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老闆,兌獎!再來一瓶!”

大多數人都體驗過將瓶蓋往櫃檯上一拍,大聲喊出這句話的快感。

雖然中的只是幾塊錢一瓶的飲料,但內心卻像中了百萬大獎一樣無法平靜。

不只是飲料,還有一些零食甚至紙巾這樣的日用品都曾有過“再來一份”的有獎活動。

不過,“再來一瓶”也好,“再來一份”也好,如今都變成了陳年往事。如今這樣的營銷方式已被“二維碼”、“視頻網站會員體驗”等形式所替代,解讀君不禁懷念起那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曾經風靡一時

“再來一瓶”的營銷方法究竟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如今已無從考證。不過將其發揚光大的,還是“康師傅”。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當年因為在飲料產品質量方面受到“水源門”的困擾,加之可口可樂、百事、統一、今麥郎這些國內外飲料業巨頭的競爭。康師傅推出了“15億贈飲活動”,大量投放有著“再來一瓶”的飲料,且對外宣稱自己的產品有高達20%的中獎率。

消費者被獎勵所吸引,開始大量購買康師傅的飲品,康師傅也藉此將當時佔據國內飲料市場最大份額的統一趕下了王座,而統一的王牌產品統一鮮橙多更是被壓縮到不到20%的市場份額。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從康師傅開始向市場投放有“再來一瓶”的產品開始,幾個月時間,消費者就習慣了買飲料一定要看一看瓶蓋裡有沒有“再來一瓶”。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不誇張地說,從那以後,哪怕一款飲料的中獎率低到幾乎每瓶都是“謝謝惠顧”,也比瓶蓋裡啥也沒有的飲料賣得好。因為那時的消費者就已經形成了一個觀念,沒有“再來一瓶”有獎活動的飲料根本就不算飲料。

衰落不可避免

這股“再來一瓶”的風潮很快就刮到了其他的快消品行業,一些膨化零食、檳榔、啤酒之類的企業也都在自家產品包裝里加入這種“再來一瓶”式的有獎活動。

道理也很簡單,別的對手都在做“有獎活動”,自己不做就吸引不了消費者,“再來一瓶”式的有獎營銷,將所有企業都“綁架”了。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雖然比起刮刮卡抽獎,兌獎碼抽獎等複雜的手段,“再來一瓶”這種立竿見影的實物獎勵更受消費者歡迎,不過這和如今互聯網行業喜歡“燒錢”玩的“補貼大戰”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那些發出去的“再來一瓶”就是企業自掏腰包發給消費者的“福利”,換句話說,這是企業拿錢在換市場佔有率。

另一方面,市場上也因此催生出了“假瓶蓋”的黑產,大量的假瓶蓋讓廠家虧損巨大。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再來一瓶”的營銷方式看似單個成本很低,但綜合到企業本身市場級的數量,利潤空間就壓縮了太多,除了拉攏消費者,佔領市場份額以外,對企業盈利再沒有任何幫助。

這些年物價雖然上漲,但大部分飲料還是維持幾塊一瓶的價格,加之很多消費者對“再來一瓶”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即使中獎也不會想到兌換,還有層層渠道的消耗,企業如果繼續堅持“再來一瓶”真的會撐不住。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從生產到宣傳,每個環節都要錢,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用錢已經“燒”不出更多市場的時候,“再來一瓶”的衰落便不可避免。

充滿套路的新手段

如今,消費者很難再看到有“再來一瓶”活動的商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掃碼關注公眾號”、“掃碼領取積分”“掃碼兌換視頻網站體驗會員”等等依託二維碼和智能手機的促銷活動。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比起“再來一瓶”這樣直接燒錢的營銷手段,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能更加精確地將消費者導流到自家平臺,再加上領個獎也需要消費者填寫個人信息,有了個人信息,再配合大數據,就能分析出市場方向、消費者喜好,做到精準營銷,何樂而不為呢?

視頻網站送的體驗會員就更加高明瞭,基本上送視頻網站會員的產品都和視頻網站有廣告合作,沒有會員的普通用戶只能忍受網站無盡的廣告。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而用戶無論是出於碰運氣想要抽到體驗會員去購買產品,還是直接購買網站會員跳過廣告,哪怕捨不得錢忍著把廣告看完,最終企業和網站雙方都能受益。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比較精緻的營銷手段,比如可口和百事兩家都有推出定製包裝的產品,即根據消費者要求,在單獨製作特殊包裝的產品,只不過這種客戶自掏腰包的增值服務並沒有成為主流。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看看抽屜裡那個沒來得及兌換的“再來一瓶”,再看看如今這些想方設法要套走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有獎活動,比起前者真正的“白給”,後者卻看似“白給”實則套路。

說到底,無論是古老的各類兌獎,還是已經偃旗息鼓的“再來一瓶”,亦或是如今的各種“掃碼領獎”。本質上都是企業為了產品銷量而做的營銷手段。

被拋棄的“再來一瓶”

時代和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心理和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商家為了銷售結果,必然會作出改進。

但“再來一瓶”走了,消費者的確很想念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