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咱们上回说到,干时之战,鲁国本想趁齐国内乱,捞一点好处,出兵侵犯齐国,不想被齐桓公杀得大败而归。今天狼君就和大家说一下,干时之战结束后,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续集的长勺之战。

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长勺之战

鲁庄公逃回国内后,一刻不敢松懈,怕齐桓公领兵来犯,便积极备战,囤积粮草,打造兵器,同时更加注重取信于民,以广大的人民为支持战争的基础。长勺之战爆发,并以鲁国取胜结束,即发生在鲁国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大背景条件之下。

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

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军以司寇鲍叔牙为统帅,以司马王子成父、大夫东郭牙和大夫宾须无为将,领兵车三百乘入侵鲁国。齐桓公入侵鲁国,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报当年争位之仇,更是齐桓公图谋霸主地位的开始之战,也是齐桓公整个执政时代的总体导向。

在鲁国这边,由于一年多来的整军备战,鲁国并未因为齐国的全面入侵而慌乱,而是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军队,准备对齐作战。鲁庄公姬同亲自挂帅,以曹刿、大夫曹沫和大夫施伯为将,同样领兵车三百乘出战。这里和大家说明一下,曹刿在战时是没有官位的,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战役指挥的,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刿论战的故事。经典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也出自这里。

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国并不急于交战,前两次齐国冲锋,鲁庄公在曹刿的建议下,并不派兵厮杀,只是命令鲁军固守阵地,命弓箭兵以密集箭雨阻止齐军冲锋。连续两次冲锋,齐军都没有可以厮杀的对手,又受到持续的弓弩射击,无法冲入鲁军阵地,只得撤退。前两次冲锋受挫,又遭受了很大的伤亡,使得齐军士气大挫,而且两次高强度的冲锋,又使得齐军过于疲乏。但此时鲍叔牙依旧轻敌,以为鲁军畏惧不敢出战,他自己又求胜心切,经过稍事修整,又重整队形向鲁军阵地冲去。

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桓公

此时的鲁军,不仅丝毫的体力都没有消耗,更是看到齐军的冲锋后血脉喷张,想要入阵杀敌。此时在曹刿的建议下,鲁庄公命令全军进攻,两军即短暂接触,齐军便现颓势,随即阵脚大乱,被士气高昂的鲁军杀得溃不成军,败退而去。在曹刿正确判断齐军为真正的败退后,鲁军全线展开追击,对齐军穷追猛打,缴获大量辎重,同时抓获大量俘虏,长勺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商周春秋战争史——长勺之战(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就是很明显的利用敌疲我打的战术。在齐军入侵之初,并未选在国境处交战,而是诱敌深入至长勺,鲁军以逸待劳。在双方对阵时,鲁国同样不急于进攻,而是利用弓弩阻止齐军进攻,消耗其体力和士气。最后,在齐军败退后,选择追击歼灭其有生力量,使得齐军无法在短时间内报复。在整场战役中,曹刿的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在春秋时代固定交战模式下的创新,说明了战术战法创新对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下篇文章狼君将为大家讲述晋楚城濮之战,欢迎各位看官关注。

参考文献《诗经》、《史记》、《中国战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