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和孔老二有什麼關係?

老許頭40700672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啟蒙讀物,傳說形成於宋代,經後代反覆修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版本。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和孔老二有的區別,我認為有三:

《三字經》原本就是儒傢俱有代表性的啟蒙讀物。

我國應該自漢代起,歷朝歷代都比較尊儒,意思是以“儒家思想”治國。宋朝開國宰相趙普,也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呢。這就說明,儒家的思想在我國古代的影響十分巨大,尤其是以“禮”治國,學生上學要先拜孔聖人,一些私塾也常常掛著孔聖人的像,所謂“孔門學子”是也。

由於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所以字孩童啟蒙,自然就要去學習儒家的啟蒙讀物,比如“三百千”就是入門的讀物,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學生開學第一天,老師教的也就是這“三百千”。若是在古代,誰說他是孔子門生,若是沒有把“三百千”背誦得滾瓜爛熟,是要被嘲笑的。

孔老二是誰?這是大名鼎鼎的“孔聖人”。

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說的就是這兩位聖人的主流思想,孔子乃“至聖”,孟子乃“亞聖”,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兩位大聖人。

儒家思想倡導的就是“性本善”,大意就是說,人剛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不會去害人,也不會去嫉妒人,是沒有“惡”的任何例子,沒有“惡”,自然就是“善”了,這就是“性本善”,也就是《三字經》開篇兩句“人之初,性本善”,這是體現儒家主要思想的兩句話。

其實儒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性本惡”論,就是說,人剛一生下來,就像白紙,但是他餓了,拿到食物就會自己先吃;冷了,會爭先恐後地去尋找溫暖的地方,這就是自私,人一呱呱墜地,就有自私之心存在。“自私”不是“善”,自然就是“惡”,也就是“性本惡”。這其實是一種思想觀點,不代表孔孟是對的,荀子是錯的。但是“性善論”支持的人比較多,也因此成了主流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與孔老二的秘密關係?

這兩者的關係,其實很簡單。《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儒家思想的主旨與價值觀。而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誰?就是孔聖人孔老二呀。這裡的孔聖人不是僅僅是代表人物了,而更兼具了象徵意義。比如我們說神兵利器就會想到“干將莫邪”,說到戰神就會想到“關羽”“呂布”。

這兩者的關係,“人之初,性本善”是具體的簡單的理論代表;孔聖人則是,具體的實際的人物代表,而且是鼻祖。

以上,是我的粗淺理解,方家指正。


白鉛華


接觸過哲學的網友應該大都知道: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物質世界,事物各要素之間有聯繫,事物之間也有聯繫,聯繫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三字經》裡“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與孔子(即孔老二)肯定有聯繫或關係的。至於兩者是直接關係還是間接關係以及兩者關係緊密程度如何,下面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三字經》這本“千古一奇書”“蒙學第一書”和“袖裡通鑑綱目”,與《百家姓》,《千字文》一起是中國傳統的國學啟蒙教育的三大經典讀物或教材,合稱“三百千”。它的作者是南宋晚期的思想家、教育者和政治家王應麟,文章篇幅短小(1000多字),每三字一句,但內容豐富,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倫理文化以及一些民間故事,但主要以儒家思想內容為主,語言通俗易懂且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廣大兒童甚至不少成年人的喜愛,“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雖然該書也有一些糟粕的東西,但它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不可磨滅。筆者小時候受父母的教育薰陶,也曾搖頭晃腦而自豪地頌讀過它。它的開篇之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本性或人性與生俱來就是善良的、就是好的。這句話是作者王應麟原創的,但是觀點“人性本善”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亞聖”孟子提出的,孟子的理論也就是“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

孔老二(即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仁”的學說,主張以德(禮)治國。他的思想及口述著作《論語》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有人稱讚說“半部論語治天下”,1956年評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時孔子排名第一。說實話,筆者也喜歡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打心眼裡十分崇拜孔子。孔子和儒家文化,雖然歷經“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苦難和挫折,而且孔子及儒家文化本身也有一些缺點和糟粕,但在歷史上孔子的“聖人”地位基本沒有動搖過,儒家文化基本浸潤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靈。

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哲人,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博學、最智慧的人,他深深知道人性的複雜性和可變性。於是,他一生中基本不討論人性這個話題,不武斷下結論,根本就沒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因此他的弟子子貢說:夫子之言性和天道,不得而聞也。雖然孔子不直接評論人本性善惡問題,但他說了“性相近,習相遠”,也創立了“仁”的學說,主張以德(禮)治國,仁、禮、德這三個基本概念都包涵了極豐富的“善”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對“善”的追求和倡導。在孔子看來,討論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義,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出生後在其成長過程中要有善心、說善話、做善事,做守禮積德的人,最後做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道德規範的仁人,哪怕“殺身成仁”也在所不惜!

所以筆者認為:《三字經》裡“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跟孔子沒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而且是密不可分的間接關係。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批評指正。





文化閒談


人之初性本善和孔夫子的思想為繼承發展的關係。

1、從時間上來說,孔子是春秋時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三字經》的作者相傳是南宋作家王應麟,在宋朝之前的漢代,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所以在時間上,《三字經》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2、從人物上來說,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被認為是“首先開私人講學的風氣,是我們私人講學的創始人”。注重學生的教學培養。而王應麟是南宋的官員,經史學者,他著《三字經》這本孩子的啟蒙書,說明他也注重孩子的學習。

3、從思想內容來看,也有相似之處。《三字經》裡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和《論語》中,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相似。其次,《三字經》取材廣泛,,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這和儒家思想主流思想:仁、義、禮、智、信相吻合。

所以我覺得《三字經》是對儒學的繼承發展,但也有一定的改善,符合當時的思想。

這僅是我個人的理解哈


紀錄片拾者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也是他的核心哲學思想。

孟子是儒家中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自然是收到了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影響。

也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結合儒家先賢的思想凝聚而成。因此和孔子是由關係的。

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如果非要把性本善和老子聯繫在一起,那就應該是儒道兩家對接人待物的共性了。

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從善從心出發,治國亦是。

另外《三字經》這指的是“經史子集”的“子”,強調的是其著作。荀卿的《荀子》、楊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周的《莊子》。


與薇與歸


三字是宋朝編寫啟蒙教育課程。什麼叫孔老二?你的文化基礎從何方行而來?如果沒有孔子大力提倡文化知識傳播,中國落後得更多。雖然孔子思想有侷限性,誰能知道幾千年後文化發展什麼程度?我本人並不維護什麼思想,但也不能汙染古人思想。歷史文化發展是無限的。你能予測今後文化發展到什么程度嗎?


老福頭A


《三字經》,宋代人編寫的,北方漢族人與眾多少數民族活躍的歷史社會時期。開頭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不是孤僻粗野的是善性的,雖然大家的生活方式習慣相差這麼多,但人之性(廣義講)是相近或相同的啊。"性本善",在當時的許多訓育訓誨中,人性本善說教,肯定信奉出孔子孔聖人的。


花鳥魚蟲兒686


和孔老二沒關係,和孔子有關係,雖然孔子排行老二。《三字經》是孔子的創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天天快樂哥哥


沒有關係,孔子對人性似乎沒有作過多論述,但從“食色性也”“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等隻言片語來看,他與孟子的性善論是有區別的。


叔本華家的貓


三字經法義同於孔夫子教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