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学

很有幸,今年能够在大学了解到《百家经典选读》这本书,这本书不单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名篇,同时也为我们介绍了外国名篇,让我在我国的文学经典的学习中,同时也能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因此,阅读完该书,我更多的是想从中西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学的魅力。

中国的古代文学在历史的舞台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成就也是今人无法超越的。中国古代的许多先贤也让我们望尘莫及,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一部《论语》绝对不超过两万字,时代是那样久远,思想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今天的人们,即使是高中毕业甚至所谓的大学本科毕业,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的人也少之又少。《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孔门弟子在“课后”整理记录下的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那些对话,常常是三言两语,很少有夫子的长篇大论。大多数对话,没有具体而详细地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语境。如此,对于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仅仅要想从文字层面读懂论语,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说,中国的文学是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西方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相比有较大的不同。西方文学饱含人性对自然感知的强烈欲望,并无时无刻地听从着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着内心的感受。像西方的《圣经》,不仅是宗教书籍,也不仅仅是文学和历史书籍,它还是一部教育典籍,教育、引导人们去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又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最后都深入到了宗教和哲学。在这个问题上,最活跃的大概就是存在主义了。不管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尼采、萨特、加缪、海德格尔,他们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哲学和宗教的价值尺度。正如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所以在西方看来,文学、哲学和宗教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

中国的文学概括而来就是“人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德为道之行,人德必循地道天道。天道平等生养万物,地道厚德包容承载万物,天地待人待物平等无歧,万物在天地面前自由平等,所以老子的主张包含人人平等。因此,从中国的道化照样可以演绎出人人平等、自由、人权等概念。在我看来,中国应该把儒学中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对人性恶的假设,以及墨子,管子、晏子的一些管理理念,尤其是易经中的逻辑和方法论等进行清理扬弃,与道学一道,与圣经文化融合,中国应该能够发展出一整套与西方信仰和文化完全相容,又具民族个性的信仰、文化和制度。

西方的文学概括而来就是“宗教信仰”。方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有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的三大《忏悔录》。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记载道,“神啊,你是为了自己而造了我们,除了安息在你怀里,我们的内心无法获得宁静。”他是个基督教徒所以文章一部分是忏悔自己的罪恶,一部分是在歌颂他心中至美至善伟大的“天主”由于我不信教所以没有办法带入没有办法感同。中国芸芸众生求助自己求助别人,没有寄托没有安全感,一辈子在忧患之中度过。西方基督徒在神的面前忏悔,一切寄托给神交给上帝,一辈子在安静中度过。

虽说中西文学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也仍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学开始相交汇流,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时代。中西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学理念,即“文学源于自然”,都强调自然意象论,尽管中国更多强调作品的神韵和意境,而西方更看重作品的神秘和信仰,但都归根结底都是强调的文学的自然性。

通过阅读《百家经典选读》,让我对中西文学有了更深刻地了解。经典文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等的思想和学问,从而感染和熏陶我们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