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很多朋友平常翻書冊,逛畫廊,看展覽,總會覺得自家傳統的人物畫不行。主要不滿,當是因為它們“不逼真”,“畫的不像”吧。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油畫家冷軍的“超寫實”自畫像——最大特徵是“像”,受到的詬病也在只“像”無“神

很多人認為,中國傳統人物畫,遠不如西方人的肖像畫作,非常寫實,惟妙惟肖,很立體,如在眼前,栩栩如生。我們認真一想,似乎也確實從未看見一副中國畫,人物畫的“像”的。什麼孔子、觀音、康熙、清明上河圖、紅樓夢人物,那裡面的人物畫,論像和西人比起來,簡直慘不忍睹。不少人進而困惑:這到底是為什麼,中國畫裡為啥沒有素描之類,用毛筆畫人像就那麼難嗎?

我自己以為,有這種厚此薄彼的感覺,當然主要還是觀念上隔膜的問題。這裡面所反應出來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是中西繪畫及人物畫表現重心之別。雖然說所有繪畫都是視覺藝術,都是用眼睛作為媒介去觀看的,國畫也好,西畫也好,都不能脫離“色彩”與“形狀”這兩個媒介。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北宋《清明上河圖》裡的人物像,按現在觀點,與其說“像”,不如說“萌萌噠”

但是籠統而言,西畫確實更重視“形似”,而中國話尤其是人物畫,宗旨在於“傳神”。也因此,一般人會喜歡冷軍那樣的照樣機式的超寫實油畫,而看何家英這類國畫家的人物畫,會感覺不知所謂。


一般而言,中國畫非常注重主觀情緒和意識的抒發,不是很注重“真實感”。以前中國畫家,畫前,早已“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根本沒有背個書包去黃山寫生什麼的,也不會花錢去僱個模特啥的,對著描摹。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藝壇宗師沈周、陳洪綬、任熊的自畫像,筆法和描法都非常單純.圖片來自“X博士”

自古以來,中國畫家在學習時,在創作時,最喜歡說的話,聽得最多的話,也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了。這是中國畫家的“武林秘籍”口訣大法。用現在的話來講,中國畫需要的,不是去復刻風景或人物,讓現實中的狀態原原本本的移到紙面上來這麼簡單,而是更加看中所見所聞的感受,與豐富的想象能力,讓所畫的人與景都有生命力,能傳達所畫者的思想、情感、進而也讓欣賞的人也同樣能感受到這種情緒,引起共鳴。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畫家而言,極端寫實往往並非難事,但是在他們看來,繪畫是創造性的藝術,不是為了復原,更不是為了謀生。西方式的職業畫家,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是沒有的,連“揚州八怪”這樣“市場經濟”意識最強的帝國晚期畫家,主業也是官員,只是偶爾賣畫給達官貴人而已,像唐伯虎失掉進入體制的資格不得已賣畫,整天哭哭啼啼的,也不是因為窮,而是覺得賣畫是“賤業”,很丟人可恥。因此,無論是地位、意識、宗旨還是技法,中國畫家都和西洋畫家不大相同。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畫於1508年

情緒、精神之類不是可以實指的,也是無法通過形似來傳達的。過去的歷史上,像“畫聖”吳道子,是有名的人物畫大師。他年輕那會,藝術家性情,不願受束縛,辭去體制內小公務員差使,作“京漂”混跡長安時,開始也窮困潦倒,為了賺點外快,經常給一些像龍泉寺一樣的大寺廟畫壁畫。據說,他畫過一副《地獄變》,是佛教人物故事畫題材,把地獄畫的陰風慘慘,鬼神猙獰威猛,受難者苦痛哀嚎,有殺生為業的屠夫,見到了跪拜改變職業。像這種人物畫,它所塑造的“真實感”,也不是形態上的“真實感”——地獄的慘狀也根本無法通過形似的真實傳達出來,而是情緒和氛圍上的“真實感”。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宋梁楷《太白行吟圖》,我意最能展現中國人物畫的特徵:捨棄形似追求,寥寥數筆,純線描,傳神寫照

總之,中國傳統畫家,凡是留名的人物,都是文人士大夫。他們之所以“遊於藝”,最終的宗旨是可以像莊子說的“技進乎藝,藝進乎道”。在他們看來,無論畫什麼,一心追求形似,就還是“匠”的層面,是非常“下流”的操作吧。他們很傲嬌,也不屑“形似”。


具體而言, 傳統的中國人物畫,更注重的是“傳神”。人物畫,需要的是與欣賞者“感應”。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的奇異畫風——謎一樣的鬍子

所謂“傳神”,顧名思義,就是要傳達出描繪對象的精神。這種“神”,是每一個人都獨有的精神氣質與神情狀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相貌是完全一樣的,更沒有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是雷同化的。國畫的人物畫,基本上不重視惟妙惟肖地完全刻摩出一個人的“形”體,雖然工筆畫也多有,但並非主流。在”形”之外,傳達出“神”,才是傳統中國繪畫及人物畫的精華。

如上所述,中國人物畫的主流是文人畫。而中國文人是禪宗、道家等思想薰陶的群體,“遺形取神”是他們的中心意識。因此,他們始終認為,繪畫的核心不是“形”,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呈現出為人物所賦予的生命,才能算得上“上乘”之作。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元人《倪瓚畫像》——線條疏放粗獷,乏寫實化操作,但是衣服質感、身體肌理乾淨利落,恰刻畫出倪瓚高節品性

比如,歷史上的一則故事所說明的:唐代名將郭子儀,曾請當朝兩大名畫家韓幹與周昉為他的女婿趙縱畫像。畫成,大家都覺得不錯,郭子儀也覺得都是名家手筆,便張掛在家中,想比較哪一副更好。有一天,他的女兒回家,郭子儀就問她二畫優劣。他女兒端詳一番,即說後畫最好。理由是,前畫只是“像”,“空得趙郎狀貌”,而後畫卻能兼得趙郎的“性情言笑之姿”。

後世論中國人物畫的,常拿這個故事作例,認為郭女是真懂畫者。而它也確實說明,傳統人物畫並不太重視“形似”,而更看中人物的精神特徵。所以,歷代人物畫家,畫人,多在形上籠統,一心想著的,是畫出人物的性格、心情與氣質。也所以,為什麼對於中國畫家而言,人的臉部處理,是最麻煩的,而臉上的眼睛如何畫,又是尤其高難度的工作。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自戀狂人梵高的”自拍照”。圖片來自“X博士”

說到這,大概也能說明為什麼傳統中國對於畫家的人品德行、人格操守要求會那麼高——西方畫家比如畢加索、達利這些大師基本就是個“人渣”,但西方人從來不以為意。 這不單單只是繪畫工具差異導致的原因,而是趣味和情志要求上,就有不同。

也因此,就我本人觀感而言,當下範曾號稱“國畫人物畫大師”,可我很難被get到——畫者自己都沒啥正氣,如何可以讓筆下的人物元氣滿滿?


不過,平心而言,和西方盛行人物畫的風潮比起來,傳統中國的人物畫,應該說確實沒那麼發達。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蒲松齡畫像。照相機普及之前的中國民間,會請畫師給老人畫像留以紀念。這類許是國畫中最追求形似

傳統中國畫,論題材,大宗的始終是山水風景、翎毛走獸、宮殿樓宇、天地花木,而人物畫從來都比較不受重視。比如,我們今天看宋時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可發現,裡面的日常生活場景栩栩如生,而凡是涉及到人物時,面目往往模糊。對於寫實的人物,他們好像都有意避開。這一點緣由,我們似乎也不難推測:物體的“形似”是不難描摹的,但是人物的“神情”卻是高難度,只可意會難以筆傳。也因此,古往今來國畫家對難易的認知,多數都會認為人物畫其實是最難的。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照相機出現以後。葉景呂,歷史首席自拍達人,堅持自拍60多年,與當今網紅們PK絕不會輸

我們看歷代以來,我們的國畫,專門的肖像畫,論數量,雖然也不少,但是比之山水之類,就已經很不如了。人物畫,無論比之自己山水畫,還是衡量以西方的肖像畫,不能不說,確實沒有那麼發達。即便是到今天的中國畫壇,畫家們也多是長於山水、花卉、翎毛一類,人物畫一道還是相當式微的種類。至於還用傳統的國畫技法來畫人的,就更是難以見到了。這不是有意示弱,滅自己威風,有閒逛逛畫展,看看瞧瞧,就一目瞭然了。

進入現代以前,在還沒有的照相機的時代,那些大半無名的中國民間畫家,賴以為生的謀生途徑就是給人畫像“寫照”。我們今天逛各地古董市場、舊貨攤點,看到最多的畫作差不多也是這類前人的畫像吧。他們大都穿戴華美,正襟危坐,雷同感很強。何以故?因為此類大部分人物畫,都是畫師預先早已先把軀體、服裝之類畫好了,一旦有生意上門,他們只替主人畫個頭像,剪下來安裝上即可,真如零件組合一般——範曾大師的“流水線”操作實古已有之呢!

有人說,國畫中人物畫像出名的少,功力也比西方差很多,真的麼?

而知道了這些個事,我想,大概也就多少能明瞭一點,中西人物畫的某些區別所在了吧。

上午,匆匆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