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樂亭:新海移民的特點與變化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非本文所述村莊

唐山樂亭:新海移民的特點與變化

新海莊位於樂亭縣王灘鎮南側沿海地區,村民是因支持國家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於1983年、1986年由寬城縣和遷西縣分批遷至這裡,冠名“新海莊”。包括組建的新海一村、新海二村、新海三村3個村子,後來新海二村又分出新海四村。所以現在的新海莊是由4個行政村組成的,是樂亭縣內最大的移民區,又稱“遷建”。

移民住宅區從四鬥到十鬥,共7裡地,有自己的學校和衛生院,所以雖已遷入樂亭30多年,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老家那邊的風俗習慣,孩子都是在新海學校初中畢業後才進入樂亭本土學校(2010年新海初中已與新開口初中並校),與樂亭本地學生有更多地接觸,所以至今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鄉音未改。

搬遷初期,因口音和方言不同,也鬧過很多笑話。比如樂亭本地人來移民村裡賣菜,唱著吆喝:“賣西葫蘆的來咧!”村裡人就不知道是賣什麼的,因為他們是管西葫蘆叫做“茭瓜”的。還有樂亭人講的:“等會兒我過去取(讀“糗”,“接”的意思)你。”這裡的人就會認為這個動詞是特別不尊重人的說法,因為在移民的用語習慣裡,“取”字只能用在物件上,不能用於人。當然現在這些關於口音和方言的問題都已經不是問題了,彼此都知道了這些差異,也就理解了。

關於“吃”上的不同,也有很多。因樂亭靠海,這裡的居民大多愛吃海貨,家常菜裡也常有用小魚做成的醬當下粥菜;八爪魚燉肉也是一大特色。但在移民區裡,醬燉魚是有的,但不會是那種不用扒內臟的小魚,而且如果有燉菜,粉燉肉是必須的,八爪魚只能配蒜薹等一些青菜炒食。移民區的食品特色是自家加工的滷水豆腐,幾乎家家都會做豆腐。

說起隆重的席面,比如婚嫁、壽宴等等,必是先上茶點,乾果、糕點等拼成八盤上桌,配以茶水,讓客人慢慢品嚐。稍後撤席,上八樣涼菜,換飲料酒水,然後持續上八樣炒菜,最後是八樣硬菜,如燒雞、燉魚、甜肉、肘子等等,最後一道菜是固定的,就是丸子,意思是“上完了”。不算八盤茶點,一共是三八二十四道菜。

婚宴上敬酒,也與樂亭風俗不大相同,新郎新娘敬酒,給來客每人滿三杯表示對來客的謝意,自己不喝,只有在平輩那一桌時會有拉著一起喝的,所以在移民區舉行的婚禮,只有客人喝多的,沒有新郎喝多的。

在老家那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種各種果木,收五穀雜糧,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吃。搬到樂亭後,因為到這邊只能種水田,自家生產出來的食物就比較單一,想吃其他的雜糧就只能花錢買了,這點大家都很不習慣。但種水田也有種水田的好處,就是勞動強度降低了,勞作時間也相對較短,可以騰出時間做些副業。

搬遷初期,打工也沒有地方去,不像現在海港開發區正在建設中,可以打些建築隊的零工;還有德龍鋼廠離這裡也不遠,有很多移民在那裡就職。搬遷初期的副業,就是大多數人家養豬,少數人家養貉子,因經濟水平普遍低下,也沒有幾戶成規模的。另外的收入就是在農忙時出去做小工,因各地農忙季稍差幾天,所以能輪換做小工。

現在的養殖業,大多數人家都有幾隻貉子,也有養殖大戶達到上百隻的,院落裡只有窄窄的通道從大門通往屋門,其他地方都被貉子籠佔據。也有發展養豬業的,豬舍乾淨整潔,一間一間隔開,冬暖夏涼,喂乾料,配置飲水器,當外面都在擔心瘦肉精事件時,這裡淳樸的養豬戶卻對此一無所知,反而問詢問外來的人“瘦肉精是什麼東西?”

遷建人民樸實善良,勤勞能幹,這裡最有特色的手藝,莫過於手工刺繡。最常見的是鞋墊,圖案精美,色彩鮮豔,經久耐用。遷建的女人手巧,也很會持家,家裡家外都收拾得妥妥當當。遷入樂亭初期,因不能習慣本地風俗,很少有把女兒嫁給當地人的,所以形成了現在新海四個村的親家莊情況,關係錯綜複雜,怎麼連都能扯上親戚。現在的年輕人已沒有這種地區意識,婚嫁迎娶,樂亭本地人與移民的聯姻已經很多,移民與樂亭本地人的界限也越來越分不出了。

(作者程學梅,女,移民後代,新海莊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