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的銀行不良率能達到10%。這麼高的不良,離倒閉還遠嗎?

明瑾


一、什麼是銀行的不良資產?

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放出去的貸款收不回來,或者不能全部收回來,那自然就是要面臨損失了。當然也包括各種質押的債券、股權、權證、不動產等抵押物等等。上世紀末期,我們的銀行業引進了國外的風控理念和機制,把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等5個風險等級。其中次級、可疑、損失都算作銀行的不良資產,

銀行對各類不良資產的專項準備金提取比例分別為: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

對於不良資產,只是從風控角度和會計角度而言,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不可收回,銀行也有各種應對處理措施,比如加大催收力度、事實債轉股,抵押物司法拍賣等等。銀行的資產保全部門就是做這個的,一旦銀行發生不良資產,資產保全部就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清收、訴訟、查封等措施,更會根據情況,將不良資產會轉讓給專門的處置機構處理,即資產管理公司。

二、銀行的不良資產情況到底如何?

數據顯示,從2016年第四季度末開始,我國銀行業不良率連續五個季度穩定在1.74%,未出現增長,2018年第一季度銀行業不良率微升至1.75%,打破穩定態勢,截至2018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萬億元,不良率1.89%。

進入2019年以來,包商銀行、錦州銀行都曾經出現大量不量資產,最後包商銀行被接管(實際上就是破產了),而不少地方的小銀行也是不良率季不斷攀升,比如今年4月份,國家審計署發佈的報告就指出,有多家商業銀行的資產不良率高達20%以上,高的甚至達到了40%,這種的確距離倒閉就不遠了。看著好像危機重重,但總體而言,在我國4000多家銀行中,總資產規模250萬億這樣巨大體量中,六大國有銀行牢牢佔據主體,且2019年二季度以來,不良資產比例明顯有所下降,個別地方性銀行因為經濟壓力出現暫時的困難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而且,《銀行存款保險條例》足以保證普通儲戶的安全,沒必要過於憂慮。



遁逃者


哈哈哈,按照國際接軌不良率超過百分之五銀行就可以破產了。我們這裡超過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一大片。目前為止我們銀行不良率嚴重低估。四大行肯定沒有問題,我先說地方銀行小銀行,估計百分五十以上都要破產或者重組。目前為止只是破產重組了三個地方銀行,後面排隊的還有很多很多。假如銀行面臨擠兌,那破產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九。


借我一雙慧眼看清渾沌


我們分行不良率23%,我們是員工收入嚴重受影響,談不上倒閉,因為銀行有壞賬準備。


dq馬剛


01

試點開啟促發展良機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8月2日發佈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兩項細則,隨著該細則出臺,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將於近期實質啟動。目前第一批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機構名單已定,包括銀行和信託公司;首單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信託計劃將於近期落地發行。這意味著,銀行不良資產出表渠道將從不良資產證券化擴大至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這將成為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一大利好。

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工作醞釀已久。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監管層除了提及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之外,也提及了開展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工作。實際上,此前已有不少銀行在實際操作中開展了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不過,此次相關細則的發佈,是監管層第一次對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作出單獨的嚴格規定。

細則規定,正常類信貸資產收益權與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應分別轉讓,出讓方銀行不能構建混合信貸資產包。這意味著將不良收益權包裝成正常類收益權進行轉讓的行為將被嚴禁。

與此同時,細則還規定,開展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在繼續涉入情形下,計算不良貸款餘額、不良貸款比例和撥備覆蓋率等指標時,出讓方銀行應當將繼續涉入部分計入不良貸款統計口徑;不良資產收益權的投資者限於合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參與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不得投資。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中,銀行通過對於未來的現金流和回收狀態的測算情況,將由此產生的未來收益權流轉給其他機構,可實現不良資產的提前變現,在降低不良率的同時,也為不良資產的處置提供空間。此外,隨著國內供給側改革加速推進,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將迎來爆發期,不良資產處置業務迎來發展良機。

目前第一批127家可參與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試點機構的名單已經劃定,包括多家銀行和信託公司。這對當前的不良資產市場無疑將是個好消息。

“不良資產收益權的轉讓,**開始放寬對銀行不良資產的管控,這意味著民間資本的參與將越來越常規化,整個不良資產市場逐漸走向市場化,側面促進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創新,進而緩解當前不良資產總量持續增加的壓力。”資芽網創始人兼CEO張洛夫向《經濟》記者表示,儘管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但從深層次來看,此舉並不能解決不良資產市場的根本問題,行業痛點依舊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不規範等問題讓不良資產市場難以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

據此,張洛夫預計,在市場初期,業務開展規模將會十分有限。“由於銀監會對銀行的監管一直從嚴,在不能通過轉讓收益權實現不良出表的情況下,銀行對此項業務的進行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投入。”

02

不良率攀升 總額仍在增加

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總量仍在不斷攀升,不良資產處置領域將孕育出一片廣闊的藍海。據公開數據統計,不良貸款率從2013年二季度開始連續上升,到2016年一季度,已連續11個季度上升。

近日,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於學軍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已超過2萬億元,不良率突破2%,達2.15%。據統計,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437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2億元;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則為1.75%,與上季末持平。此外,同期商業銀行正常貸款餘額80.8萬億元,其中關注類貸款餘額3.3萬億元,較一季度增加1243億元。

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莊恩嶽也向《經濟》記者表示,目前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大幅增加。根據銀監會最新統計,現在不良貸款約為1.98萬億元,佔比2.01%,其中,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7000多億元,股份制銀行2500多億元,城市商業銀行(1147家)1800多億元,外資銀行130億元左右。另外關注類貸款3萬億元,企業應收賬款11萬億元,“這是隱患”。

對此,交通銀行首席***家連平向《經濟》記者分析稱,2016年下半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運行仍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小微企業風險的持續暴露,化解過剩產能、出清“殭屍企業”的力度不斷加大,都會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狀況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大型企業債務違約和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分化風險也需警惕,“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良貸款增長態勢仍將持續。”

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同步攀升的是,網貸行業的不良率也屢創新高。中投顧問發佈的《2016-2020年中國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網貸行業總體貸款餘額約4300億元,如果按15%-20%的不良率估算,行業的壞賬規模可能達到645億-860億元。

對於這一點,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向《經濟》記者分析稱,不良率不斷攀升的原因在於當前宏觀經濟面的下行和產業結構的轉型。

此外,於學軍向記者表示,不良資產的大量產生與中國的外貿總量下降息息相關。

“金融危機前,我國長期維持著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在2006年達到頂峰——65%,由於金融危機的出現,導致西方國家需求下降,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於學軍分析稱,自2012年起,中國的經濟下行壓力就已經顯現,2011年的外貿進出口為增長22.5%,2012年出現斷崖式下降,與之呼應的是,2012年期,銀行業的不良資產也大幅上升,“先是從浙江開始,然後向長三角和珠三角蔓延”。

於學軍認為,由於浙江以民營企業為主,而且具有“小而散”、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的特點,一旦世界經濟出現問題,對浙江的影響就會非常顯著。而現在,傳統能源地區如東北、山西日子都不好過。

於學軍把大量不良資產的出現歸結為4個因素,第一,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發生變化,從負債消費轉向去槓桿,對我國外貿有非常嚴重的影響;第二,我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成本優勢難再回來;第三,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對生產加工企業非常不利;第四,企業的稅費成本持續上升,苦不堪言。

“雖然當下不良資產總額和不良率連續上升,但未來不良率有可能平穩甚至出現下降,但不良資產總額會持續增加。”於學軍解釋稱,由於**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會使得不良貸款率的分母增多,民營企業的不良資產增長會使分子增加,但分子的增速不及分母,所以不良率可能不會增長,但不良資產總額會增加。

03

供給側背景下 如何抓痛點

如何處置不良貸款,化解不良貸款潛在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保持穩健經營的首要任務。“十三五”時期,我國不良資產處置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變化。伴隨著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拉開大幕,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也再次得到擴展。

莊恩嶽表示,現如今不良資產處置正面臨一些新的形勢。“不良資產剝離與處置將由政策性、準商業性向市場化轉變。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競爭加劇,AMC牌照價值的重要性下降,資產管理公司只有加大業務創新,盤活和提升不良資產價值,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良資產處置應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相結合。”在他看來,在不良資產處置中,要以開放的心態引入產業資本。

在AMC生態鏈中,資產處置的公司處於相對核心的位置,連接著銀行和中介機構,溢價能力強。

據莊恩嶽介紹,不良資產市場生態系統包括4個環節。在上游來源,為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在處置環節,為國有四大AMC、地方性AMC以及不持牌AMC三類機構;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拍賣公司、徵信公司、資產評估機構、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服務性機構;以及終端投資方,指需要這些不良資產(房產、廠房、設備、股權等)並最終購買的買家,包括上市公司、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者以及禿鷲基金。

在整個不良資產市場生態系統中,民間處置機構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機會。

“對於不良資產處置機構來說,收益權轉讓試點,可以看作是一個開放的信號,正是民間不良資產處置機構的發展契機,能否在此良好形勢下實現新增長,這是一個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而這裡就主要涉及民間不良資產處置機構能否做好基礎,包括處置能力的提升和資金的提前準備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機遇往往都是伴隨著挑戰,這些挑戰將對民間不良資產處置機構進行新一輪的洗牌。” 資芽網創始人兼CEO張洛夫表示,這十分有利於不良資產市場進行自我更新與完善,保持整個市場的活力。

實際上,從2014年、2015年以來,市場上不斷出現各類“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試圖從這個大市場中分一杯羹。

第一種為不良資產交易服務平臺,由第三方建立,搭建不良資產的垂直信息搜索平臺,撮合買賣交易雙方,平臺還會吸引法律、評估等第三方中介機構。第二種為催收、債權交易類,以催收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為主,以資產管理公司和營銷公司為輔。第三種為數據查詢類,通過數據挖掘尋找債務人的隱匿財產,向不良資產投資機構與處置團隊提供以債務人財產信息為主的數據服務,並根據處置難度與回報情況對不良資產項目進行分層,最終向投資者提供不良資產收益權的金融產品。還有一種為資產眾籌類,從整個不良資產大的類別當中挑選一些標的,然後募集資金,做資產管理、競價退出,然後給投資人分配收益。

新一輪不良資產市場逐漸發育成形,潛在規模有數千億之巨,未來不良資產處置將深度觸“網”,在新一輪的淘金熱中,什麼樣的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更具競爭優勢?

在這幾類平臺中,各有各的發展短板,其中以綜合服務平臺的發展前景最被看好。

“目前湧現出一大批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這些平臺共同開闢出一條‘互聯網+’的解決道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特性,打破不良資產處置的地域限制,解決信息蒐集困難問題,為不良資產市場的規範提供了一個新的正確思路。”張洛夫認為,“互聯網+不良資產”的方式是解決當前不良資產行業痛點的必經之路,“如何在這些平臺中獨樹一幟就成為業界思考的問題,不良資產處置服務商搜索引擎與資產債務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打破信息不對稱做到無居間費用、嚴格規範交易過程,以及安全保障,這都是競爭優勢所在。”

在張洛夫看來,不良資產超級綜服平臺的發展模式是可行的,但所有的發展都要抓痛點。“吸引海量的全國不良資產持有者,彙集各類不良資產信息及相關需求,通過不良資產債權搜索引擎,就可以解決資產債權信息案源獲取難的問題;整合海量相關處置服務機構與投資方,為雙方搭建多樣化處置通道,建立起不良資產綜服生態產業體系,通過處置服務機構搜索引擎,規範市場,就能解決服務標準的痛點問題;嵌入社交屬性與智能綜服,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壁壘,就能推動處置創新和處置效率;零交易成本,提供免費信息服務,就能增加用戶黏性;傳遞行業聲音,關注焦點話題,普及法律常識,就能開拓不良資產知識傳播的新形式。”

04

好包稀缺價格彈性較小

不良資產處置的收益率同樣不容小覷。以中國信達和中國華融為例,其2015年上半年同比淨利潤增速高達40%,良好的業績表現主要來自於不良資產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

銀行業不良風險至少要持續攀升一段時間,後續不良貸款率的增長幅度會有所下降,但總量依舊會繼續增加,直到國內經濟走上確定的復甦之路。隨著銀行貸款償還風險集中暴露,這些不良資產包在轉讓中的價格是否會有所調整?這也是市場關心的一大焦點。

對此,張洛夫表示,縱觀當前整個不良資產市場,一直處於一個賣方市場的現狀,也就是說,在不良資產包的交易過程中,不良資產處置者信息掌握完備,交易佔據主動,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從整個市場來看,仍舊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尤其是好的不良資產包,更是物以稀為貴。因而,不良資產包的價格彈性較小,調整不會太大。”

而隨著不良資產市場競爭越發激烈,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從去年以來顯現一些趨勢:銀行出讓不良資產包需求大且頻度提高,但買賣雙方價格分歧較大,導致不良資產包轉讓招標大量流拍,大批湧入的新機構,也使得市場出現亂報價的情況。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不良資產包?

“好包都是碰到的,真正能讓你選到的少之又少。如果真要進行選擇的話,那麼就要確定對這個包你能否蒐集到足夠信息,以確定這個包到底價值幾何,可不可以做。”張洛夫表示,在當前不良資產市場中,不良資產包的質量良莠不齊,儘量選擇體量小、抵押足的包,操作起來較為方便,變現快,投入的資金能很快回收,這樣才不失為一個穩健的選擇標準。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合資公司成立之時,銀行業處置不良的壓力較大。如果轉讓到銀行體系外的AMC,轉讓價和原值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損失,需要用大量撥備沖銷;而轉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當於用“時間換空間”。

今年以來,無論是官方發佈的數據,還是上市銀行的年報都顯示,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開始出現企穩跡象。

與此同時,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比較有爭議的做法。一家省級AMC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銀行向市場上推出的資產包較少,有很多是定向給四大AMC的,然後再轉給銀行和AMC的合資公司,有些可能是非真實轉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及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發現,工農中建四大行均通過旗下香港子公司下屬的孫公司等多重股權關係,與華融、信達和長城合資設立了合資公司,分別為瑞華國銀(工行49%,華融51%)、信恩潤實(農行49%,信達51%)、中銀信達(中行85%,信達15%)、長融金諾(建行34%,長城66%),並通過合資公司大量持有本行的不良資產。

某資產管理公司業內人士透露,一般來說這些合資公司是銀行和AMC“總對總”設立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是,銀行將不良資產“總對總”賣給AMC,四大AMC再按照約定將資產轉讓給合資公司,然後合資公司委託資產來源的銀行進行處置。

據上述人士介紹,這些合資公司的經營多數是銀行的資管經營部、資產經營中心、法律保全部等貸後催收和不良處置部門在負責。銀行業稱之為“表外不良資產”,這些資產的清收通過“反委託”的方式大多仍由銀行的各分支機構負責,轉讓的價格也較高有的甚至是原價。

合資公司股權剖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和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發現,上述四家合資公司的股東至少需要上溯4-5層才能到銀行。

比如,四家中成立最早的是工商銀行旗下的瑞華國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瑞華國銀”)。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18日,註冊資本1億元,經營範圍為“資產的收購、管理和處置,資產重組”。

瑞華國銀的註冊地在青島,法定代表人為中國華融資產經營事業部總經理張毅明,但公司的聯繫電話和郵箱是工行總行的。

瑞華國銀的股東為華融匯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工銀國際(天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其中華融匯通為中國華融資產的全資子公司,工銀國際(天津)投資公司是工銀國際控股的孫公司,工銀國際控股是工商銀行在香港全資設立的子公司。

農行旗下的合資公司信恩潤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信恩潤實”)也註冊在青島,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其股東分別為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農銀前海(深圳)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前者是中國信達資產和信達投資設立的子公司,後者為農銀國際(中國)投資公司的孫公司,而農銀國際(中國)投資公司又是農業銀行的孫公司。

青島市一行三局和金融辦主辦的網站“青島金融”,其發佈的官方消息《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也表示:“工商銀行瑞華國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農業銀行信恩潤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落戶我市,青島成為資產管理公司聚集的城市。”並且表示兩家公司“分別開展系統內不良資產處置”。

中行旗下的中銀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銀信達”)也和上述兩家公司類似,銀行方面股權較為多層,上溯6層才能到中國銀行。中銀信達註冊地在北京,成立於2016年3月16日,股東分別為中銀投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信達的子公司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85%和15%。

而建行和中國長城資產合資設立的子公司,名為長融金諾(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長融金諾”)。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20日,股東分別為長城國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諾德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6%和34%。前者是中國長城資產的全資子公司,後者為建銀國際(中國)公司的孫公司。

這些公司的股權結構複雜,而且四家公司中,除了中銀信達,銀行方面的持股比例都低於50%,AMC處於名義控股地位,因此合資公司的資產、利潤不需要納入銀行合併報表的範圍。

不良資產處置新玩法

一位地方AMC公司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合資公司成立之時,銀行業處置不良的壓力較大。如果轉讓到銀行體系外的AMC,轉讓價和原值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損失,需要用大量撥備沖銷;而轉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當於用“時間換空間”。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業不良開始加快暴露,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例,201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餘額為5524億元,不良率為1.38%;至2015年四季度,不良貸款餘額增至7002億元,不良率升至1.66%。與此同時,大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從209.52%下降到171.72%。

2016年以後,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繼續增加,但增速開始放緩。截至2016年末,不良餘額為7761億元,不良率1.68%。一家地方AMC人士認為,銀行之所以這麼操作,是因為不良暴露較快,處置壓力較大。如果直接轉讓給AMC,賬面上就會出現較大損失。比如,一個10億的不良資產包,通常轉讓價格為原價的40%,即銀行有60%的損失,需要用撥備來對這部分損失進行沖銷。由於大量的核銷,目前四大行的撥備覆蓋率已經逼近150%的監管紅線。如果用AMC作為通道,轉讓給銀行旗下的合資公司,則價格可以由銀行決定。一般來說資產包可能以90%的價格或者原價轉讓,銀行賬面的損失就會小很多,暫時撥備計提的壓力也小很多。

某四大AMC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四大行不良處置運作模式不完全一樣。比如工行和建行,不良通過AMC轉讓給子公司後,大多由上述合資公司和銀行進行處置,AMC的作用是通道。

瑞華國銀和長融金諾兩家公司的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兩家公司分別有231起和24起法律訴訟,都是這兩家公司作為債權人向債務人追討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原始債權人分別是工行和建行。

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人民法院的一份案號為(2016)浙1004民初6245號的判決書為例,原告是瑞華國銀,被告為博浪柯(浙江)機電製造有限公司以及王曉富等自然人,原告主張被告歸還尚未償還的貸款本金2900萬元及利息239萬元。該筆貸款為工行2014年8月25日至12月26日發放;2015年9月25日,工行浙江省分行將債權轉讓給中國華融資產;2015年11月10日,中國華融資產又將該筆債權轉讓給瑞華國銀。

建行旗下的長融金諾運作模式也大抵如此。而且翻閱大多數判決書可以發現,這些訴訟中涉及的不良資產質量比較好,幾乎都有房產或者土地抵押,回收的可能性比較大。

而中銀信達和信恩潤實的工商資料並未顯示有通過訴訟要求債務人償還貸款的記錄。業內人士分析,這兩家主要採取基金的運作模式,主要做法是成立不良資產處置基金,由銀行投資子公司和AMC子公司合資成立GP,不良資產處置基金委託上述合資公司作為顧問進行管理,再由合資公司委託其他資產服務商進行處置。這種委託模式和前一種的區別在於,不良資產所有權是否通過買賣的方式轉移到合資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行的子公司中,中國銀行的子公司中銀集團投資其主營業務之一就是“對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債權、不良股權和不良實物資產進行收購、管理和處置,主要通過打包批發收購後分拆零售處置,賺取批零差價。對其中個別有較大增值潛力的重點項目通過實施追加投資、資產置換、債務重組和債轉股等運作手段,挖掘和提升項目價值後轉讓退出,獲取增值收益。”

一家AMC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樣的做法表面上並沒有違反什麼規定,但有點爭議。不良資產的一級市場是特許經營,需要牌照的,只有四大AMC和銀監會批准的地方AMC可以做,而二級市場投資沒有限制。”

今年以來,銀監會密集出臺監管政策。其中4月10日發佈的《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重點治理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通過各種手段隱匿或轉移不良貸款的行為。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不良資產快速增加的壓力減少,以及監管措施加強,這類出表業務或由AMC擔任通道的做法,可能有所減少。相關素材——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圍 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壓力大

相對於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相對高,特別是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更大

在試點重啟一年後,不良資產證券化迎來擴圍期。

近日,興業銀行方面向法治週末記者透露其已入圍第二批試點名單。此外,國開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以及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杭州銀行共12家銀行新入圍試點。

不過在試點機構增加的同時,試點額度仍在500億元之內。

“本輪不良資產證券化擴圍是在2016年在大型商業銀行試點的基礎上進行,相對於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相對高,特別是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更大。”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2016年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超90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不良資產證券化就是資產擁有者將一部分流動性較差的資產經過一定的組合,使這組資產具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再經過提高信用,從而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流動的證券的一項技術和過程。

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始於2006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建設銀行首先發行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被暫停。2016年,暫停8年之久的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工、農、中、建等6家商業銀行作為首批機構試點,試點規模約為500億元。

2016年5月19日,中國銀行宣佈發行“中譽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3.01億元;招商銀行發行了“和萃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2.33億元。

中債資信近日發佈的《中國資產證券化白皮書(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餘額為4893.68億元,同比增長18.51%,佔資產證券化市場總量的45.5%,佔銀行間市場債券存量的1.07%。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在《白皮書》序言中稱,2016年,我國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超90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其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金額總計3908.53億元。

“2016年,央行在首批大型商業銀行共試點發行了14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156億元,涉及不良資產本金461億元,基礎資產涵蓋公司類不良資產、個人消費不良、個人經營性不良、個人住房不良等類型。”《白皮書》中提到。

“從目前的立項情況看,零售類不良資產,如信用卡、個人住房貸款證券化佔不良資產證券化整體的近80%,可見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零售類不良資產批量處置的主要渠道。”中債資信結構融資一部總經理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大勢所趨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雙高”使商業銀行持續承壓,銀行對不良資產的處理需求極為迫切。”鄭佳向記者介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方式有限,包括內部催收核銷,資產管理公司及地方AMC的批量準讓、不良資產信貸受益權轉讓、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而不良資產證券化則為銀行拓寬了不良資產的處理渠道。

《白皮書》中稱,當前銀行業迫切需要尋求創新性的處置渠道與方式處置不良資產。不良資產證券化與銀行常規的處置手段相比,則擁有更加豐富的處置手段和資源,投資受眾更廣,定價能力更高,能夠顯著優化財務數據,降低經營成本。”

在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秘書長潘修平看來,過去銀行的不良資產轉讓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現在通過證券化實現出表,將撬動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其中。

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隨著2016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規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收購的通知》《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受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等相關規定,我們行業內明顯感受到監管機構有意鼓勵商業銀行利用市場化、法制化、綜合化的手段處理不良貸款,因此,面對萬億級的不良貸款處置仍有較大空間。

“同時結合今年MPA(宏觀審慎監管)考核實施,金融監管,去槓桿,防風險,信號明顯,不良資產證券化將成為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提高資產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的重要手段。”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需從四方面完善不良資產證券化

“雖然不良資產證券化是大勢所趨,也通過市場化定價機制找到不良資產的合理價格,但要避免試點銀行處置不良資產行政化剝離的方式而導致定價過低的現象。”黃志龍說。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顯示,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僅限於銀行間市場發行流通,合格投資者匱乏且缺少對此類產品的投資經驗,尤其對次級產品。多家機構表示,若存在沒有信用背書或足夠抵押的問題,將限制市場的流動性,制約市場規模的擴大化。當銀行為吸引投資者進行較多讓利時,使得證券化手段較其他處置方式優勢不明顯。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分析稱,以“中譽一期”為例,資產池中次級類貸款佔比高達97%, 逾期90天以內的貸款佔比超過50%,資產包中含抵押的貸款佔比達到90.66%,且封包期間已經回收了1.8億元的本金,佔到優先檔本金的77%。

“可見在產品設計上,銀行採取了眾多優惠手段保證優先檔產品投資者的利益,在此框架下通過證券化手段處置不良資產是否優於直接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AMC)存疑。”中信建投證券研報中分析如是。

在鄭佳看來,不良資產證券化需要完善之處有四個方面:一是數據積累還不足;二是法律、稅收、會計等配套機制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三是證券未來現金流不易預測,估值、定價較為困難;四是投資人群體及市場成熟度有待進一步培養。

“不良資產實際的處置過程中涉及的眾多法律實操問題仍需在項目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中,不良資產證券化風險評估的重中之重是對抵押物回收金額和回收時間進行估計,如抵押物出租情況下,如何行事抵押權?抵押物為債務人唯一住房情況下,如何行使抵押權?”鄭佳說。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資管公司法律部經理向法治週末記者表示,在實踐中,當不良資產證券化涉及信託模式時,不良資產證券化在流轉和運營過程中必然存在討債的行為,但信託法明確規定,不得以討債的方式設立信託,所以存在矛盾之處。所以上述人士認為,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實施以來,在債權催收和管理等方面缺乏相關監管部門的認可和實踐。

一位地方AMC公司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合資公司成立之時,銀行業處置不良的壓力較大。如果轉讓到銀行體系外的AMC,轉讓價和原值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損失,需要用大量撥備沖銷;而轉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當於用“時間換空間”。今年以來,無論是官方發佈的數據,還是上市銀行的年報都顯示,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開始出現企穩跡象。與此同時,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比較有爭議的做法。一家省級AMC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銀行向市場上推出的資產包較少,有很多是定向給四大AMC的,然後再轉給銀行和AMC的合資公司,有些可能是非真實轉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及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發現,工農中建四大行均通過旗下香港子公司下屬的孫公司等多重股權關係,與華融、信達和長城合資設立了合資公司,分別為瑞華國銀(工行49%,華融51%)、信恩潤實(農行49%,信達51%)、中銀信達(中行85%,信達15%)、長融金諾(建行34%,長城66%),並通過合資公司大量持有本行的不良資產。某資產管理公司業內人士透露,一般來說這些合資公司是銀行和AMC“總對總”設立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是,銀行將不良資產“總對總”賣給AMC,四大AMC再按照約定將資產轉讓給合資公司,然後合資公司委託資產來源的銀行進行處置。據上述人士介紹,這些合資公司的經營多數是銀行的資管經營部、資產經營中心、法律保全部等貸後催收和不良處置部門在負責。銀行業稱之為“表外不良資產”,這些資產的清收通過“反委託”的方式大多仍由銀行的各分支機構負責,轉讓的價格也較高有的甚至是原價。合資公司股權剖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和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發現,上述四家合資公司的股東至少需要上溯4-5層才能到銀行。比如,四家中成立最早的是工商銀行旗下的瑞華國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瑞華國銀”)。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18日,註冊資本1億元,經營範圍為“資產的收購、管理和處置,資產重組”。瑞華國銀的註冊地在青島,法定代表人為中國華融資產經營事業部總經理張毅明,但公司的聯繫電話和郵箱是工行總行的。瑞華國銀的股東為華融匯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工銀國際(天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其中華融匯通為中國華融資產的全資子公司,工銀國際(天津)投資公司是工銀國際控股的孫公司,工銀國際控股是工商銀行在香港全資設立的子公司。農行旗下的合資公司信恩潤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信恩潤實”)也註冊在青島,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其股東分別為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農銀前海(深圳)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前者是中國信達資產和信達投資設立的子公司,後者為農銀國際(中國)投資公司的孫公司,而農銀國際(中國)投資公司又是農業銀行的孫公司。青島市一行三局和金融辦主辦的網站“青島金融”,其發佈的官方消息《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也表示:“工商銀行瑞華國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農業銀行信恩潤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落戶我市,青島成為資產管理公司聚集的城市。”並且表示兩家公司“分別開展系統內不良資產處置”。中行旗下的中銀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銀信達”)也和上述兩家公司類似,銀行方面股權較為多層,上溯6層才能到中國銀行。中銀信達註冊地在北京,成立於2016年3月16日,股東分別為中銀投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信達的子公司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85%和15%。而建行和中國長城資產合資設立的子公司,名為長融金諾(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長融金諾”)。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20日,股東分別為長城國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諾德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6%和34%。前者是中國長城資產的全資子公司,後者為建銀國際(中國)公司的孫公司。這些公司的股權結構複雜,而且四家公司中,除了中銀信達,銀行方面的持股比例都低於50%,AMC處於名義控股地位,因此合資公司的資產、利潤不需要納入銀行合併報表的範圍。不良資產處置新玩法一位地方AMC公司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合資公司成立之時,銀行業處置不良的壓力較大。如果轉讓到銀行體系外的AMC,轉讓價和原值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損失,需要用大量撥備沖銷;而轉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當於用“時間換空間”。銀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業不良開始加快暴露,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例,201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餘額為5524億元,不良率為1.38%;至2015年四季度,不良貸款餘額增至7002億元,不良率升至1.66%。與此同時,大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從209.52%下降到171.72%。2016年以後,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繼續增加,但增速開始放緩。截至2016年末,不良餘額為7761億元,不良率1.68%。一家地方AMC人士認為,銀行之所以這麼操作,是因為不良暴露較快,處置壓力較大。如果直接轉讓給AMC,賬面上就會出現較大損失。比如,一個10億的不良資產包,通常轉讓價格為原價的40%,即銀行有60%的損失,需要用撥備來對這部分損失進行沖銷。由於大量的核銷,目前四大行的撥備覆蓋率已經逼近150%的監管紅線。如果用AMC作為通道,轉讓給銀行旗下的合資公司,則價格可以由銀行決定。一般來說資產包可能以90%的價格或者原價轉讓,銀行賬面的損失就會小很多,暫時撥備計提的壓力也小很多。某四大AMC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四大行不良處置運作模式不完全一樣。比如工行和建行,不良通過AMC轉讓給子公司後,大多由上述合資公司和銀行進行處置,AMC的作用是通道。瑞華國銀和長融金諾兩家公司的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兩家公司分別有231起和24起法律訴訟,都是這兩家公司作為債權人向債務人追討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原始債權人分別是工行和建行。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人民法院的一份案號為(2016)浙1004民初6245號的判決書為例,原告是瑞華國銀,被告為博浪柯(浙江)機電製造有限公司以及王曉富等自然人,原告主張被告歸還尚未償還的貸款本金2900萬元及利息239萬元。該筆貸款為工行2014年8月25日至12月26日發放;2015年9月25日,工行浙江省分行將債權轉讓給中國華融資產;2015年11月10日,中國華融資產又將該筆債權轉讓給瑞華國銀。建行旗下的長融金諾運作模式也大抵如此。而且翻閱大多數判決書可以發現,這些訴訟中涉及的不良資產質量比較好,幾乎都有房產或者土地抵押,回收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中銀信達和信恩潤實的工商資料並未顯示有通過訴訟要求債務人償還貸款的記錄。業內人士分析,這兩家主要採取基金的運作模式,主要做法是成立不良資產處置基金,由銀行投資子公司和AMC子公司合資成立GP,不良資產處置基金委託上述合資公司作為顧問進行管理,再由合資公司委託其他資產服務商進行處置。這種委託模式和前一種的區別在於,不良資產所有權是否通過買賣的方式轉移到合資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行的子公司中,中國銀行的子公司中銀集團投資其主營業務之一就是“對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債權、不良股權和不良實物資產進行收購、管理和處置,主要通過打包批發收購後分拆零售處置,賺取批零差價。對其中個別有較大增值潛力的重點項目通過實施追加投資、資產置換、債務重組和債轉股等運作手段,挖掘和提升項目價值後轉讓退出,獲取增值收益。”一家AMC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樣的做法表面上並沒有違反什麼規定,但有點爭議。不良資產的一級市場是特許經營,需要牌照的,只有四大AMC和銀監會批准的地方AMC可以做,而二級市場投資沒有限制。”今年以來,銀監會密集出臺監管政策。其中4月10日發佈的《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重點治理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通過各種手段隱匿或轉移不良貸款的行為。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不良資產快速增加的壓力減少,以及監管措施加強,這類出表業務或由AMC擔任通道的做法,可能有所減少。(編輯:馬春園,郵箱[email protected])相關素材——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圍 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壓力大來源:《法治週末》見習記者 徐依祿相對於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相對高,特別是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更大在試點重啟一年後,不良資產證券化迎來擴圍期。近日,興業銀行方面向法治週末記者透露其已入圍第二批試點名單。此外,國開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以及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杭州銀行共12家銀行新入圍試點。不過在試點機構增加的同時,試點額度仍在500億元之內。“本輪不良資產證券化擴圍是在2016年在大型商業銀行試點的基礎上進行,相對於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相對高,特別是城商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更大。”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對法治週末記者說。2016年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超9000億元公開資料顯示,不良資產證券化就是資產擁有者將一部分流動性較差的資產經過一定的組合,使這組資產具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再經過提高信用,從而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流動的證券的一項技術和過程。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始於2006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建設銀行首先發行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被暫停。2016年,暫停8年之久的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工、農、中、建等6家商業銀行作為首批機構試點,試點規模約為500億元。2016年5月19日,中國銀行宣佈發行“中譽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3.01億元;招商銀行發行了“和萃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2.33億元。中債資信近日發佈的《中國資產證券化白皮書(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餘額為4893.68億元,同比增長18.51%,佔資產證券化市場總量的45.5%,佔銀行間市場債券存量的1.07%。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在《白皮書》序言中稱,2016年,我國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超90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其中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金額總計3908.53億元。“2016年,央行在首批大型商業銀行共試點發行了14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156億元,涉及不良資產本金461億元,基礎資產涵蓋公司類不良資產、個人消費不良、個人經營性不良、個人住房不良等類型。”《白皮書》中提到。“從目前的立項情況看,零售類不良資產,如信用卡、個人住房貸款證券化佔不良資產證券化整體的近80%,可見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零售類不良資產批量處置的主要渠道。”中債資信結構融資一部總經理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大勢所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雙高”使商業銀行持續承壓,銀行對不良資產的處理需求極為迫切。”鄭佳向記者介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方式有限,包括內部催收核銷,資產管理公司及地方AMC的批量準讓、不良資產信貸受益權轉讓、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而不良資產證券化則為銀行拓寬了不良資產的處理渠道。《白皮書》中稱,當前銀行業迫切需要尋求創新性的處置渠道與方式處置不良資產。不良資產證券化與銀行常規的處置手段相比,則擁有更加豐富的處置手段和資源,投資受眾更廣,定價能力更高,能夠顯著優化財務數據,降低經營成本。”在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秘書長潘修平看來,過去銀行的不良資產轉讓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現在通過證券化實現出表,將撬動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其中。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隨著2016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規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收購的通知》《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受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等相關規定,我們行業內明顯感受到監管機構有意鼓勵商業銀行利用市場化、法制化、綜合化的手段處理不良貸款,因此,面對萬億級的不良貸款處置仍有較大空間。“同時結合今年MPA(宏觀審慎監管)考核實施,金融監管,去槓桿,防風險,信號明顯,不良資產證券化將成為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提高資產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的重要手段。”鄭佳對法治週末記者說。需從四方面完善不良資產證券化“雖然不良資產證券化是大勢所趨,也通過市場化定價機制找到不良資產的合理價格,但要避免試點銀行處置不良資產行政化剝離的方式而導致定價過低的現象。”黃志龍說。中信建投證券研報顯示,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僅限於銀行間市場發行流通,合格投資者匱乏且缺少對此類產品的投資經驗,尤其對次級產品。多家機構表示,若存在沒有信用背書或足夠抵押的問題,將限制市場的流動性,制約市場規模的擴大化。當銀行為吸引投資者進行較多讓利時,使得證券化手段較其他處置方式優勢不明顯。中信建投證券研報分析稱,以“中譽一期”為例,資產池中次級類貸款佔比高達97%, 逾期90天以內的貸款佔比超過50%,資產包中含抵押的貸款佔比達到90.66%,且封包期間已經回收了1.8億元的本金,佔到優先檔本金的77%。“可見在產品設計上,銀行採取了眾多優惠手段保證優先檔產品投資者的利益,在此框架下通過證券化手段處置不良資產是否優於直接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AMC)存疑。”中信建投證券研報中分析如是。在鄭佳看來,不良資產證券化需要完善之處有四個方面:一是數據積累還不足;二是法律、稅收、會計等配套機制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三是證券未來現金流不易預測,估值、定價較為困難;四是投資人群體及市場成熟度有待進一步培養。“不良資產實際的處置過程中涉及的眾多法律實操問題仍需在項目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中,不良資產證券化風險評估的重中之重是對抵押物回收金額和回收時間進行估計,如抵押物出租情況下,如何行事抵押權?抵押物為債務人唯一住房情況下,如何行使抵押權?”鄭佳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資管公司法律部經理向法治週末記者表示,在實踐中,當不良資產證券化涉及信託模式時,不良資產證券化在流轉和運營過程中必然存在討債的行為,但信託法明確規定,不得以討債的方式設立信託,所以存在矛盾之處。所以上述人士認為,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實施以來,在債權催收和管理等方面缺乏相關監管部門的認可和實踐。

精選六

不良率集體下降,新增關注類、逾期貸款減少,籠罩在銀行頭頂的不良貸款,似乎即將迎來撥雲見日的時光。

剛剛披露完畢的2017年半年報顯示,A股的上市銀行中,除了個別銀行外,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行、城商行,今年上半年的資產質量均出現向好態勢,不良率出現集體下降,最多的比去年底下降了0.18個百分點。農行、招行還出現了不良貸款“雙降”。

資產質量好轉的同時,不良貸款也出現“西進北上”的遷移格局,東北、西部成為不良率最高,且上升最快的區域。根據部分披露了不良貸款區域分佈的銀行數據,不良率最高的銀行在東北、西部的不良率已達4.23%,最低的也超過2%。

不良資產增加,利潤壓力增大,銀行處置的步伐也在加快。從半年報數據來看,2017年上半年,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處置力度,通過清收、核銷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但受制於資產價格、交易風險等因素,銀行更傾向於自主清收,將不良資產轉化為利潤。

不良率集體下降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64萬億元,較3月底增加56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與上季度末持平,但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分別比3月底下降了0.04、0.01個百分點。

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要比整個銀行業更樂觀一些。雖然不良貸款規模仍在增加,但增速已經有所放緩。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不良率,總體出現下降勢頭,且新增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也在減少甚至下降,只有個別銀行不良雙升。

五大國有銀行的不良率今年上半年集體下降。其中改善最明顯的是農行,出現了雙降。截至6月底,該行不良貸款餘額2284億元,比上年底減少24.03億元;不良率2.19%,比去年底下降0.18個百分點。

中行、工行資產質量也有較為明顯的改善。截至6月底,中行不良貸款總額1470億元,比上年底增加10.22億元,不良貸款率1.38%,比上年末下降0.0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為2170億元,增加52.7億元,同比少增115億元,不良率為1.57%,同比下降0.05個百分點。

此外,建行、交行的不良率也小幅下降。截至今年6月底,建行、交行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1887億元、695.5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了100.62億元、35.53億元;不良率則同為1.51%,均比上年底下降了0.01個百分點。

除了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股份行和大多數城商行的資產質量上半年也出現好轉。其中,招商銀行不良貸款、不良率雙降,不良貸款比上年底減少6.62億元,不良率下降0.16個百分點;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不良率分別下降了0.05、0.0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作為資產質量的先行指標,新增關注類、逾期類貸款也在減少。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工行的關注類、逾期貸款則出現下降,月分別為5411億元、308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428.6、375億元。農行的關注類貸款餘額則比上年末下降4.94億元;佔比下降了0.26個百分點。

相較於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關注類、逾期貸款雖然仍在增長,但新增規模明顯減少。根據招行披露,截至月底,該行逾期貸款715.87億元,比上年底增加17.08億元,逾期貸款佔比2.02%,比上年底下降0.12個百分點。同期,興業銀行逾期貸款為475億元,比年初增加29.01億元。據此計算,上半年該行新增逾期貸款尚未超過7%。

不良“西進北上”

不良貸款生成率放緩、不良率下降的同時,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不良貸款“北移”的跡象也非常明顯。在各個區域中,東北、西部地區不僅不良率名列前茅,還是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地。

根據各省、市銀監局公開數據,目前已公開銀行業上半年運行數據的省、市中,截至2017年6月底,至少有7省、市不良率超過2%。其中最高的是黑龍江,截至6月底,不良率為3.38%,比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

已公佈數據的地區中,不良率超過2%的省、市,主要來自華北、西部地區。其中,山東、河南、青島同期不良率為2.47%、2.54%、2.5%,分別比年初上升0.33個百分點、-0.33、 0.52個百分點。同期,貴州的不良率分別為2.11%,比年初上升0. 26個百分點;甘肅則為2.78%,但未公佈變化情況。

上市銀行半年報的數據,與上述情況基本吻合,在全國各個地區中,東北的不良貸款最為突出。工行半年報顯示,其不良率前三甲分別為東北、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其中,東北為1.98%;其次為珠三角,為1.93%;再次為環渤海地區為1.92%。

建行同樣如此,該行在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高居各區域之首。截至6月底,建行東北地區的不良率為2.7%,其次是西部地區,不良率為1.61%。同期,中信銀行在東北地區的不良率更是高達4.23%,在西部地區的不良率同樣也達到了2.07%。

從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區域分佈來看,西部地區的不良率已經僅次於東北。招行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該行西部地區的不良率達到4.19%,不良率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62個百分點;其次是東北地區,不良率為2.53%。農行半年報也顯示,截至6月底,該行西部地區貸款不良率最高,達到3.25%,東北地區則為2.31%。

值得注意的是,環渤海地區的不良率也不容小覷。今年上半年,農行環渤海貸款不良率,雖比去年底下降了0.02個百分點,但仍高達為3.03%。工行在該地區的不良率也達到1.92%,比去年底上升0.01個百分點。

東北、西北地區不僅不良率居高不下,而且還在持續上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在東北地區的不良率,比上年底大幅上升0.34個百分點;建行、招行則比去年底分別上升了0.4個、0.35個百分點,而中信銀行更是上升了1.48百分點,可見上升幅度之大。

不過,西部地區的情況要好於東北。今年上半年,建行在這一地區的不良率,比去年底上升0.1個百分點,中信銀行則上升了0.19個百分點;農行、招行下降了0.62、0.27個百分點。

但在同期,江浙、珠三角等地的銀行貸款質量,卻出現了好轉跡象。當地銀監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寧波不良貸款均出現雙降,不良貸款餘額比年初減少65億元、25.13元,不良率為1.98%、2.37%,比年初下降0.19、0.25個百分點。廣東、上海的不良率則下降了0.01、 0.09個百分點。

東方資產2017年7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也認為,不良貸款呈現出自東向西路徑爆發,中部地區抗風險能力強於西部地區,不良率從東高西低逐步轉為東西高、中部低的“凹”形結構。

處置步伐加快

東方資產7月18日發佈的《2017: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認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良率有企穩跡象,並穩中趨降,但由於不良貸款增量仍然較大,而且貸款規模增長也是稀釋不良貸款率的重要因素,短期內不良貸款增長局面仍難以扭轉,預計2017年不良貸款餘額、不良率均會上升。

東方資產認為,不良貸款何時出現拐點,取決於宏觀經濟是否企穩、貨幣政策轉向是否確定,以及力度和節奏等諸多因素。在此背景下,儘管不良率下降,商業銀行也在加緊化解風險,不良率下降也與此存在一定關係。

交行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加大風險化解處置力度,累計減退、加固授信敞口人民幣557.6億元,並緊盯重點分行,事實風險資產分級分類管理,通過多種手段壓降不良貸款,累計金額達到213.4億元。

“目前來看,銀行處置不良資產,主要還是核銷、打包轉讓、自主清收、重組等方式,但處理工具比前些年豐富了很多,手段也靈活很多。”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在資產質量仍面臨不小壓力的情況下,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效率也在提升。東方資產數據顯示,僅 2016年,全國商業銀行賣出不良資產包5130億元。

招商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共處置不良177.91億元,其中常規核銷88.48億。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的核銷力度更大,上半年核銷不良貸款188.90億元、同比增長73.18%;重組貸款餘額263.74億元,較上年末增幅13.38%,中信銀行的核銷規模也達到了189.21億元。

除了核銷外,銀行也在加大轉讓、清收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平安銀行收回不良資產44.01億元,同比增長66.52%。中信銀行同期處置不良貸款本金達289.61億元,其中清收103.73億元。招行的清收規模也達到49.1億元。

“無還款意願的客戶,要軟硬兼施,運用合法手段讓對方回到談判桌,同時調動各方力量,尋找更多財產線索,抵押物或財產處置中協調更多資金方,實現價值最大化。”平安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說,對有還款意願但資金困難的客戶,要主動尋找渠道,幫其盤活資產,幫客戶擺脫困境,與客戶實現共贏。

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開啟,也為銀行提供了不良資產處置新途徑。半年報數據顯示,招行上半年就完成不良資產證券化12.36億元。2016年以來,該行已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20.36 億元。今年7月,該行再次發行2.1億元不良資產證券。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中旬,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了19單不良ABS產品,總規模為205.4億元,涉及的不良資產總額則超過600億元。

向不良貸款要利潤

不良資產規模增加、盈利壓力增大,對銀行來說,不良資產處置不僅是化解風險,還是一大利潤來源。在此背景下,銀行對不良貸款回收率預期提高,自主清收的意願更強。

不良資產證券化雖然拓寬了處置途徑,但目前發行規模仍然有限,而且價格也較低。招商銀行今年7月發行的17和萃2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2.1億元,基礎資產涉及259 戶借款人,640 筆資產,全部未償貸款本息5.08億元,但發行金額卻只有2.1億元,僅相當於基礎資產原值的4折。

興業銀行發行的17興瑞1產品,發行金額甚至基礎資產的1折。發行說明書顯示,該產品基礎資產涉及61370 戶借款人,63829 筆資產,全部未償貸款本息費總額為16.19億元,發行金額為1.59億元,不到基礎資產值的10%。

某股份銀行前高層對第一財經稱,將不良資產打包轉讓,往往要在原值的基礎上打折,最高的四、五折,最低的甚至連一折都不到。化解風險的同時也遭受損失,對銀行並不划算。

“不良資產利潤空間很大,但價格下行壓力也很大,交易風險上升,買賣雙方的價格分歧往往也很大。”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不良資產市場看起來火爆,但交易其實並沒有那麼活躍。尤其是打包轉讓、出售,銀行的損失一半較大。

這促使銀行傾向於自主清收,向不良資產要利潤。平安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該行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通過完善考核機制,資產質量問題嚴重的經營單位,全部一體化管理,不考核業務增長,而是考核不良資產消化。並通過產品體系、專家介入,量化審批等方式,提升不良資產處理能力。

“運用‘冰棍’、‘蘋果’、‘小雞’、‘根雕’四大理論,對資產進行分類,綜合考慮時間成本、風險成本等因素,找準時機完成處置回收。”平安銀行人士稱,所謂“冰棍”,意思是惡性不良貸款處理行動要快,否則就像冰棍一樣化掉。“蘋果”則是指將爛資產處置,好資產包裝優化。“小雞”則是對有成長性的資產進行培育,靜待處置時機;“根雕”意指對具有內在價值的資產,精雕細琢,提升資產價值。

平安銀行人士還稱,與傳統的處置手段相比,該行堅持“三多三少”,多方共贏,多撮合、多盤活、多利用平臺;少協議抵債、少協議抵債返租、少好壞搭配出售,力圖實現最好的處置效果。

《銀行真實不良率到底有多高?》 精選七不良資產市場正在進入又一個歷史高峰期,資本和機構參與熱度持續不減。在11月30日舉行的《財經》年會金融專場暨第三屆中國不良資產行業高峰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不過,與會人士表示,市場競爭的加劇助推不良資產包價格居高不下,行業存在泡沫已成業內共識,市場參與者需 警惕其中暗藏的風險。現狀 市場快速擴容我國不良資產市場快速擴容,並正在進入又一個歷史高峰期。業內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不良資產行業發展分為兩個週期。第一週期的主要特徵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正式成立並對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政策性剝離;第二週期始於2014年,這一週期不良資產的產生更多的是跟經濟增速下滑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相關,部分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產生了大量不良資產,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也持續暴露。自2012年三季度起,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進入上升通道。根據銀監會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6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4%。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在論壇上表示,2013年起,商業銀行開始批量出售不良資產包,每年成交規模日益提高,從2013年的700多億元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5000多億元。與會人士也表示,儘管從上市銀行最新披露的數據分析,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資產質量改善明顯,但部分中小銀行風險或將持續。“一些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的風險還未完全暴露出來,尤其是一些農信社,其化解不良的能力也不強,就我瞭解,其不良率甚至能達到30%以上。這些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會在2019年至2022年逐步爆發。”不良資產行業聯盟常務副**、深圳聯合金控風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程飛說。賴小民表示,中短期內,不良資產供給仍將是常態。僅銀行關注類貸款,未來每年就約有7000億元至1萬億元將轉換成不良貸款。按照目前不良貸款的增速,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隨著金融“去槓桿”進程的推進,今後2至3年內,不良資產總量仍會在合理範圍內緩慢上升,其處置出清還有一段持續過程。追捧 多機構競相“圍獵”市場的擴容吸引了大量機構湧入,並從事和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轉讓或投資相關的業務。一級市場不良資產收購的主力軍仍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據賴小民介紹,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參與本輪不良資產市場,累計收購不良債權近1.2萬億元,市場佔比合計達到80%以上。其中,中國華融創新業務模式和處置技術挖掘不良資產業務潛力,取得了顯著成效,累計中標債權6500億元,連續三年市場佔比超過50%。而在監管政策的推動下,各省設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熱情也日趨高漲。尤其是2016年10月,銀監會放寬了“一個省可設立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限制,允許確有意願的省級人民**增設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8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註冊成立,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達到55家。除此之外,近兩年,一些民間的、非持牌的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成立,瞄準不良資產市場,這些**小小公司的數量將近3000家。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更多將不良資產打包賣給外部機構的銀行也開始嘗試在內部成立專門處置不良資產的部門。2016年12月,平安銀行成立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在全國設立四個大區,一共380人,清收及經營資產範圍包括全行對公及小企業特殊資產。平安銀行中報數據顯示,該行成立專門的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後,2017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資產總額44.01億元,同比增長66.52%。另外,在本輪市場化債轉股啟動之後,國有大行的銀行債轉股實施機構日前也紛紛正式落地。“目前,這些機構主要的業務範圍是參與市場化債轉股,但是未來若政策進一步放開,這些銀行旗下的資管公司可做的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些,有更深參與到不良資產市場的可能。”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秘書長、浩天安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秦麗萍表示。境外資本和民營資本都對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外資其實也是上一輪週期中不良資產市場的重要投資人,而在這一輪週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資本、橡樹資本等都不同程度參與不良資產的收購與處置。橡樹資本在2013年與中國信達成立了合資公司,從事不良資產投資業務。橡樹資本目前在大中華區的累計投資已超過60億美元。而民營資本則是這一輪週期中的“新力量”。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湖岸投資首席投資官張曉琳在論壇發言時坦言,從2014年到現在,最多的買家不是外資,而是民營資本,這源於市場上有太多人民幣。前瞻 需 警惕投資風險不良資產市場已成為萬人追捧的投資熱點,在多個因素的助推下,不良資產包的價格也到達階段性新高。不良資產包價格居高不下,存在泡沫已成為業內共識。“不良資產包價格高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一週期下資產包的性質與上一週期不一樣。上一輪的資產包基本上來自於國有企業,不良貸款主要是沒有抵押和擔保的信用貸款,而伴隨著銀行風控水平的提高,這一週期的資產包大部分有抵押和擔保物。不良資產質量的提高必然帶來了資產包價格的提升。二是市場參與主體增多後,競爭的加劇帶來了市場供需的不平衡,由此也進一步推升了市場的價格。”秦麗萍說,尤其是作為不良資產包的供給方,不少銀行自身處置不良的動力和能力在增強,對不良資產包“惜售”,助推了資產價格的上漲。賴小民表示,不良資產包平均本金折扣率由過去的三折左右快速增長到目前的四折以上,個別地區達到六折,甚至出現個別資產包本金不打折的情況。他表示,從一級市場看,目前多數地區競標時,都採取多輪報價的方式,有的甚至達到十幾輪報價,引發資產管理公司的激烈價格戰,推高了資產價格。從二級市場看,越來越多的民營及境外投資者參與進來,爭相角逐不良資產市場,同時新型投資者在估值、市場判斷方面缺乏專業判斷,導致非理性報價,推高了資產價格。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投資者對不良資產包的預期收益率高達15%以上,遠遠超過了歷史處置收益數據,市場呈現非理性繁榮。程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不良資產看似是藍海,但其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對於真正專業的債權投資人而言,債權投資風險比股權投資要低很多。但債權投資收益取決於進場價格,目前進場價格高,投資存在較大風險,所以投資需要謹慎。“在羊群效應下,很多資本不計成本地進場,預計明年到後年階段會有一批在近三年投資進場的資本遭受損失。”他說。“我們行業內戲稱,做不良資產投資的千萬別做著做著把自己也做成了不良。”秦麗萍說。賴小民表示,短期內,不良資產包價格維持現有高位水平可能性較大。長遠看,當前較高收購成本,預計帶來的減利或虧損,勢必降低未來投資者的預期回報,進而促使不良資產包價格逐步迴歸。《銀行真實不良率到底有多高?》 精選八

不良資產,對銀行來說是拖累和包袱,但在那些以買賣銀行不良資產為生意的投資者眼裡,中國這幾年不斷高築的不良資產卻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他們興奮而謹慎地暢遊其中,以期獲得一波不錯的收益。

那麼本文就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銀行不良資產?不良資產是如何處置的?不良資產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個人投資者如何參與分一杯羹呢?

原標題:銀行不良資產包的秘密及不良資產基金全解析!探究私募基金投資不良資產模式

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產業鏈揭秘

由於經濟的週期性波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均不可避免地對銀行信貸資產產生影響,並因此產生銀行不良資產。

銀行在產生不良之後,由於自身無法投入過多精力去處置追償(不良資產處置週期長,處置機會成本高,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多放幾筆貸款),因此選擇將不良資產打包折價轉讓(通常好的壞的摻一起,這樣能把壞的一起處理了)。達到“出表”(即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貸款資產減少,同時貨幣資產增加)的目的,同時減少不良資產率,貸款額度回籠。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銀行不良暴露速度進一步加快,原有不良資產處置機構處置能力有限,供給和需求嚴重不對稱,幾乎無法有效處置規模達數萬億元之巨的不良資產。為了調動社會資源依法參與銀行不良資產投資的積極性,財政部先後下發了系列文件,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監管辦法》、《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財金[2004]41號)、《財政部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債權資產打包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05]12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公告管理辦法》(財金[2005]47號)等,允許、鼓勵社會資本依法參與銀行不良資產包的收購、處置,為穩定金融、發展經濟做貢獻。

目前社會資本參與主要通過與四大或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合作,通過招投標、拍賣等公開方式或法律許可的其他方式從出售方(主要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購入銀行不良資產,再通過債務追償、債權轉讓、以物抵債、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對受讓債權等資產進行清收處置,獲取投資收益。

不良資產買賣雙方之所以能夠成交,一方面是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是雙方可組合利用的資源不同,通常成交價格是一個兩邊都有利可圖的價格。

點石成金,讓不良資產發光發熱

不良資產,銀行的燙手山芋,為什麼仍有那麼多資金湧入?為什麼那麼多機構搶著去拿包?做這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生意,盈利模式是什麼?

折扣收益

在銀行貸過款的就知道,現在銀行貸款的最大特點就是抵押充分,抵押物多為房屋、土地、林權等;抵押率一般在30%-70%之間,50%居多;並且銀行的信用高,不良資產的產生與處置都比較規範,整體質量較好。

對於處置公司來說,收回來的主要是債權或抵押物。對於債權方來說,這筆債權我兩折買回來了,我去跟債務人談判,你全額還不起,那你就還五成吧,還了五成那我就給你解除債務關係。這樣債務人少還了一半的錢,賺了;資產管理公司兩成的成本買回來,收回來五成,賺了三成。

對於抵押物來說,可以採取以上類似的做法,還錢之後解除抵押,又或者申請法院查封了之後公開拍賣,拍賣所得減去收購不良資產的成本就是賺的。

資產增值

有些資產包包含的有價證券、固定資產等都有著較大的價值增值的空間,這部分資產在市場趨勢向上的週期中,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增值收益。

不良資產投資理念其實可以簡單粗暴的概況為:一個通過量變到質變,低買高賣,逆週期的過程。在經濟下行時,大量低價收購,隨著經濟好轉,其中一些好的資產開始增值溢價,轉手賣掉。

整合收益

這個就是綜合運用資產重組、再注資、引入第三方、債務的折扣變現、債務更新、債權置換、債權轉股權、將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的組合構成更為複雜的混合債務重組方式。必要的時候,對資產以及附屬經營團隊進行整合,來提升其持有資產的經營效率和價值。

不良禿鷹風險,不容忽視

不良資產處置雖然有巨大的利潤空間,但是也要充分注意的是,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相關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對處置機構專業能力的考驗更強,對投資者分析和辨別潛在投資機會的要求更高。

在NPL1.0時代,不良資產是政策性剝離,國家財政全額兜底損失,因此在首次剝離時並未進行定價,從而在隨後的處置中也缺乏成本約束,定價彈性較大。NPL2.0時代的不良資產轉讓是銀行自主行為,是用自身利潤來衝抵處置損失。而在今天,不良資產轉讓的過程高度透明化,買家充分競爭,因信息不對稱而獲取暴利的機會越來越少。

有些非專業投資者對不良資產投資的風險特性認識不夠,對其盈利抱有盲目預期,如果沒有進行專業詳盡的盡職調查,很可能高價拿下一個不良資產包。

此外,同樣一個資產包,不同機構可整合的資源是不同的,有的機構通過盡調認為他們可以處置回收,定價就高一點;有的機構盡調認為完全沒有利潤空間,拿下就虧損了。

所以,在與銀行達成購買不良資產包意向後的盡職調查階段,是購買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涉及到日後處理資產包的難度。由於信息不對稱,資產包內資產所有權不明晰等問題,做好前期盡職調查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在進行到競標這一環節,就十分考驗機構和銀行關係的熟絡程度了,如果關係好,可以請求銀行將資產包拆小一點,因為資產包越大,風險也越大。此外,在雙方談判博弈的時候,如果和銀行關係好,以機構想達成的價格成交的概率也越大。

購買完成後就到了處置環節,到了這個環節處置的辦法就相對靈活多樣,處置方式也在不斷創新。處置經驗豐富的團隊,處置回收期短,資金迴流也快,風險也相對更小。

當然了,隨著資金的湧入,不良資產價格被推高,不良資產投資機構的系統化處置管理能力也越來越重要,想要真正盈利,必須發揮專業化的處置管理能力。通過重組、併購等多種方式,實現不良資產的價值修復或增值,令其發揮社會價值,才是未來不良資產處置的正確之道。

不良資產基金全解析

受全球經濟發展趨緩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通過供給側改革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去產能、去槓桿目標;以鋼鐵、煤炭等為代表的產能過剩產業的不良資產將加速暴露。

本輪不良資產處置體現市場化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陸續啟動,不良資產處置邁進全面商業化時期;2014年首批地方性AMC出現。不良資產定價轉為以競標等商業化方式開展業務,不良資產進行自負盈虧的處置,包括債務重組、證券化、債轉股等多種方式。2016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市場化債轉股啟動。中國的不良資產市場正在從過去的政策性主導轉向市場化為主導。

不良資產處置產業鏈

一級市場為不良資產收購市場,四大AMC和地方各省市AMC才可以做一級市場業務,即從各家銀行直接購買不良資產包,然後再轉手賣給進行正常資產管理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二級市場為處置市場,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通過設立資產管理業務部或成立資產管理附屬公司,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

國外不良資產基金髮展情況

美國作為不良資產市場化管理的典範,其發展路徑和特徵具有借鑑價值。主要呈現出三大特徵:

1)高度證券化:不良資產及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每年發行量在700億美元以上,不良資產投資公司大多通過投資證券化產品參與不良資產市場;

2)形成消費金融細分市場:發達的消費金融市場孕育出不少聚焦不良消費貸款的專業機構,如PRA集團和安可資本兩家上市公司;

3)存在大量專業投資機構:美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管理和投資公司。此外,美國還有大量的對沖基金選擇將不良資產市場作為重要的配置品種,湧現出了橡樹資本、艾威資本等優秀投資機構。

國內不良資產基金髮展情況

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債務違約案例井噴以及資本市場併購重組大規模出現,不良資產投資正在成為資產管理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國內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呈現下列趨勢:

1)不良資產加速釋放: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及供給側改革將加速不良資產釋放,銀監會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6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563億元。

2)更多專業投資機構將湧現,二級市場日漸繁榮;

3)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將依賴專業能力獲利,而專業能力來源於研究定價、融資能力與宏觀經濟判斷。

民營機構介入不良資產處置已漸成氣候。例如,一諾銀華成為國內不良資產行業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主營銀行不良資產、信用卡不良資產等業務的湖南永雄資產最快也將於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同樣主營金融不良資產業務的文盛資產也在去年底申請新三板掛牌。7月份,專注不良資產管理的浙江福特資產成為新三板掛牌公司的控股股東。

不良資產基金髮行漸成規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聯合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搭建的不良資產基金化管理與處置平臺——東方前海資產管理公司,擬通過對接銀行、保險、財富管理機構等資金,發行100億規模的不良資產基金,截至目前,已成功發行了7只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近40億元;東融資產與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專注於江浙滬地區房地產類不良資產投資,至2016年3月31止,東融資產管理銀行特殊資產總計管理資產對價約28億元,債權本金約為70億元;具有大型國企背景的上海蒙礦,近日亦聯合杉杉控股、文盛資產擬發行特殊機會投資母基金、子基金。

傳統的不良資產投資主要來自於對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四大AMC和地方AMC為主要參與方。以四大AMC為例,其2015年收購不良資產賬面本金達4000億元,已經完結項目的內部收益率(IRR)維持在16%以上,收益尤為可觀。基於對不良資產投資行業的看好,民營機構也積極參與這輪不良資產處置盛宴。通過發行不良資產基金,對接銀行、信託、資管計劃、財富管理機構等資金,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理論上,民間系AMC獲取不良資產的方式只有兩種,10戶以下的可以直接從銀行購買,而10戶以上只能從四大通過拍賣承接。不過,實際操作中民間資本介入不良資產領域的方式其實非常多樣化,例如可以從四大手中進行買斷債權、和四大合作處置債權、參與地方AMC公司股權等。

私募基金參與不良資產的方式

(一)引入資金,解決資金端,在項目端對接AMC不良資產包。

私募基金與AMC合作,通過通過一級市場直接購買不良資產包或者通過購買fof基金最終在底層資產上購買不良資產包。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面,有以下思路:

1、債務重組。接下來可通過與債權人債務人分別達成協議(與債權企業收購債權同時與債務企業達成重組協議),重組模式主要採用變更債務條款、實施債務合併等方式,重新約定還款金額、方式、時間、抵押物以及還款時間。通過資產整合方式優化企業資產質量,利用風險重定價轉移信用風險,從而盤活不良債權價值並修復企業信用,實現資產價值的提升。

(二)併購轉讓運營模式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反饋,該種類型本質上屬於債權投資,基金類型屬於其他類別,私募基金管理人類型應選擇“其他類”。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目前“其他類”管理人,通過登記的情況較少,且基於其主要進行另類投資,協會目前對其他類管理人的登記申請,態度較為謹慎。

截止2017年5月底不同主要業務類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情況

(三)優質AMC專項投資股權基金業務

“股債結合”的方式參與優質AMC的不良資產投資業務。募集資金直接用於投資地方優質AMC股權,參股資金用於不良資產投資與收購,從不良資產包的最終處置,再通過被投資公司分紅獲利。

該種方式可以覆蓋AMC的資質資源,但在資金退出和投資者資金退出方面,存在較大困難。

(四)以股抵債的方式直接參與債務人企業併購

該種方式通過資本運作使資產價值重估,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行“債務人併購基金”,以股抵債等方式獲得得企業不良資產,對不良債權中有潛力的債務人企業進行併購。隨後通過改善企業經營模式逐步提升企業的資產價值,最終通過資產置換、併購、重組和上市方式等退出,實現債轉股資產增值。

該種基金因為是直接對不良資產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故該基金屬於股權投資基金,在管理人的登記和基金備案方面,比從事債權投資的“其他類”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容易登記,基金也更容易備案成功。

該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風險較大,但在企業實現穩定經營,實現利潤收入後,可通過資產證券化提高流動性,提高未來基金退出的收益。

雖然收益巨大,但不良資產處置產業鏈較長,私募基金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需要私募基金管理人團隊要具備優質的行業資源以及專業的盡職調查能力、精準的估價、定價能力,以及實現資產變現的跨行業整合能力。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投資人在涉足該領域時,一定要理性評估風險。

不良資產基金典型模式

信託+有限合夥

2016年7月,國民信託發行了國內首款民營資本介入不良資產處置的集合信託計劃,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江蘇成安基金作為最終的處置角色,通過設立合夥企業用以受讓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包。

東方AMC模式

東方資產設立有限合夥,與處置方文盛資產共同合作發起設立一系列不良資產基金,投資銀行的不良資產。

探究私募基金投資不良資產模式

在經濟新常態及供給側改革、各行業以去產能去槓桿為目標的背景下,傳統行業的不良資產加速暴露。不良資產經營具有逆週期性,所謂“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在經濟增速總體放緩、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率長期呈現上升的趨勢之下,面對可能持續的經濟下行壓力,不良資產經營行業愈演愈熱。

資本市場上很多機構都已經參與到不良資產處置經營的行列中,其中對市場信息最敏感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自然也參與其中,分享行業的大蛋糕,私募基金無論在收入和效率上都是高要求,那麼如何實現高效的經營模式呢?


卓聚樂學


寧夏中衛農商行不良貸款二十多億,不良率百分之二十,大額貸款不是放給高利貸就是黑社會,離倒閉不遠了


世龍721


只要老百姓找不出能比銀行銀行存款還安全的路子,銀行就沒事,因為有現金流資金鍊就斷不了,老百姓不可能都把現金放在家裡,所以說銀行是不會倒閉的。


誠FZW信


不良率,就是不良貸款的比率。10%貸款是不良,但不良並不是損失了,大多數能收回來,如拍賣抵押物等。其次,即使這些不良損失很多,只要沒發生不多就沒問題,因為不良是多年形成的,銀行以前已賺了錢以後還會賺錢,能消化掉


無田老農


有大額超比例的減值準備,好的時候計提出來,就是為防止不良突然暴露太多,影響銀華的正常經營,保障客戶在銀華存款的安全。


蓬萊大山


拆東牆補西牆 實在不行加息 想法補 補好了完事大吉 補補好p2p就是一個簡化版的銀行


攻略趙一


每家銀行都有不良貸款。其中,銀行每年都會拿出相當一部分營收來和不良貸款相對沖。所以,可以從側面來看,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率越高,那麼這家銀行的營收也就越高。這也是前段時間股票市場裡銀行股拉昇的一個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