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李鸿章在同治三年见了慈禧太后第一面以后,回来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就是“有韬略,却无大才”,你能说这是把李鸿章给吓着了?明摆着,此时的李鸿章心理是十分失望。为什么会有这个评价,我们看一下当时发生的事情经过。

当时李鸿章进京面圣主要是说三个事:

第一,剿灭了洪杨之乱以后,曾国藩为了避免“拥兵自重”的嫌疑,主动请求裁军,但李鸿章认为,如今内忧外患,绝对不能裁军;

第二,左宗棠老毛病又犯了,上书弹劾李鸿章“越境掠功”,但是这事是人家李鸿章奉旨行事,所以李鸿章得来跟朝廷讨个说法;

第三,则是为清廷提出的建议,李鸿章要办洋务,希望朝廷支持。

都是正经事吧?但可能是事情太正经了,一时半会儿做不了决断,于是慈禧太后就并没有直接回复,而是问李鸿章一路如何过来的?很辛苦吧?家中有几个孩子?……总之,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拉家常。这就说明其实当时慈禧太后并没有能力一下子做出决断,所以就想把话岔开,好往后推一推再解决。

慈禧太后这么做未尝不可,但是李鸿章何许人也?那是盖世无双的英雄豪杰,你这么对人家明显不是以国士相待。所以李鸿章回家后就对儿子李经方那里说慈禧太后为人:

“有韬略,却无大才”。

说白了,情商很高,智商也就是一般。

而稍后,李鸿章的老师,中兴名臣之首,曾国藩在见过两宫太后,回来也失望的说:

“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

说白了,慈禧太后这种政治家和霍光一样,从小出身“基层”,没有条件像李经方这种世家子弟,自幼耳濡目染的受到正规的政治教育。这些白手起家的政治家们每走一步,都是凭着自身对人情世故的把握和人生经验的积累。而此才三十出头就寡妇失业的慈禧太后又实在不可能又太多的经验积累。所以说话办事不得要领也是必然的。还拿汉朝的霍光打比方,他们这种政治家最大弱点就是“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至于醇贤王、光绪帝父子和恭忠王“怕”慈禧太后,那是因为慈禧太后是家里的长辈。尤其守寡的大嫂,在大家族中总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宗室中敬重皇太后首先是敬重人家的辈分,其次才是权威。

一位研究慈禧太后的资深学者曾经非常客观的总结了慈禧太后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慈禧太后确实很差很差,但后来的那些统治者相比,她反而是最不坏的……这就是中国百年史,不是比好,而是比差。”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李文忠相国。

慈禧善于权谋。

说的精致一点是:慈禧为主掌朝政的两宫太后之一,恰好是懂政治的唯一一个。

把一个有特殊能力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慈禧就是这种人,她既有野心,也有能力,还有手段,最关键的是她站在了那个位置。

如果咸丰不死,那慈禧的位置是非常尴尬的,也就是一个“贵妃”,一点什么权利都没有,再加上她失宠了几年,也没机会接触到政治,所以咸丰如果活着,慈禧是拍不起什么水花的,即便她有能力,有野心,有手段。

之所以最后落了一个被女人统治47年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咸丰不争气。

第一,身体不争气,死的早。

第二,弟弟不争气,虽极度好色,满地留种,却只生了一个儿子。哪怕生两个儿子,慈禧都未必有机会垂帘听政。慈禧第一次展露政治天赋,实在辛酉政变,斩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时。

咸丰驾崩之前,留遗诏,让顾命大臣拟纸,让两宫太后审核,意味互相牵制。顾命大臣有拟纸的权利,但没有通过的权利,也就是说不管写的啥,最后都得两宫太后点头才行。而两宫太后只有通过的权利,没有草拟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于朝政,他俩只能YES或NO,不能干预细节。

而且咸丰指导慈禧野心大,但是由于它是同治的唯一生母,所以没能忍心除掉,同时也是为了让慈禧这个懂政治的人牵制顾命大臣别独揽朝政。

再有,咸丰也给慈安留了一道除掉慈禧的圣旨,万一发现慈禧有不轨之心,立马颁布圣旨将其除掉。(传言)还有一种传言是两宫太后有两个PASS证明,一人一个,最后要以慈安太后为主,所以咸丰准备用慈安牵制慈禧。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咸丰的算盘很简单,就是让三方势力相互牵制,顺利拖到同治亲政。但事实很残酷,咸丰死了没多久,慈禧就独揽朝政了。

原因也很可笑,肃顺一直觉得慈禧是个大障碍,想方设法除掉。上报咸丰,咸丰没管。后来派遣杀手,却又被荣禄事先知情。

慈禧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第一次肃顺上报咸丰时,他就意识到了危机。等咸丰死后,慈禧看清朝中局势,联络了三方势力。

第一是慈安,慈安是皇后,是正统,慈禧把慈安拉拢过来,则一切行为就变成了非常有理的事儿。

第二就是荣禄,荣禄掌兵,传闻与慈禧青梅竹马,属实不属实不可考证,但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再这二人之间通信卖力的就是后来的安德海。

第二是鬼子六恭亲王,恭亲王因为是咸丰的六弟,也是咸丰最有威胁的继承者,所以一直备受打压。碰到慈禧招来的橄榄枝,一看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马不停蹄跑过去商议大计,准备夺权。

总之,多方势力,都在慈禧一人的协调之下,最终完成了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没了,荣禄升了,鬼子六被重用了,慈安也成了自己姐妹。其次就是开始拔掉鬼子六,后来直接迈开慈安,自己独揽朝政。领导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能力?

是业务能力吗?

不对,是统筹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如果当了领导还要精通业务,那要下属何用?

你问为何那么多人都服慈禧,就好比问一个格力董事会为何服一个不懂技术的董明珠一样。你让董明珠做一个技术监督员,她也未必能做好,但是她做管理,她管的确实不错。

慈禧也是从后宫几十名不知名的小娘子中一步一步爬到贵妃这个位置的,而且经常帮咸丰处理政务。

这就相当于,从基层中爬起来,还有业务能力,还有管理能力,有心计,她怎么可能不让别人服她呢?

按理说,一个皇帝掌管一群虎狼之臣不难,但是一个皇帝被大臣挤兑哭了,才算是天下最不可思议的奇观。

慈禧之所以出名,只不过因为历史上女人掌权很少,恰好她又是最后一个,对中国影响最深的一个,跟她的能力并没什么关系。

纵览慈禧太后几十年所作所为,确实这样。是个通权术的管理者,但是不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

而且,慈禧的出身不高,来源于微末之间。生下同治这个咸丰的唯一儿子翻身。很讲究实际精神。

但凡不听话,或者有威胁到她的苗头,她是翻脸不认人,该打压还得打压。之后,又该拉拢又拉拢,维稳平衡局势。

慈禧不可怕,通权术又是手握大权的女人是可怕的。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所以,这些人都害怕慈禧太后。

光绪帝也好,恭亲王、醇亲王也罢,还是李鸿章、翁同龢。他们都能够归结到这三类人当中去。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一,养子。这是光绪帝脑袋上的标签,他的父亲就是醇亲王。当时,同治皇帝年少驾崩,加上他又没个儿子。

所以,按照祖宗规矩,择近支即位。又要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就是载湉了。醇亲王能力适中,载湉才四岁,又是自家妹妹的亲儿子,利于慈禧听政。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从小长于宫里,又远离父母,周边都是冰冷的建筑,呆板的面容,慈禧多则罚跪,少则大声责骂,非常强势。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不怕慈禧就怪了……比如怕吕雉的刘盈。亲生的就这样,更别说载湉这种抱养的。

载湉跪着请安,一口一个“亲爸爸”的叫慈禧,他内心是懦弱的,缺乏自信的。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二,宗室子弟。道光儿子多点,生九人,齿序第四的咸丰是老大,之前几个早死早夭。醇亲王位六,恭亲王位七,总之奕字辈,咸丰是老大。

作为咸丰的女人慈禧,按照长嫂如母的道理,慈禧有权利惩治小叔子。何况这还是一位权势滔天的女人。她更是符合宗室子弟一些人的利益的。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恭亲王)

三,大臣。辛酉政变,慈禧和恭亲王合作,成功再现多尔衮辅政、孝庄听政的时期。恭亲王为议政王,慈禧垂帘。两人一时权势显赫!

但这只是暂时的,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慈禧提拔重用了一批汉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以在地方上找支撑点。在“忠君”思想的大氛围之下,这些人肯定是怕慈禧的。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随着慈禧权势的增长,恭亲王这位能力更强的小叔子在1884年,被慈禧以中法战争前线溃败为理由,罢黜,从此离开权力中心。这就是慈禧太后第二次参与的事件——甲申易枢。

世人评价道: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虽十年后,恭亲王再被启用,但也不如从前。无论是身体还是地位。

亲王是领班军机大臣,满汉各自占一半军机大臣名额,汉臣中又是多个被重用,以此维持平衡。

为何光绪、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醇亲王)

所以,大臣怕慈禧。

慈禧如皇帝一般控权四十多年,没几把刷子,是玩不转的。但是这些都在维护个人的非正统权力。说白了,为了私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