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三國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劉備死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繼承他的遺志,拉開北伐曹魏之戰的帷幕。蜀漢第一次進攻曹魏之前,諸葛亮召集眾將舉行軍事會議。蜀國老將魏延想了個點子,他認為,蜀漢國小力弱,正面強攻難以奏效,不如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兵取勝。他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設想,蜀漢兵分兩路,諸葛亮帶領一路為疑兵,大張旗鼓從祁山堡一路進發,正面佯攻,迷惑魏國,干擾其注意力。魏延率領一路人馬為奇兵,奇襲魏國。

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魏延建議,為了保證奇襲成功,他帶兵秘密穿越秦嶺中子午谷,直撲魏國關中地區,由於魏國主力此時都在西路祁山前線,關中佈防空虛,魏延帶兵穿越子午谷後,可以兵不血刃毫無阻礙地到達魏國西北重鎮長安城下。只要蜀漢奇兵進展迅速,長安城守軍甚至來不及做出反應,蜀漢有極大把握把長安一舉拿下。如果蜀軍攻佔長安城,則關中大局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逆轉,甚至有望把整個關中都納入蜀漢囊中。如此一來,天下大勢將會發生非常有利於蜀漢的變化,劉備進取中原復興漢室的夢想,也有了很大把握實現。誰知諸葛亮另有一番心思。諸葛亮認為,子午谷看似崇山峻嶺,山路坎坷崎嶇,大軍很難穿越,曹魏也很容易忽視這條線路的防守。但話說回來,萬一曹魏事先有所準備,利用子午谷地形設下伏兵,來個關門打狗,蜀軍將全軍覆沒片甲不還。諸葛亮認為當時蜀漢國力薄弱,不宜冒此大險,否決了魏延的奇謀妙計。他堅持走大路正面強攻,才是“十全必克”之道。這就是引發後世極大爭議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一千多年來,諸葛亮和魏延二人誰對誰錯的爭議,始終眾說紛紜,難有定論。由於蜀漢直到滅亡也沒有出兵子午谷,成敗是非成了懸案,難以做出結論。時光荏苒,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後的明末,子午谷奇謀終於被人試驗了一次。一個農民違背諸葛亮的預言,採用了魏延的計策,才使得這樁千年公案終於有了個結論。

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敢於違背諸葛亮的話之人,是明朝末年農民軍首領高迎祥。高迎祥是名副其實的明朝末年起義軍中的老大。論起義時間他位居前列,論規模他首屈一指,論謀略和戰鬥力,他多次大敗明朝官軍,李自成、張獻忠等日後名揚天下的起義軍“大腕”都曾是他的部下。高迎祥一度讓崇禎傷透腦筋,必欲除之而後快,是明朝的頭號打擊對象。崇禎九年初,崇禎調集洪承疇、孫傳庭等一批精兵強將,集中兵力圍追堵截,高迎祥在中原、湖廣四處受挫,走投無路,帶兵重返西北,進入漢中,來到了一千多年前諸葛亮的出發地。

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高迎祥在明軍的圍攻下陷入苦鬥,他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決定冒一次險,穿越六百里子午谷直取關中,一舉拿下明朝重鎮西安。只要攻克西安,西北戰局頃刻就會逆轉,明朝在西北將進退失據,全面陷入被動。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帶領數萬大軍孤注一擲,一頭扎進子午谷。高迎祥克復山路崎嶇、後勤補給困難的不利因素,走了半個多月後終於走出山谷,來到了關中腹地邊緣的陝西周至黑水峪。結果諸葛亮當年的預言變成了現實。明朝方面一見高迎祥部忽然消失在群山中,預料到走投無路的高迎祥極有可能冒險穿越子午谷,提前在子午谷出口附近的黑水山峪佈防重兵守株待兔。高迎祥的部隊翻山越嶺疲憊不堪,剛剛在周至縣露頭,明軍大將孫傳庭等候多時,立即發起猛攻。高迎祥的義軍還沒反應過來,就陷入重圍全軍覆沒。高迎祥也被俘後,被押送京師,崇禎把他處死。

諸葛亮死後一千四百年,一農民違背諸葛亮的話,差點改寫明朝歷史

高迎祥此舉純屬冒險,當年魏延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佯攻,一路奇襲,諸葛亮尚且覺得太冒險,高迎祥卻連佯攻的疑兵都沒有,就全軍鑽進子午谷,兵敗身死,用性命驗證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幸虧李自成和張獻忠不久前已和高迎祥分兵,不在軍中,否則明末義軍三大首領很可能被一網打盡,明朝命運將由此發生難以預料的巨大變數,明朝歷史差點被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