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龍袍,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

楊晨予


封建時代的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皇權是專制的,所以帶有“龍”的東西就變成了皇帝的專屬之物,其他人是不能染指的。龍袍,自然只有皇帝能穿。包拯作為北宋年間的名臣,自然懂的規矩,不會去穿龍袍。



那麼為什麼會問包拯穿龍袍?這自然得多虧了一系列關於包拯的電視劇。

在電視劇中,身為開封府尹的包拯(實際上包拯從來都沒有當過開封府尹,當的是“權知開封府事”,相當於代理的開封府尹),身著華麗的服裝。這服裝究竟華麗到了什麼程度,上兩張圖圖片就知道了。



我們在包拯的官服上看到了什麼?一條張牙舞爪的大金龍!對的,你沒有看錯,這就是一條大金龍。大家可以數一下龍的爪子有幾個趾頭,不多不少,正好5個。

五爪金龍,其實並不是因為5個爪子,而是因為爪子上有5個趾頭。如果只有4個趾頭,那個就是莽!

也就是說,劇中包拯穿的,那可不是什麼蟒袍,而是正兒八經的龍袍。很明顯,這是編劇太不長心了。看得出來,編劇是準備給包拯穿蟒袍的,但是沒注意看這個龍的爪子究竟有幾個趾頭了。

其實,即便是給包拯穿的蟒袍,同樣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因為蟒袍並不是宋朝的朝服,所以包拯也不可能整天穿著蟒袍去辦公,宋朝的朝服是這樣的:

而蟒袍作為朝服被使用,已經是明朝時期的事情了,不過,即便是明朝,蟒袍也不是隨便穿的,是皇帝賞賜給有功之臣的。到了清朝,蟒袍才開始放鬆限制,穿的頻率才搞起來。

不過,明清時期蟒袍,遠沒有電視劇中包拯穿的那麼花裡胡哨。包拯穿的那個,應該叫做戲服。


小鎮月明


古代只有皇帝可以穿龍袍,包拯肯定不能穿龍袍。


包青天,名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28歲中進士,先後任揚州,廬州,贏州,開封等知府。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因為黑也被稱為黑包公。


大家都知道除了皇帝無論是誰都不能穿龍袍,這是常識。穿龍袍是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的顯示,誰想試穿等於謀反,殺無赦,還牽連家族。



題主提出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有書君認為這是沒搞清楚狀況,本身就是錯誤的認識,錯誤源於:


1、受影視劇的影響


既然是龍圖閣大學士,藝術創作者也就根據意想了一個類似龍袍的形象,這是影視劇劇情的需要。


電視劇誤人子弟,為了提升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吸人眼球,特意給包青天穿上更顯地位的蟒袍。


包拯穿"龍袍"的"包公戲"來自於明清時期的演出服為基礎,這不符合宋朝時期的朝服制度,屬於亂用服裝,另外戲曲服裝都是四爪的蟒袍,被誤認為是龍袍。


包拯最大的品級是禮部尚書,而且是追封的,按照宋神宗改制之前的狀況,北宋應該沿用的是唐代的制度,也就是正三品。


包公的職稱一直都不高,不過社會地位卻很高,比如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有個職位,但他是做具體事情的。


因為他有助於幫宋仁宗解決問題,查出"狸貓換太子"的真象,找到了老孃,皇上感激他。


他也能夠為民做主,龍頭鍘伺候駙馬爺為秦香蓮討回公道,在民間聲譽極高,有了人們對"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喜愛。



包拯就業時期宋仁宗特別擅長畫畫,給包拯畫了一幅畫像。但是皇帝畫的像不能讓他隨便拿回家,只能專門蓋了一棟房子掛上,讓包拯住,這個地方就叫龍圖閣。


包拯被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使得"龍圖閣直學士使"後來正式成為了官名,但認為龍圖閣大學士可以穿龍袍是一種誤解。


2、包拯穿的是蟒袍不是龍袍


自漢唐,皇帝(天子)皆自詡為受命於天,是真龍天子,皇室子孫稱龍子龍孫。明代之後皇帝以五爪金龍獨享,親王、郡王則以四爪為榮。一般王公重臣則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輕則殺頭,重者滿門抄斬。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口,虎鬚,額下有珠的形象,能騰雲駕霧,併吞雲吐霧。


如果仔細分辨,龍和蟒的形象還是能夠區分出來的。


龍袍可以在爪子和龍頭方向上區分:五爪的則是龍袍,而皇上穿的龍都是上升龍,就是龍頭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是四個爪子,龍頭朝下是下降龍,就是蟒袍。


另外可以從顏色上判斷。皇帝的衣服的專屬顏色是黃色,清代將明黃色定位為龍袍的顏色,影視劇中看見包拯穿的服裝,大多都是黑色的,也就是當時所謂的蟒袍。


包拯既不是皇親國戚,也沒有封侯拜相,更不是位極人臣,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沒有資格穿龍袍,說他也能穿龍袍是被後人抬高了地位。


包拯雖然官至龍圖閣大學士,還是臣子,不能穿龍袍。蟒紋類龍紋,引起了別人誤會,所以他所穿的服飾不是龍袍,是蟒袍。


3、明清之後才有了蟒袍


明朝以前穿蟒袍是一種誤解。明清之前根本沒有蟒袍,蟒袍是明清時期官員的禮服,又名花衣、蟒服。


宋朝的時候穿的官服比較低調,儘量統一,儘量簡化。最外面的衣服,基本上統一為緋羅袍,緋色是暗紅色。


宋代的朝服,也叫具服,是宋代最華麗的官服,一般大型典禮、朝會的時候才穿。



宋代官員平時穿的官服,又叫常服。衣服上沒有圖,沒花鳥魚蟲、沒四爪金蟒、沒飛禽走獸,那時候沒有雕龍畫鳳的官服。


那時候官要為民服務,有大公無私的辦公理念,不可能穿得很複雜,形式上簡單,講求樸實無華方便實用。


有人認為包拯的龍袍是皇帝賜予的,這也是錯誤的。皇帝將自己的龍袍作為賞賜的機率非常渺茫。


就算被賜龍袍的官員,也不能把龍袍穿出來,只能在家裡老老實實的供奉起來跪拜,要是敢穿出來,會被定為謀反的大罪,分分鐘腦袋搬家株連九族。


看完介紹,相信你已經能初步確定包拯不可能穿龍袍了。如果你還有其它的看法,請提出來供大家一起探討吧。


有書課堂


包拯穿“龍袍”是“包公戲”亂用服裝。有人說,包公穿的是“蟒袍”,不是龍袍。這更是誤導讀者。因為,蟒袍是到明清才開始出現的。作為大宋官員的包拯,無論如何都不會穿“龍袍”或者“蟒袍”的。


蟒袍出現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官員的禮服。又名花衣、蟒服。

“蟒袍”屬於俗稱,來源於明清戲劇中。和皇帝穿龍袍的區別是,蟒袍的爪子為4爪(龍袍為5爪)。有“四爪為蟒,五爪為龍”的說法。不僅官員能穿蟒袍,受封誥命的婦女,也能穿女式蟒袍。也是因此,“蟒袍加身”,被用來形容官員在仕途上青雲直上(寓意: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在明朝沈德符所寫的《野獲編》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

在明朝,遇到重大慶典活動,例如“三節兩壽”,百官都要穿蟒服。因為蟒袍又叫花衣,所以這段時間也被稱為“花衣期”。

到清朝時期,更多的人可以穿“蟒袍”。

清朝時期,皇子和百官都能穿“蟒袍”,甚至雜役也能用蟒袍作為禮服。官員的蟒袍只能是藍色及石青色。皇子的蟒袍可以用明黃、金黃及杏黃。而且,根據身份地位不同,蟒袍分為三等。

第一等:親王、郡王、文武一品、二品,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等,特賜繡四爪蟒9條。(特別受恩寵的皇子,可以穿金黃色“五爪蟒”!)

第二等,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二等侍衛可繡四爪蟒8條。

第三等: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可繡四爪蟒5條。

包拯被稱為“包龍圖”,是因為他領“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

包拯的官並不算頂級,他死的時候才被追贈禮部尚書。他的“龍圖閣直學士”位在“樞密直學士”下面,算從三品。明清時期,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稱他為“包青天”。

而且,在明代《龍圖公案》和清代《三俠五義》等小說中,將包拯更加神話。甚至在清代戲劇中,給包拯加上了“月形腦門”:臉墨黑如漆(清正廉潔),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能判陰陽)。

給包拯加上“黑臉和月亮”,是因為民間認為包拯除了在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以外,還要在夜晚主持陰間的訟事!這“月形腦門”,就是包拯審理陰間案件的“通行證”!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繡像是龍形的衣服不一定就是龍袍,五個爪子的才是真龍,這是一個小知識。還有就是拿影視劇中穿的服裝說事,也只能說影視劇太隨意而已,當然影視劇中包拯也不是穿的宋朝的官服。


龍袍的興起

所謂的“龍袍”並不是一開始就被帝王所眷顧,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歷代帝王都信奉的是五德終始說。這個學說只對服飾的顏色有要求,繡不繡幾條龍其實都無所謂,所以《歷代帝王圖》裡面的帝王畫像服飾上沒有繡那麼明顯的龍。

宋朝之後,五德終始說不起作用了,特別是明清之後就不信這東西了,這時候皇權更加凸顯了,所以龍在服飾中的地位就開始抬高了,天子的專屬“龍袍”就應運而生,我們今天就看到了明清帝王的龍袍。


宋朝的官服

自從祿秩代替了爵位,官員的品級也就崛起了,所以不同品級官員的服飾也有不同的要求。宋朝的品官冠服,上身是朱衣,下身也是朱裳。在服飾的花紋上,有天下樂暈錦、翠毛錦、黃獅子錦等等諸多花樣,還有御史用的青荷蓮錦。這就是宋朝的被用來區分官員的品級的一些紋飾,至於影視劇中包拯穿的那套服飾很明顯是後世官服的紋飾了。


再來強調一下,首先就不要被標題誤導,認為自皇帝制度創立天子就穿龍袍。後來有天子穿龍袍了,其龍袍也有相應的規制形式。須知我們的文化是在時刻變化的,天子的“龍袍”興盛在明清,現在清宮劇又這麼火,就會造成誤導。總之宋朝之前的帝王對“龍袍”並沒有那麼特別的鐘愛,有些帝王圖的繪製也是後世繪的,難免有錯誤之處,還有就是莫被影視劇誤導。


淡看天上月


在影視作品的呈現中,包青天一直都是穿著龍袍形象,事實上,對於藝術形式來說,這種形象設計是有原因的。

客觀上,包拯的確具有穿龍袍(或者說是蟒袍)的資格。因為歷史中的包拯,官職很大,甚至連皇帝都創造出一個官龍圖閣給他當,這既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信任。因為早先包拯幫宋仁宗找到了母親,對於皇帝來說,功德無量。因此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而在隨後具體執政過程中,包拯又深的民心,以至於百姓也都尊稱為包青天。

主觀上,包青天的藝術形象有著後人加工的明顯痕跡,他在明清時期,名聲大噪,後人紛紛以他為楷模,宣揚一種公正公平的世道。於是,直至今日,包青天的形象都深入人心。在這樣一個鐵面無私的形象面前,讓他穿上龍袍,庇護一方百姓,儼然成為了一種嚮往。


巴塞電影


你看,這就沒文化了吧!人家包公穿的可是宋仁宗欽賜的四爪蟒袍,那可是宋仁宗對包公皇恩浩蕩的象徵,哪是你說的龍袍,那不是扯大旗造反嘛!

影視的東西,都是逗樂大家的,拋開事實不說,咱今天就說包拯穿的“龍袍”咋回事吧!

清嘉慶有位文壇大神叫做石崑玉,寫了《三俠五義》,裡面有個北宋黑臉包公,坐鎮河南開封,為官清廉,斷案鐵面無私,有皇帝欽賜龍頭鍘一座,上斬昏君,下斬奸臣,好不神氣。最主要的是,他區區從四品開封知府,動不動穿著一身黑銀“龍袍”,讓觀眾直呼晃眼睛。那時候,只要一看到包公器宇軒昂邁著外八步出來了,你知道那是壞人要遭殃了。


其實,包拯的“龍袍”可不是真龍袍,而是蟒袍。自孔子創禮教以來,歷朝歷代均有禮制不可僭越,漢武帝更是開始把大臣、平民私藏龍袍定為謀逆、造反的大罪,是要誅九族的。所以,從規矩上想想就知道包拯再嘚瑟,也不會穿龍袍出來抖的。

那麼,包拯的“龍袍”是咋回事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視劇裡有包拯斷“狸貓換太子”一案?

沒錯!此劇情正是源自《三俠五義》,包拯替宋仁宗破了“狸貓換太子”一案,救下了宋仁宗與李宸妃所生之子,仁宗為表彰包拯,特加其為龍圖閣直學士,加賜四爪蟒袍一件,以示皇恩浩蕩。


(狸貓換太子)

所以,答案揭曉。包拯所穿的正是這件四爪蟒袍。它與龍袍存在以下不同。

蟒袍為四爪,龍袍為五爪。蟒袍或銀、黑、紅,龍袍為代表皇權的特有黃色。蟒袍龍頭朝下俯衝之勢,龍袍龍頭朝上仰升之狀。蟒袍在臣工最多為四爪三蟒,龍袍則是代表九五至尊的九龍騰雲。


當然,以上只是演繹,當不得真的。實際上,北宋仁宗時,官服是很簡單大方的,前後也沒有花鳥走獸的補子圖案。那時候文官官服五品以上為紅色,三品以上為紫色。包拯時任開封府知府,為從四品秩,穿的應該是紅色官服,與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應該都是一樣的。

當然,歷朝歷代也有皇帝為了表彰臣工豐功偉績賞賜蟒袍,乃至龍袍。蟒袍尚且可以穿出來嘚瑟,龍袍便只能放在家裡供奉起來,沒有哪個二愣子會穿出來招搖過市,一個不濟被人參一個意圖謀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06年5月,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奧運射擊館施工現場不小心挖出來的一個明末清初的古墓,墓主人黃拙吾就穿著清朝皇帝賞賜的四爪蟒袍與五爪金龍袍。


不書公子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人對歷史的不瞭解,和對歷史和影視作品的混淆!

“眾所周知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其實包拯穿的是蟒袍,而蟒袍和龍袍的區分就是在爪子上,和頭上的犄角。五爪金龍是皇帝所用、四爪蟒袍是皇子,和其它王公貴族可以穿的,還有就是一定官階的官員,經過皇帝封賞也可以穿蟒袍!

而在古代,明朝以前,龍並不是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帝王上朝也不是像影視劇中一樣每天穿著龍袍,龍袍和蟒袍只是在重大的節日慶典,時才會穿,例如外交場合,祭天祭祖,閱兵等重大場合;平時都有專門的朝服。對於百姓也可以在衣服上修身龍紋圖案!

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龍紋圖案才開始為皇家專用,為的是尊顯皇家的身份,也為了給百姓洗腦,自稱是天的兒子;那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朱元璋發明的;為了突出自己是上天派來拯救人間的,其實就是愚弄百姓;清朝替代明朝後沿襲了明朝的制度!


灌江口小二郎


在古代,皇帝與大臣之間所穿的朝服是有明顯的區別的,服飾的區別根源上是森嚴的等級制度,是古代王朝皇權的獨尊。



眾所周知,皇帝是穿龍袍的,不僅是皇權的象徵,還是皇帝的地位的彰顯。大多數龍袍上的龍形圖案一般為9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裡藏1條,而且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5條,這個就是展現皇帝為 “九五之尊”。而我們所見到的龍袍大都以明黃色為主,主要是源於隋唐時期,始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讓黃袍成為皇權的象徵,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徵。

而有人說,包拯包大人為什麼穿的也是龍袍?其實,包大人所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說到這兒,我們先了解一下包大人,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而在影視劇上,我們看到的包大人,身穿“龍袍”,其實那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蟒袍,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繡蟒,非龍,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龍五趾,所以四爪(趾)龍為蟒﹐故稱為蟒袍,又名花衣﹑蟒服。

在唐宋至明清時代,皇帝為褒獎有功之臣,會特賜一種榮耀——蟒袍。在古代,龍袍是皇帝專用的,皇帝龍袍上的龍紋為五爪金龍。如有僭越,輕則殺頭,重則滿門抄斬。而當時被皇帝賞賜蟒袍加身,是大臣的莫大榮耀,因為那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而我們所看到的包大人身穿“龍袍”,自然也不是龍袍,畢竟包大人不能也不會僭越禮制,而身著“蟒袍”,也能看出在當時,皇帝對包拯包大人的重視和恩寵。


說與山鬼聽


包拯穿龍袍,應該只是因為戲劇的因素。以戲劇的形式嫁接到電視劇當中。比如:深入人心的金超群版本的包拯,一身黑官服,官服上赫然出現龍的圖案。因為戲劇和金超群版本影響,導致後續電視劇一般延續了此種套路,所以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包拯也能穿龍袍嗎?

很明顯,包拯是不能穿的。因為古代對於衣著有嚴格的規定,龍袍只能皇帝穿,其他人穿龍袍那是大不敬,是要殺頭的。那會不會是蟒袍?對於開封府尹,有資格穿蟒袍吧!可惜的是蟒袍誕生於明朝而不是宋朝。並且蟒袍在明朝有著嚴格的規定,直至清朝才放寬政策,所以包拯不可能從宋朝穿越。

那麼,包拯又為何能穿上龍袍或者蟒袍了?應該是結合了明清官服再結合宋朝的官服,呈現出瞭如今戲劇和電視劇的官服。這樣更能突出包拯公正無私的形象。




PL2414


包拯穿的不是龍袍,是蟒袍。



蟒袍,又叫花衣,是官員在慶典的時候才穿的,屬於一種禮服。

明《野獲編》裡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

也就是說,皇帝身上龍袍上的龍有五個爪子,且每個爪子是五個趾;而普通官員身上的花衣,也是外表像龍,但是四爪四趾。



花衣期一般很短,例如萬壽節,前三後四為花衣期,所以影視劇裡包拯每天穿著花衣上朝,在真實歷史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