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剛開始上漲,大股東減持潮就來了?避開這種容易腰斬的公司

這輪“牛市”最重要的(沒有之一)的催化劑就是:交易監管的放鬆。

所以,這3個月,我們見到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奇葩見聞,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閉嘴,說你有,你就有。”

比如:

“東方通信:我們和5G沒有關係……

股民:閉嘴,你們有!

市北高新:我就是個搞房地產的……

股民:閉嘴,你是創投老大!

“黃光裕:我明年不出獄!

股民:閉嘴,你出獄!

大智慧:我不想當券商老大……

股民:閉嘴,你想!

江淮汽車:大眾沒說要收購我們!

股民:閉嘴,他說了!

4月10號,新華社也撰文批評了這種“聽風就是雨,聽響就是金”的現象。並且提醒股民“市場的殘酷性一直客觀存在。”

最近,這種“殘酷性”逐漸顯露出來。

具體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被逼減持”,一種是“突然ST”。

前三個月,股民們總以為“天空才是極限”。最近卻發現,原來股價漲多了,股東們是會“被逼減持”的——

比如:4月9日晚,同花順的幾個股東宣佈聯合減持7.76%的股份,減持金額超過50億。第二天,同花順股價一字跌停。

而實際上,2019年以來,伴隨牛市的演進,A股的股東們已經累計減持市值接近1600億,創下了十年以來的次高(僅次於2015年同期1615億)。

雖然這3個月,很多股票好像“越減持越漲”,但“量變”終究會導致“質變”,成為市場不可承受之重。

除了“被逼減持”,另一個風險是“被突然ST”。

比如,高升控股曾在短短一個月內暴漲150%,但是被ST後,如今的股價已經相距最高點腰斬了。

大盤剛開始上漲,大股東減持潮就來了?避開這種容易腰斬的公司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截至到4月10日,今年共有12家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這些股票在被ST後,基本上連續一字跌停。

包括:

一、主要銀行賬號被凍結,如九有股份、康得新、印記傳媒;二、違規擔保及控股股東佔用資金,如東方海洋、高升控股、天潤數娛、銀河生物、西藏發展、剛泰控股、神霧節能;三、生產經營活動嚴重受限,如九有股份、盈方微、秋林集團。


3月以來收到問詢“有無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公司名單如下:

大盤剛開始上漲,大股東減持潮就來了?避開這種容易腰斬的公司

種種跡象表明,新任村長雖然提倡“市場化”,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便浪”。市場化的做空機制,和法治化的大棒隨時伺候著。

我甚至在想,這屆監管層祭出的“其他風險警示”,會不會成為“退市制度”的前奏?

曾經,美國的股市曾經就靠“退市制度”,讓投機炒作之風慢慢消弭。

這就是市場預期的變化:針對市場的任性,監管層不會坐視不管,而且已經開始行動。

解讀最新消息,分析板塊投資邏輯,提示機會提醒風險,歡迎加入私募內刊圈子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