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刘备死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继承他的遗志,拉开北伐曹魏之战的帷幕。蜀汉第一次进攻曹魏之前,诸葛亮召集众将举行军事会议。蜀国老将魏延想了个点子,他认为,蜀汉国小力弱,正面强攻难以奏效,不如来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兵取胜。他提出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蜀汉兵分两路,诸葛亮带领一路为疑兵,大张旗鼓从祁山堡一路进发,正面佯攻,迷惑魏国,干扰其注意力。魏延率领一路人马为奇兵,奇袭魏国。

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魏延建议,为了保证奇袭成功,他带兵秘密穿越秦岭中子午谷,直扑魏国关中地区,由于魏国主力此时都在西路祁山前线,关中布防空虚,魏延带兵穿越子午谷后,可以兵不血刃毫无阻碍地到达魏国西北重镇长安城下。只要蜀汉奇兵进展迅速,长安城守军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蜀汉有极大把握把长安一举拿下。如果蜀军攻占长安城,则关中大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逆转,甚至有望把整个关中都纳入蜀汉囊中。如此一来,天下大势将会发生非常有利于蜀汉的变化,刘备进取中原复兴汉室的梦想,也有了很大把握实现。谁知诸葛亮另有一番心思。诸葛亮认为,子午谷看似崇山峻岭,山路坎坷崎岖,大军很难穿越,曹魏也很容易忽视这条线路的防守。但话说回来,万一曹魏事先有所准备,利用子午谷地形设下伏兵,来个关门打狗,蜀军将全军覆没片甲不还。诸葛亮认为当时蜀汉国力薄弱,不宜冒此大险,否决了魏延的奇谋妙计。他坚持走大路正面强攻,才是“十全必克”之道。这就是引发后世极大争议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和魏延二人谁对谁错的争议,始终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由于蜀汉直到灭亡也没有出兵子午谷,成败是非成了悬案,难以做出结论。时光荏苒,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末,子午谷奇谋终于被人试验了一次。一个农民违背诸葛亮的预言,采用了魏延的计策,才使得这桩千年公案终于有了个结论。

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敢于违背诸葛亮的话之人,是明朝末年农民军首领高迎祥。高迎祥是名副其实的明朝末年起义军中的老大。论起义时间他位居前列,论规模他首屈一指,论谋略和战斗力,他多次大败明朝官军,李自成、张献忠等日后名扬天下的起义军“大腕”都曾是他的部下。高迎祥一度让崇祯伤透脑筋,必欲除之而后快,是明朝的头号打击对象。崇祯九年初,崇祯调集洪承畴、孙传庭等一批精兵强将,集中兵力围追堵截,高迎祥在中原、湖广四处受挫,走投无路,带兵重返西北,进入汉中,来到了一千多年前诸葛亮的出发地。

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高迎祥在明军的围攻下陷入苦斗,他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决定冒一次险,穿越六百里子午谷直取关中,一举拿下明朝重镇西安。只要攻克西安,西北战局顷刻就会逆转,明朝在西北将进退失据,全面陷入被动。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带领数万大军孤注一掷,一头扎进子午谷。高迎祥克复山路崎岖、后勤补给困难的不利因素,走了半个多月后终于走出山谷,来到了关中腹地边缘的陕西周至黑水峪。结果诸葛亮当年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明朝方面一见高迎祥部忽然消失在群山中,预料到走投无路的高迎祥极有可能冒险穿越子午谷,提前在子午谷出口附近的黑水山峪布防重兵守株待兔。高迎祥的部队翻山越岭疲惫不堪,刚刚在周至县露头,明军大将孙传庭等候多时,立即发起猛攻。高迎祥的义军还没反应过来,就陷入重围全军覆没。高迎祥也被俘后,被押送京师,崇祯把他处死。

诸葛亮死后一千四百年,一农民违背诸葛亮的话,差点改写明朝历史

高迎祥此举纯属冒险,当年魏延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佯攻,一路奇袭,诸葛亮尚且觉得太冒险,高迎祥却连佯攻的疑兵都没有,就全军钻进子午谷,兵败身死,用性命验证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幸亏李自成和张献忠不久前已和高迎祥分兵,不在军中,否则明末义军三大首领很可能被一网打尽,明朝命运将由此发生难以预料的巨大变数,明朝历史差点被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