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洛阳如何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创新源泉滋润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的统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该行动纲领“五大工程”之首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最近,我市出台的《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对促进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都有哪些要求?这一方案如何落地生根?请看本报今日聚焦。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洛阳如何干?

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拖有亮点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强国之路“十年之约”。其基本方针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其“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为: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培育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我市制造业攻克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标准、积累储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造就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洛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明确的“九大工程”之一。自我省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目前我市已拥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此外,洛阳轴承研究所牵头组建的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中钢洛耐院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先进耐火材料创新中心,中信重工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矿山装备与工艺创新中心,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自筹建以来,围绕农机装备核心基础共性技术开展研发,在农机装备核心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装备、农机大数据平台等方面砥砺奋进,现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新能源动力无人驾驶拖拉机——“超级拖拉机I号”,并亮相2018年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被评为“2018国际农机展十大拖拉机之最高科技”代表;开发出集控制、计算、通信为一体的国内首款智能农机控制芯片“神农I号”;试制了满足特定农作物植保需求的“龙耕系列”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未来,该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农机创新平台。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股份制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它承载着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首次商业化和产业孵化等战略任务,是通过多方合作创新、攻克各领域难题并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完善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新的制造业创新平台,推动我市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最近我市依据《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洛阳如何干?

“超级拖拉机I号”

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分“三步走”

“《方案》明确指出,将围绕制造业10大类31个重点领域,加速我市制造业创新提升和转型升级。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分‘三步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有明确的“时间表”:今年年底前,力争确定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对象,认定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到明年年底前,相关数字进一步增加,并初步形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和供给机制;至2025年年底,我市力争认定2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比较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显著支撑效应。

《方案》显示,我市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类31个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由于发起单位不同,我市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分3种:由行业领域内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起的企业型制造业创新中心;由高等院校校办企业、各类技术研究院(所)、产业研究院等牵头组建的院所型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园区开发主体(园区管理机构)、第三方专业化检测机构等打造的平台型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发起单位在本领域应具有显著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较雄厚的科研资产和经济实力,申报年份的上一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发起单位为非企业或科研院所转型企业的除外),并且建有省级以上创新载体。

据悉,为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我市在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层面将对制造业创新中心主体加大支持力度——

对列入培育名单的,自成立独立法人机构起,市财政每年将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被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经评价合格后,按照上一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额度,市财政给予不超过20%、最高500万元的补助,连续支持3年。

对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且属于企业法人的,或被省认定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我市将按照省补助资金给予1∶1配套,配套资金与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补助资金不重复享受。

对成功创建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我市将分别给予1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引进的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被省推荐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将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我市还将加大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并通过加强用地、人才保障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洛阳如何干?

智慧农业装备

《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如何落地生根

“《方案》由市工信局牵头起草。初稿形成后,我局书面征求了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人才办、市税务局等单位意见,并就《方案》的内容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充分沟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方案》出台的“台前幕后”情况时说。

“如何理解和把握《方案》的实质性内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方案》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方案》提出,积极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股份制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加快形成制造业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方案》提出,培育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和强化机制,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产业链推进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实现我市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推动我市制造业产、学、研、用、融协同发展。

“保证《方案》实施,需弄清楚其总体要求。”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方案》主要从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建设目标三个方面,分析了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等31个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提出了我市通过5~10年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

“在建设形式上,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先培育,后认定’方式开展建设,原则上,采取一个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可以是企业性质或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独立法人,也可以是产业联合体(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形式为企业型、院所型和平台型。”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推进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需要落实八个方面要求:一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二是牵头单位在本领域优势明显;三是组建成员包括产业链重要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重点学科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稳定,不少于25人;四是有持续的投入保障和明确的商业运行模式,注册资本不少于600万元;五是有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六是有完备的章程和科学的运营机制;七是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队伍;八是有开放与合作交流机制。

“开展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程序方面,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按照申报推荐、评审培育、考核认定分步骤进行。一是由符合创建条件的单位申报,主管部门择优推荐;二是专家或第三方机构评审考察、网上公示,合格后进入不超过2年的培育期;三是培育期建设完成后,经考核确认,正式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列入培育和通过认定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先向省和国家推荐。培育期内未能达到验收标准的,取消培育资格。”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说,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须对上一年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经专家或第三方机构评价不合格者,给予半年时间整改,整改后评价结果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称号。

(本文作者:《洛阳商报》记者 罗晓 通讯员 黄豫 窦海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