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老子: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l&)如玉,珞珞(lu7)如石。

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译意】

“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总原理,“一”是“道”所生,它也可以代表“道”。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其情形是这样的:天得到“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一”因而宁静,神得到“一”因而虚灵,谷得到“一”因而充盈,万物得到“一”因而化生,侯王得到“一”因而成为天下的典范标准。这些都是由于得到“一”才有的。

天不能清明,恐怕就要崩塌;地不能宁静,恐怕就要覆灭;神不能虚灵,恐怕就要消失;谷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能生长,恐怕就要绝灭;侯王不能成为天下典范标准,恐怕就要颠覆灭亡。

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寡”、“不穀”,以示谦下,这不是贵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

所以世上最好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因为有了称誉,毁谤也就随之而来了。不要像美玉一样的璀璨明亮、受人重视;而要像石头一样的暗淡无光、为人忽视。

【解析】

“昔之得一者。”“一”是数目的开始,“道”是万物的本根,所以老子用“一”来比喻“道”。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就是抱道,这里的“得一”也就是得道。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谷”本指山谷,引申指一切河川。“侯王”,指君主。“贞”,解作“正”,表率、准则的意思。

“其致之。”“其”指“一”;“之”,此的意思,指清、宁、灵、盈、生、贞。这句是说天能清、地能宁、神能灵、谷能盈、万物能生,侯王能为天下贞,都是“一”使其如此。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无以”,不能的意思。“裂”,崩裂、崩塌的意思。“发”、就是“废”,崩毁的意思。“歇”,消失的意思。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贵”,显贵的意思,对“贱”而言。“高”,崇高的意思,对“下”而言。“蹶”,颠仆的意思,这里指失去侯王的地位。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发语词,和“夫”同。“贵”和“贱”,“高”和“下”都是相对而成,我之所以高贵,那是由于别人的贱下,如果没有别人的贱下,我如何高贵得起来?明了这个道理,高贵者也就不必骄傲了。

再者,高贵的究竟占少数,贱下的究竟占多数,就好像塔尖只有一个,而这一个塔尖是由下面很多层叠起来的。第一名只有一个,而这一个第一名是由二、三、四直至最后一名抬起来的,如果高贵的瞧不起甚至欺凌贱下的,那不是等于塔尖不要塔底,第一名不要以后名次的人一样的可笑吗?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孤”,孤独无德的意思。“寡”,寡德之人的意思。“穀”,解作“善”,“不穀”,不善的意思。“孤”、“寡”、“不穀”,都是古代君主表示谦虚,用来称自己的。这是以谦虚为怀的表现,也就是“以贱为本”的意思了。

“故至誉无誉。”“至誉”,最好的赞誉。这句是说最好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因为老子既不主张有贤名,同时受到称誉的也未必是最好的。

以国君为例,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受到称誉的国君反而在没有受到称誉的国君之下。就以玉和石为例,人人都赞美玉,都漠视石头,但石头的价值远超过玉,所以下文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又“至誉无誉”这一句,王弼本原作“故致数舆无舆”,意思很难懂。

“致”当是“至”的错字,《帛书老子》隶本就作“至”。“数”是多出来的字。“舆”当是“誉”字的错字。现在参考前人的说法,改作“故至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玉美的样子。“珞珞”,石头坚固的样子。老子恶“贵”、重“贱”,而玉贵石贱,所以不欲“琭琭如玉”,为人所贵,而欲“珞珞如石”,为人所贱。

【说明】

本章在说明“一”字的重要,并进而说明侯王“抱一为天下式”,应特别注意谦下退让。“一”是道所生,所以“一”可以代表道。它是绝对的,也是唯一的,庄子说它由“无”而生(《庄子· 天地》),那么未有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了它。

天地万物都是由于得到了它,才能成其伟大,侯王也是由于得到了它,才能成就其高贵。但是任何高贵的事物,都扎根、奠基于贱下的事物之上的,如果没有贱下做基础,也就没有所谓的高贵了。

明了这个道理,侯王就应该谦下退让,自处于卑贱,做一个没有称誉的国君,就像暗淡无光的石头一样,这样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君主,也才能永保其禄位。

-end-

选摘自《老子:生命的大智慧》余培林 著,九州出版社

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内容简介: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揭示了人如何在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

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能看到反面。老子讲求精神生活、讲求体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润了世世代代人的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