石抹宜孙又派参谋胡深携狮子战车数百辆驰援婺州,自己进驻缙云以为接应。兵精粮足,内外呼应,元军对守住婺州城,击退朱元璋信心满满,一口回绝了朱元璋使者周德远的劝降。

面对元兵的一系列动作,朱元璋制定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方针。此时,胡深的援军见敌军势大,驻守在松溪一带(今金华城东),观望不前。为了充分利用婺州地区多丘陵河流,战车行动不便的有利条件,朱元璋命胡大海养子胡德济诱敌深入,将援军引到婺州城梅花门(城东南赤松门,今弘济桥头)外,集合优势兵力予以歼灭,擒获其先锋元帅季弥章,缴获车马器仗无数。这一仗不仅击退了元军的增援,更击碎了其他元军驰援婺州的勇气。外援断绝,城内守军士气极端低落。地方官、武将、监察官员等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爆发,意见不一,互相掣肘,互不支援,各自为战,婺州城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孤城。

终于,元行枢密院同佥宁安庆与都事李相开启城门,向朱元璋投降。大兵入城,浙东道廉访使杨惠、婺州路达鲁花赤僧住战死,御史帖木烈思、枢密院判石抹厚孙、廉访司佥事安庆以下官员皆被俘虏,元军在婺州路的机构官员和军事力量被连根拔起。整个战斗自十二月十八朱元璋兵临城下,到二十入城,只持续了短短三日。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苦心经营

<code>自至正十八年十二月(1359年1月)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六月还建康(南京),朱元璋亲自在婺州苦心经营了半年时间,布置了下一阶段政治方针与军事行动。此时,婺州不仅是朱元璋政权攻略浙江的桥头堡,还是整个政权的临时行政核心,朱元璋在此地的一连串行动对今后明王朝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code> 

(一)升格建制,巩固守备

朱元璋政权结构沿袭了元朝的一套政治体系。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在攻占建康后,设置江南行中书省,作为政权的中枢机构。他兼总省事,由李善长、宋思颜等文臣谋士担任省内官员,负责民政与军需事宜。设江南行枢密院,总管军事,高级将领多领佥枢密院事或同佥枢密院事官职。在各地设枢密分院,指挥针对某一方面的军事行动。下有各翼统军元帅府,设元帅、副元帅等掌兵。

攻占婺州的第三天,朱元璋就于婺州设中书分省,确立了婺州政权副中心的地位。从江南行中书省调集了李梦庚、郭景祥、王恺、夏煜、乐凤、汪广洋等一大批有丰富行政经验的文臣谋士到婺州任职,参赞机要,保障军需,治理民事。这些文官中有许多人为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相传朱元璋曾驻军于今天侍王府后披仙台一带,推测侍王府及附近或为当时中书分省署所在。

不久,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精心挑选任用地方官员。以王宗显为知府,陈从贵为东阳知县,吕兼明为永康知县,王道同为义乌知县,杨苟为武义知县。后来,王道同任处州知府,杨苟任衢州知府,成为攻略浙江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人物。

至正十九年四月,朱元璋在宁越府设枢密分院,总管浙江军事,以常遇春为镇国上将军、同佥枢密分院事,作为浙江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主要负责向北进攻张士诚势力,攻略绍兴、杭州;向南扫除元军残余,攻略衢州、处州。以佥枢密院事胡大海作为常遇春的副手。到至正二十年(1360),常遇春被召还建康,胡大海接替其成为负责浙江军事行动的主要长官。其间,宁越府一直是朱元璋势力在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在宁越府范围内设有闽越翼(今兰溪)、浦江翼、金华翼等元帅府,有数量庞大的军队驻扎。

根据朱元璋设定的战略方针,经过几年的经营,金华成为朱元璋政权在浙江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二)施行仁政,招贤纳士

或许与朱元璋早年贫苦经历有关,朱元璋政权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明显不同,格外强调严明军纪,不得滥杀无辜,同时对待书生儒士也展示出宽容温和的态度。进兵婺州之前,他就对儒士唐仲实提出的“不嗜杀人能定天下”的观点表示赞同,坦诚对于百姓“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何尝忘也。”六月,李文忠在攻陷浦江后,专门派人将入山避难的郑氏义门一族请出,严禁军士侵袭骚扰。

攻占婺州后,朱元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严禁剽掠百姓。他的亲随掌印官擅取民财,立刻被斩首示众,婺州民心很快就安定下来。至正十九年新春,朱元璋在对众将领的训话中也提到:“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对诸将谆谆告诫,“为将者能以不杀为心,非惟国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为子孙者亦必昌盛”,可谓苦口婆心。在人命如草芥的乱世,朱元璋这一做法得到了领地百姓与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拥护,为其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

在经营婺州期间,为了打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大施仁政,争取民心。在入城当月,打开官仓赈济贫民;至正十九年三月,宽赦狱囚;抚恤鳏寡孤独,褒奖贞节烈妇;对诓骗百姓、妖言惑众之徒予以坚决打击,维护社会稳定;选取当地青壮充当自己的卫兵,建立“御中军”,赢得百姓支持。

婺州有“小邹鲁”之称,南宋以来婺学勃兴,金华及周边各地有大量的儒学人才储备。朱元璋一方面需要争取这些儒士对自己的支持,稳定社会形势;另一方面,他清楚地认识到,政权的发展壮大不能仅靠武将攻城略地,文人集团的参与必不可少。他一到金华,就征辟儒士范祖干、叶仪二人问治理之道,担任谘议。但二人并未为其所用,相继以疾病侍亲为由辞归。朱元璋不以为怒,宽容礼遇他们。其后,又征召许元、胡翰、吴沉等儒士十三人“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作为自己的讲师与顾问。

朱元璋的一系列行动,不仅赢得了本地儒生的好感,而且其礼贤下士的美名远播,外地读书人纷纷前来归附。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命知府王宗显重开郡学,这一行动更是大大提升了朱元璋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他还延请名儒为郡学师,“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等为训导”,一时金华郡学名贤毕集,书声不绝。朱元璋尤其注重查访周边地区人才,刘基、章溢、叶琛等人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线,在不久后被召入从政。此外,对于原属敌对势力的有能之士前来归附,朱元璋也一概唯才是举,用之不疑。原从属于元将石抹宜孙的胡深曾在朱元璋亲征婺州时率兵救援,后来在处州投降,朱元璋看重他的才能,仍命他镇守处州。胡深后来多次击退敌人对处州的攻击,朱元璋称他为“浙东一障,吾方赖之”。朱元璋在金华的招贤纳士,为明初文臣集团浙东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批文人中,宋濂成为太子师,主持修《元史》,制定典章制度,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为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和北伐中原等军事行动出谋划策,被朱元璋比为“吾之子房”。王祎先与宋濂同修《元史》,后出使云南招降元梁王,死于国事。吴沉常年为翰林,诏书诰命多出其手,后任明代首位东阁大学士。浙东文人集团在明王朝建立及明代政治体制创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与朱元璋在金华的招贤纳士密不可分。

(三)合纵连横,攻城略地

在金华的半年时间里,朱元璋和他的谋臣武将制定并开展了一系列内政、军事、外交行动,巩固政权,扩张领地,为此后与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政权的决战奠定基础。

时逢乱世,各方势力大多施行战时经济,用大部分资源为战争服务。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入婺州当月,就下令禁酒。一方面是为了严明军纪,防止士卒军官饮酒闹事,欺辱百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酿酒用的粮食,补充军需储备。禁酒令执行得十分严格。胡大海的儿子违反了禁酒令,朱元璋坚持执行军令诛杀他。都事王恺劝谏朱元璋,认为胡大海功高,且正在前方打仗,请求饶恕其子一命,以安胡大海之心。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此外,还设立宁越税课司,管理税赋。又设杂造、织染二局,加强军器被服等军需供应保障。

在金华期间,朱元璋充分利用金华特殊的地理位置,制定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向东,针对方国珍胆小苟安的特征,采取安抚与恫吓相结合的外交手段。攻陷婺州当月,朱元璋就派遣主簿蔡元刚、儒士陈显道往庆元招谕方国珍。其间,针对方国珍的反复,多次派遣使者,或慰问安抚,或以出兵相胁,使方国珍始终不敢有所异动。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劲敌后,才发兵攻打方国珍。此时的方国珍早已独力难支,不得不请降;向北,朱元璋加强对张士诚势力的攻击,以期从南面完成对平江的合围。至正二十年正月,胡大海率军克诸暨,打通了由婺州北上的通道。十二月,命常遇春出兵,兵锋直指杭州;向南,继续扫荡元军残余势力。至正十九年十一月,胡大海攻陷处州。至正二十年六月,耿再成在庆元县击败石抹宜孙,宜孙自杀,浙南平定,进军福建的道路打通;向西,进攻由元将宋伯颜不花驻守的衢州。至正二十年九月,克衢州。

此后,在对陈友谅战争中,浙江军团起了重要的作用。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兵临建康城下。胡大海出兵攻占信州路(今上饶),威胁赣东,有效地牵制了陈友谅江西军队。至正二十一年,陈友谅部将李明道攻信州,胡大海出兵生擒李明道,送俘建康,坚定了朱元璋攻灭陈友谅的信心,成为朱陈决战的导火索。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金华惊变

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部署的各项军事行动顺利开展,攻克原属陈友谅的江西大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大片领土,张士诚被死死压缩在浙北苏南一带,方国珍表示臣服,福建元军纷纷请降,形势一片大好。此时的宁越府已于至正二十年二月改称金华府。至正二十一年五月,胡大海升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专镇金华,总制诸郡兵马,成为浙江方面的民事军事首长。以都事王恺为左右司郎中、掾史史炳为照磨,负责中书分省的日常运转。整个朱元璋辖下的浙江以金华为中心,兵精粮足,蓄势待发,准备向敌对势力发起更猛烈的攻击。然而,一场叛乱却让局势瞬间崩坏。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苗军”。这是一支由杨正衡父子组建的,以武冈、宝庆(今邵阳一带)苗人为主的地方武装,受到元朝廷的招安。苗军最初盘踞在湖广一带,与徐寿辉势力作战。后来,元江浙行省丞相达识铁木尔为防备张士诚进攻,召以杨完者为首的一支苗军入浙作战,守备杭州。后二人产生矛盾,达识铁木尔联合张士诚逼死杨完者。剩余的苗军一部三万人在桐庐向朱元璋投降,被分散安置在浙江各位将领部下。其中,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等几人因作战骁勇被胡大海收为麾下,颇受信任。三人为夺军权,阴谋作乱,与驻守在衢州、处州一带的原苗军元帅李佑之勾结,约定一同举兵作乱。

元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初七,蒋英等至中书分省官署邀请胡大海到八咏楼下观弩。胡大海欣然允诺,出府门即将上马时,蒋英党羽钟矮子突然跪在马前,控诉蒋英等欲杀己。胡大海回头询问蒋英,蒋英抽出袖子里准备好的铁槌,假装打向钟矮子,却突然击中胡大海头部,迅速上前砍下他的首级,一代名将胡大海就这样死在了叛徒手里。尔后,蒋英胁迫同佥宁安庆、院判张斌等一同谋反,又杀死胡大海的儿子胡关住,抓住分省郎中王恺。王恺宁死不从贼,与其子王寅、掾史章诚一同被杀。典史李斌怀抱着中书分省印鉴乘乱缒下城墙,逃往严州(今建德)李文忠处。二月十一,处州李佑之听闻蒋英等叛乱后,起兵相应,杀死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将领朱文刚等,据城作乱。张士诚听闻事变发生后,遣其弟张士信率兵围困诸全州(今诸暨)。一时之间,朱元璋政权在浙江的中枢被摧毁,大批武将、文臣被杀害,外有强敌窥伺。而朱元璋此时正在江西作战,无暇东顾。浙江局势大变,原本稳若磐石的政权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此时,驻守严州的李文忠挺身而出,遏制了局势恶化。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至正十二年(1352)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视若己出,还请金华名儒范祖干和胡翰教导其经义。李文忠武能征战沙场,文能通晓经义,此前一直奉命镇守严州,守卫金华的西大门,多次击败张士诚的军队,使其“不敢窥严、婺”。见到从金华逃出的李斌,听闻噩耗后,李文忠果断派元帅何世明、掾史郭彦仁为先锋讨伐金华叛军。大军行至兰溪,叛军恐惧,蒋英等仓皇出逃投奔张士诚。临走前,叛军驱掠城中人口财物,原本物阜民丰的金华遭受浩劫,损失惨重。何世明等入城后,招降了尚未逃窜的叛军,迅速安定民心军心。朱元璋也急令左司郎中杨元杲赴金华总理军储事,形势得到稳定。同时,李文忠又派遣元帅王祐等屯军缙云,准备进取处州叛军。二月二十,朱元璋下令,改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升李文忠为行省左丞,杨宪、胡深为左右司郎中,史炳、刘肃为都事,仍开省于金华,总制衢、处、广信、严、诸全军马,局面得到稳定。

三月,朱元璋命平章邵荣率兵南下处州平叛。此时,李文忠南御处州叛乱苗军,西抗陈友谅军进犯严州,东防方国珍作乱,已无多余兵力北上解诸全之围。他一面命胡德济率一部分兵力北上驰援,另一方面利用邵荣赴处州平叛一事散布假消息,谎称徐达、邵荣将率大军开赴诸全,歼灭张士诚军队。张士诚中计,匆忙撤军,诸全之围遂解。四月,处州叛乱由邵荣平定,浙江局势终于回复到叛乱发生之前。

至正二十二年,以金华接连外境,商贾往来不绝,在此设关市收取商税,盐货十税一,其他货物十五税一,成为朱元璋政权的重要经济来源。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因军事斗争的焦点转移到张士诚方面,为靠近双方争夺的重要据点诸暨,方便军事行动,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北移至严州,金华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功能宣告结束,但其经济、军事地位依旧突出,仍有大军常驻金华。

结束语

元末的硝烟早已散去,当时的君王名将也已湮没,成了历史的尘埃。

然而,朱元璋在金华驻跸半年(至正十八年十二月〈1359年1月〉—至正十九年〈1359〉六月),在青史上为金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占领婺州,朱元璋不仅开辟了浙中西部的根据地,有了稳固的后方,扩大了起义军的税源和粮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投靠和效力,大大充实了自己的智囊团,他在婺州推行的政令和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为他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称帝开创大明王朝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日的八婺大地上,与朱元璋有关的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俯拾皆是,如赤松宫、一览亭、洪武墩、点将台、比武石、试剑石、藏宝石、观擂岩、六鞭山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挖掘利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桥头堡与政权副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