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戰場上一個隨意的決定,釀成了五胡亂華的禍亂根源

五胡亂華是我國曆史上十分悲慘的一頁,匈奴、羌、氐、羯、鮮卑等胡族相繼侵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其間各族持續數百年的相處攻訛屠殺,動輒屠城滅寨,諸多人性泯滅行徑慘不忍睹,種種罪惡罄竹難書。現在史書大多數把五胡亂華的根源,定為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實力衰弱不堪,才引起胡人覬覦。也有人稱晉武帝司馬炎裁撤軍隊,刀兵入庫,馬放南山,為禍起蕭牆的根源。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大堤潰於蟻穴非一日之功。其實,我們可以探索的更遠一些,或許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為司馬懿曾經的一個隨意決定。

司馬懿戰場上一個隨意的決定,釀成了五胡亂華的禍亂根源

景初元年,盤踞遼東多年的公孫家族再次反叛,其首領公孫淵悍然宣佈建立燕國,自稱燕王。魏明帝曹叡大怒,召回在長安的太尉司馬懿,決定徹底解決遼東的邊患。

景初二年,司馬懿帶數萬大軍遠征四千裡,歷時一年,大破公孫淵,殺淵及其子修。同時為了震懾遼東,司馬懿及魏軍殘忍屠殺遼東各級官員及男丁近萬人,以其屍體築京觀,並令其餘漢人中的中原人遷回內地。然而這種看似一勞永逸解決偏遠地區反覆叛亂的方法,卻同時種下了另一個隱患,並最終釀成滔天大禍。

因為公孫淵雖然只有幾萬人馬,其家族卻是周邊地域中最強大的武力集團,揍的周邊的高句麗、慕容鮮卑、烏桓人服服帖帖。這些胡人稍有移動,公孫家族馬上派兵去收拾,把他們按在地上狠狠摩擦。雖然公孫家族反覆叛亂令人厭惡,但他們也客觀的形成了一道阻擋部分胡人對內地侵擾的屏障。

司馬懿戰場上一個隨意的決定,釀成了五胡亂華的禍亂根源

司馬懿屠掉遼東強盛的漢人軍事集團,並遷回大量漢人的做法,使遼東的漢人成為了少數民族,華夏文明之火在此地漸漸熄滅。之後雖有毌丘儉破高句麗都城,迫使高句麗遷都平壤,但遼東最終成為了鮮卑人的牧馬之地。佔據這塊沃野之後,慕容鮮卑實力急劇增長,數十年後,二十萬慕容鮮卑鐵騎浩浩蕩蕩南下,以迅雷之勢席捲北方。

當然,有的網友會說司馬懿這個錯誤決定只能說跟鮮卑有關,並不能解釋其他胡虜危害的成因。然而五胡本就不僅僅有五個胡人民族,還有丁零等其他一些民族,鮮卑卻是諸多胡族中最為強大的,先後建立十餘個國家,最終消滅其他民族,統治了整個北方。

小編讀晉史,非常疑惑不解的是,以司馬懿的狡黠智謀,按理來說,斷然不會看不到曹魏政權從東到西面臨的各種胡虜威脅,然而在他掌權之後,並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而是聽之任之,坐視邊患加劇。

司馬懿戰場上一個隨意的決定,釀成了五胡亂華的禍亂根源

而司馬懿的這種短視似乎“遺傳”給了他的子孫。轉眼到了司馬炎時期,此人也算得上是開明之主,西晉初期精兵良將眾多,統一全國勢如破竹。然而在對外的國策上,司馬炎的一些作為同樣令人不解。從他和一些大臣的奏對記載來看,他對各類政治局勢有著非常清晰正確的認識,但總是聽過之後就算了,依然聽之任之,依然繼續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好像這些情況跟他沒啥關係一樣。

司馬氏幾代人任由朝政糜爛而坐視不理的行為非常令人費解。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對邊關憂患視而不見,對社會對立日益激烈的矛盾視而不見,對底層百姓的困苦不堪依然視而不見。於是有了西晉一系列的荒唐制度。如全國僅三百多萬戶,卻實封了五十四個王,其中僅成都王一人封戶十萬戶,這樣中央還能剩下多少?又怎麼能不虛弱呢?又比如秦漢只有三公,西晉卻封了八公,以此類推,大量高門大族身居高位對百姓敲骨吸髓,賦稅竟然達到令人髮指的十稅七,這樣的朝廷如何能讓百姓歸心?更比如邊患不斷,四周胡人都在虎視眈眈,西晉卻下令裁撤郡國兵,每郡僅留50至100人,以至於胡虜寇關,各郡束手就擒,毫無反擊能力,這樣的朝廷,又怎能會不滅亡呢?

縱觀晉史,小編認為司馬氏雖然出過一些智商有問題的人,也不乏善於權謀之術的人,不然也不會歷經三代化魏為晉,並統一全國。然而司馬氏在治國層面,始終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以權謀得國,仍以權謀治國,只顧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得失,狡黠、自私、陰狠的權謀之術有餘,光明、坦蕩、大器的治國格局不足,這一家族性的缺點,最終導致神州路沉,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司馬懿戰場上一個隨意的決定,釀成了五胡亂華的禍亂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