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量價齊跌” 長沙4.5%理財已成高收益

银行理财“量价齐跌” 长沙4.5%理财已成高收益

銀行理財收益下滑,與3年期大額存單收益逐漸拉平。

紅網時刻4月10日訊(記者 肖娟)“感覺今年的理財越來越難買得到了!”長沙市民李姐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鐵粉”,多年來家裡的資金基本都在滾動買理財,近期她發現,收益稍高的銀行理財基本靠“搶”。

銀行理財不僅發行量變少,記者走訪長沙多家銀行了解到,今年銀行理財收益也呈下滑之勢,4.5%以上年化收益的銀行理財幾近絕跡,部分國有銀行非保本理財年化收益甚至下跌至4%以下。

2018年非保本理財存續餘額減少1300億元

“手機上下載了兩家常用的銀行APP,近期不約而同都顯示售罄。”李姐告訴記者,另外一家銀行倒是有額度,可是要提前1個禮拜開始“排隊”,如果算上募集期的收益空白期,感覺不太划算。

銀行理財變難搶,是否普遍?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0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財產品4.8萬隻,存續餘額22.04萬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7年底為22.17萬億元。這意味著,2018年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較2017年減少1300億元。

無獨有偶,近期,多家上市銀行發佈2018年度成績單,包括農行、招行、浦發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年報均顯示,非保本理財資產規模收緊。與之而來的是,銀行理財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大幅降低。

銀行理財“量減價跌” 高收益理財基本靠“搶”

銀行理財發行數量為什麼會減少?一銀行業人士表示,主要是受去年出臺的“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影響,“監管部門倡導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以往的資金空轉現象有所減少。”

不僅銀行理財發行金額變少了,收益也不大盡如人意。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沙多家銀行了解到,整體而言,銀行理財收益呈下滑趨勢,部分國有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在4%左右徘徊,收益稍高的城商行收益超過4.5%以上的也不多。

一方面是規模變小,另一方面,則是合格的投資者開始增多。自去年開始,多家銀行響應理財新政,將理財購買起點降低至1萬元,擴大了投資者的群體。僧多粥少之下,銀行理財難“搶”也就不難理解了。

建議整合資金 用大額存單、國債等替代投資

銀行理財“量價齊跌”之下,對偏好銀行理財的投資者而言,該如何提高收益?

“一般而言,銀行更願意對部分黏性較強、忠誠度高的客戶讓利,比如推出高淨值客戶專享產品、工資代發客戶專享產品。”據一業內人員介紹,雖然部分新客理財收益更高,但期限往往較短,如果算上收益空白的募集資,收益優勢並不明顯,因此,還是建議投資者整合手上的資金。

“如今3年期國債與大額存單收益和銀行理財相差不大,年化收益為4%以上,對部分偏保守的投資者而言,可瞄準大額存單、國債等進行替代投資。”

需提醒投資者的是,打破剛性兌付也是銀行理財的趨勢,投資者要培養自己的風險識別能力,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挑選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