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頭條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乾貨,成為更好的爸媽!


01

最近我們全家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因為有兩年之久沒有見面了,大家都挺激動的。

聚會上,大人們都在互相“吹捧”(安慰)彼此沒有變老,同時也都一致感慨孩子們長大得太快。

朋友自己開一家工廠,生意一直都做得順風順水,這源於他既肯吃苦又很會把握時機。

當然,他太太在人事協調、渠道維護以及財務管理方面得也是功不可沒。

兩夫妻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生了一雙兒女,更是羨煞旁人啊。

我們都由衷地為他們這個幸福的家庭而開心。

老友相聚互訴衷腸,實乃人生之幸事。我們互相傾吐這兩年來工作、生活上的苦辣酸甜。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可是,酣暢淋漓的傾訴總會時不時被朋友“教訓”小孩的話打斷。

“哎呦,你都這麼大了,怎麼見到叔叔阿姨都不打招呼呢?”

“你怎麼只給自己拿巧克力?也要學會分享啊,給弟弟拿一塊。”

“妹妹,我跟你講多少次了,吃東西別亂跑!”

“天呢,妹妹怎麼又把新衣服搞這麼髒?”

朋友一邊熱情地跟我們聊天,一邊又突然兇巴巴地訓小孩,我看著他臉上表情來回切換,真是忍俊不禁。

我勸解道:“我們大人自己聊天,讓孩子們自己去玩嘛。”

朋友說:“你不知道,這兩年來,我感覺教育這兩個小孩比我做生意還費心,還更辛苦呢。”

”我家兒子呢,就是這個特別內向讓我著急。我總是教他要學會跟別人交往,學會說話,怎麼教也教不會。這麼內向在社會上吃不開的。所以,我就經常帶他去人多的場合,讓他跟大家交往,希望他能跟所有人打成一片。可是他要麼一個人躲起來,要麼就是跟在我身後默不吭聲。在學校也是這樣,上課明明他什麼都懂就是不主動回答問題,在班裡都沒有存在感的。他是我家長子長孫,這麼內向將來怎麼承擔事情?“

”我女兒呢,倒不像她哥那麼內向,但是太能折騰。雖然是個女孩,可是非常淘氣,玩起來一點都不像人家別的女孩子斯文。成天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臉上就沒幹淨的時候,衣服更是要麼泥一塊,要麼破個洞。吃東西、說話都那麼大聲,簡直就是個“女漢子”,把我愁死了。我給她買很多芭比娃娃,公主鞋子,公主裙,漂亮的髮卡和頭花,就是想讓她有個女孩子樣子。可是她總說穿裙子不方便玩,嫌髮卡太緊,頭花一跑就掉,真是花錢不討好。“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聽了朋友的話,我知道他的問題在於忽視孩子本性,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改造”兩個小孩。

兒子越是不願意社交,他就越逼著他去社交,創造越多的機會和場合,把這個所謂“內向”的小孩拋進去。

女兒活潑好動,他卻給她買那麼多繁複的服裝和髮飾,為得就是“捆綁”住她,讓她受束縛從而變安靜斯文。

朋友想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兩個不如他意的小孩,而事實當然會令他挫敗。

02

“改造”孩子的錯誤想法,源於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

生活中類似我朋友這樣竭盡全力去“改造”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

他們這種“改造”孩子的心態,一部分源於自己對孩子過於理想化的期待;

一部分源於被社會現實或風潮的影響,即,社會上標榜什麼樣的人,他們就不自覺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表面上他們是在“改造”孩子,深入分析其內心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其實是想“改造”自己。

而這種 “改造”實則是一種對自己深刻的不接納。

朋友之所以想改造內向的兒子,是因為身處商海的他,做不到自己想要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而周遭沉沉浮浮的現實讓他焦慮不安。

這種不安讓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青出於藍,子勝於父,於是才有他不斷給孩子壓力,不斷打壓孩子身上“內向”的標籤。

同理,女兒外向活潑應該令他滿意了吧,可是他恰恰是矛盾的,相反的,他要求女兒做一個安靜的美少女。

這個要求源於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他總說是因為自己的工廠才不得不讓太太拋頭露面,而女人就應該在家裡安穩、閒適地相夫教子。

他內心充滿對太太愧疚和無奈,而愧疚的深處也是不接納。

03

“改造”孩子的結果必然是一敗塗地。

我發現許多想要“改造”孩子的父母都是保持深深的執念,認為只要孩子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就會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幸福。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這類父母一般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和社會認可。

因此,他們急切地希望自己孩子的未來能夠更上一層樓。

於是,父母們信心堅定,熱情高漲,不遺餘力地投入到“改造”孩子的工程上來。

“改造”變成了一場父母與孩子的較量,父母們當然期待“雙贏”的局面,可現實的結局卻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想象一下父母們通過自己執著的努力,把孩子“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完美”的人。

孩子真的被父母“改造”成功了會怎樣呢?

這些被“改造”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精心選擇的學校上學,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

吃著父母認為有營養的食品,穿著父母認為合適的衣服,參加父母認可的社會活動,結交父母喜歡的朋友。

最終不負眾望,變成父母眼裡的好孩子。

然後呢,他們長大了,成人了,從事著父母希望他做的工作,和令父母滿意的人結婚。

而當生活中有難題、有困難,他們就乖乖地等著父母解決。

這樣的人,大家送給他們的名字叫做“媽寶廢物”。

這樣的孩子一輩子被裝在父母編織的網裡生活,他們被父母“改造”成了的“應聲蟲”。

因為他們沒有了自我,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有獨立的主見。

他們的主見在父母多年的努力下,終於被“改造”沒了。

長期以來,父母的意志凌駕於孩子自己的意志之上,為他做主,替他思考,孩子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他是父母意願的衍生物。

其實,父母的“改造”的心態是個無底洞。就像我的朋友希望改掉孩子“內向”的問題。

即使孩子如他所願變成善於交際的人,他又會找到其他不滿意的問題。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04

“改造”孩子與其說是為了孩子,不如說是為了安放父母的焦慮和不接納。

只要不接納存在,父母就會有沒完沒了的“改造”想法。

最終很可能會把孩子“改造”成一個社會上的“空心人”、“四不像”,既沒有自我也不懂他人。

那麼,假如孩子沒有被成功 “改造”,那麼孩子就能逃過這一劫嗎?

想象一下,父母多年如一日,經過萬千努力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象中完美的模樣。

可是孩子天性使然,巋然不動,難見成效。

最終父母不得不敗下陣來,不得不承認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不得不接受孩子就是“頑石”一塊。

這些“不得不”後面是父母被動接受了現實,而強化了內心對孩子深刻的不接納。

孩子在這麼多年父母的“改造”中,得到了那麼多“你不好,你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會隨著父母的放棄而消失嗎?

不,這些聲音不會消失。

相反,這些聲音成了伴隨孩子一生的“噪音”,最終也讓孩子深刻地不接納自己。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說我的鼻子大。

還時不時捏捏我的鼻子開玩笑地說:“給這個鼻子換個小的就好了。”

從小到大我裝作不以為然,可是我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不喜歡照片裡的自己。

因為我也不喜歡自己那個被大家嫌棄的大鼻子。

我曾經為此想去整容,可是我最終沒有足夠的勇氣去。

直至今日,我不太喜歡化妝,美其名曰是素顏,其實是不想面對自己的臉。

這一生都恐怕難以真正放下對大鼻子的介意。

就像我朋友的孩子,反覆被他爸爸說:“你就是太內向了,內向不好。”

小孩無力改變這性格,也無法適應父親的要求,他怎麼辦?他要如何長大呢?

他多年來浸泡在“我不好,我不對”的自我否定中。

他浸泡在“我真的想改變自己讓爸爸媽媽多愛我一些,可是我努力了就是做不到”的深刻自責中。

他浸泡在“爸媽覺得我冥頑不靈,他們對我非常失望”的自我放棄中。

我們都曾經是那個渴望被父母多愛一點點,多關注一點點,多喜歡一點點的弱小無助的小孩子。

我們都曾經是努力消除自己,努力迎合家長的要求,可是最終真的做不到的那個無能為力的小孩子。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因此,“改造”孩子註定沒有“雙贏”,其結果甚至是南轅北轍的“雙輸”局面。

父母愛孩子,可是他們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在“改造”孩子中,父母一廂情願的人為意志與孩子內在天然的秉性互相抗爭,互相角力,最後結局就是一場愛的絞殺。

05

與其“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朋友的兒子,安靜內斂,我看到他的繪畫作品,內容豐富,線條細膩,人物表情平和舒適。

我建議朋友多欣賞孩子的畫作,這是孩子內心的真實寫照。

當我們把孩子的畫作一幅幅都展示出來,並認真品評的時候,這位多情的父親也看得心潮澎湃。

原來,他的兒子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力,細緻的表現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沉著的耐力。

這孩子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小孩,而有著厚積薄發的積澱感。

這是孩子的真我,也是他對這世界的回應方式。

“你是男孩不能內向”:“改造”孩子不如接納孩子!

面對大自然,我們知道要因地制宜,否則難免南橘北枳的結果。

面對孩子,父母也要懂得因材施教,順勢而為。

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一顆蘋果樹結出大西瓜,所以也不要強求一個安靜的孩子變成活潑的交際花。

內斂的他自有他的處世之道。作為父母,我們無條件地接納他要好過強行“改造”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把養育孩子看作是一場發現之旅,讓孩子帶我們抵達他生命的目的地,也許會別有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