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嫂愛心小屋”將“雷鋒精神”傳遍大江南北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賈瑩瑩

2003年從哈爾濱到遼寧海城隨軍的軍嫂張小秋從沒有想過,自己會紮根在這個舉目無親的陌生城市,更沒有想過,當初與人為善的小小舉動,會像一顆火種一樣,輻射到全國17個省市,成為一個受助人群超過萬人的志願服務項目。

在軍嫂們十年來的精心呵護下,2009年成立的“軍嫂愛心小屋”“綠絲帶愛心傳遞”志願服務項目已經擁有120餘個成員,1000餘名志願者和42個愛心投送點、6個助學點。如今,在“愛心小屋”奉獻愛心的不僅僅有軍嫂,軍人的母親、小小的軍娃,還有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都成為這條“綠絲帶”的傳遞者。

2018年在鞍山市婦聯的推薦下,“軍嫂愛心小屋”“綠絲帶愛心傳遞”志願服務項目被全國婦聯推薦並獲評全國2018年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勤儉節約促成“愛心小屋”成立

2003年,張小秋隨軍到了部隊後,發現部隊軍人幹部流轉大,家屬區鐵皮垃圾箱裡經常堆滿了帶不走的衣服、傢俱,看著還能用的東西就這麼被丟棄在外,張小秋覺得十分可惜,於是她就把這些東西擦洗刷漆後收集起來,有新調入的官兵可以拿回家繼續使用。

“勤儉節約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到啥時候都不能忘。”一次學校老師的求助,讓張小秋把幫扶目光轉向了貧困學生。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張小秋號召身邊的軍嫂勤儉節約,把節省下來的錢捐給困難家庭的孩子。在她的帶動下,軍嫂們紛紛捐錢、捐物。但是張小秋馬上意識到,如果要把公益持續做下去,光憑捐贈是遠遠不夠的,況且很多軍人家庭也並不寬裕。於是,為了不給大家增添負擔,她帶著幾名軍嫂開始“自食其力”,在家屬區內撿拾飲料瓶、紙殼和舊報紙。

時間最能檢驗真心。軍嫂們的愛心和堅持不斷感染著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這份堅持得到捐助、越來越多的戰士因為軍嫂們的“勤儉持家”而得到便利。點滴愛心匯聚成河,在張小秋不求回報的奉獻中,軍嫂們感受到在支持軍人保家衛國的同時,也要儘自己所能,傳承軍人的奉獻精神,幫助更多的弱勢群體。

“愛心小屋”成為奉獻愛心和學雷鋒的家園

家屬區裡,一個由鐵皮汽車棚子改建的“愛心小屋”洋溢著軍嫂的愛與溫暖。回憶起當初“愛心小屋”的模樣,張小秋用“萬寶囊”來形容。“家電、傢俱、廚具、舊衣物,可以說這裡應有盡有。”但是一到雨雪天氣,這“萬寶囊”裡的物品卻讓張小秋開始擔憂了,為了保護這些“寶貝”,張小秋冬天的時候手上長滿了凍瘡。

隨著“愛心小屋”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一次部隊首長到家屬區檢查工作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個“違建”的小屋,在得知這是軍嫂傳遞愛心、踐行雷鋒精神的場所時,首長當即決定要大力支持軍嫂的愛心舉動,讓勤儉節約的精神在軍嫂身上得到發揚光大。

2013年,“愛心小屋”搬進了二層小樓,收集的物品得以分類擺放,更多的志願者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中,使“愛心小屋”志願活動更加規範化和常態化。

走進“愛心小屋”,一樓的軍嫂們正在分類、清洗、消毒捐贈的衣物,打包好的清潔衣物即將發送到雲南貧困山區。二樓的志願者們正在將破舊的衣物和服裝廠捐贈的邊角料變廢為寶,用她們的巧手做成鞋墊、環保袋、坐墊、沙包等捐贈給孤寡老人和山區的孩子們。

沙盤心理指導室、婦女之家……如今的“愛心小屋”在軍嫂們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經營下,不僅捐贈的物品變得越來越豐富了,而且已經升級成了志願者們心靈成長的家園、踐行“雷鋒精神”、學習“雷鋒精神”的載體。

“綠絲帶”將愛心傳遞到全國各地

遼寧是“雷鋒精神”的起源地,如今,“愛心小屋”又成為傳遞“雷鋒精神”的“綠色絲帶”,將愛心傳遞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我們在全國的42個投送點都是軍人軍嫂回到地方後主動成立的愛心驛站。”張小秋自豪地說,他們都是在海城曾經參與或者被幫助過的人,回到老家之後,他們會主動將當地需要幫助的孩子和孤寡老人的信息傳遞過來,我們就準備物資,打包郵寄,由他們負責分發。

如今,海陸空三軍的軍嫂通過愛心傳遞已經形成了一個“綠絲帶”傳遞網絡。就在前不久,張小秋收到了隨軍在青海扶貧的軍嫂汪桂菊的信息,“現在牧民穿衣很糟糕,能不能給郵寄棉衣服?”收到信息後,張小秋馬上準備衣物,送往災區。

這樣的愛心傳遞,在“愛心小屋”每天都在上演,不勝枚舉……

軍嫂“愛心小屋”走過了十年的風風雨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張小秋感恩這個時代、感恩在她身邊對這個“小屋”不離不棄的愛心人士。“小屋不是我一個人的,它是大家的小屋,雖然十年間小屋從小到大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初心不變,我希望通過我們讓年輕的軍嫂知道,我們軍嫂也能幫助更多的人。”

很多人都問張小秋,“愛心小屋”打算做到什麼時候?張小秋反問道,你對親人的愛什麼時候能夠終止?在張小秋心中,每一個孩子、每一名孤寡老人都是她最親近的人,只要這些老人和孩子需要,他就會一直把愛心傳遞下去。

在未來,張小秋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不斷提高志願者的素質,讓更多的人瞭解志願者,並將志願者的服務領域細分化,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讓更多的人關注兒童、婦女、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