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善终因功成身退?更因为高明站队

在灭秦和楚汉相争时期,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屡立大功,人称汉初三杰。天下太平后,多有功臣死于非命,而张良保爵位得善终。后人多归之于张良功成身退,不恋功名。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张良觉察到了政局的变化,巧妙的站队。天下甫定,暗流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率土之滨,莫非王土,退能退到哪儿呢,已经不像春秋时期,范蠡可远遁江湖。

张良善终因功成身退?更因为高明站队

政治力量分析

天下刚刚平定,军事斗争还有残留,主要表现在各地的反叛和匈奴外患。内部的政治斗争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当时汉朝有四种代表性的力量:刘姓的力量,吕姓的力量,以丰沛功臣为代表的功臣力量,以韩信、彭越、英布等为代表的异姓王的力量。刘邦主政期间,主要培养的是刘姓宗族的力量,本着稳定刘姓江山的目的。吕姓的力量当时属于隐藏在太子之下的隐性力量,以保住继承人地位为主要目的。丰沛功臣属于刘邦主要倚重的力量,以保住功名利禄为主要目的。异姓王,当时属于最为离心的力量,以保持各自势力的独立性为目的。前三股势力之间互相交叉,前期分化并不严重,而异姓王是明显的与王朝的共同利益最少的。这种特点导致了异姓王是刘邦主要前期主要限制或剪除的力量,虽然异姓王实力强大,但是各势力分散,互不联络。

张良善终因功成身退?更因为高明站队

紧跟老大

张良,很特别,他哪一派都不属于,但是他始终站在刘邦的身边。剪除异姓王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和充分的军事准备。有陈平积极主动的运作,张良不需要去干脏活,张良满足了刘邦的另一个重要需求---积极向老大靠拢的态度。这个需求,单靠‘身退’二字,无法满足。我们看到,张良虽然常常称病不出,但是定都关中时‘从入关’,‘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从上击破布军归’,‘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也就是说,虽然不管什么事了,但是一直跟刘邦联络着感情,态度是很明确的。

张良善终因功成身退?更因为高明站队

计保太子留退路

单单这样,也不一定能保全,我们看到,像韩信,彭越等都是被吕后搞死的不是直接被刘邦处死的。吕后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势力,张良可谓洞若观火。事情得从刘邦想重新立太子说起。刘邦在当年与项羽对峙时,可以说有今天没明天,早早的立下王太子-刘盈。等刘邦疼爱的戚夫人的儿子长大了,刘邦常常想换太子。当时社会母因子贵,吕雉随刘邦艰苦创业,岂能轻易把天下让与他人。

吕雉虽然在丰沛功臣中颇有威信,亲兄弟手下调教出的功臣也不在少数,太子也能得到像周昌、叔孙通这些老臣的支持。架不住戚夫人的枕边风实在是猛。吕后派兄弟吕泽去请张良出主意,张良以易太子为皇帝家事为由不参与意见。吕泽再三强求,张良出了主意--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吕后依计而行,商山四皓来之后,果然厉害,不但替太子出主意,一次宴会上的露面直接让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建国之后,斗争逐渐由军事转向政治,更隐蔽更凶险,但是那些功臣反对易太子,刘邦是不怎么感冒的,等到看见商山的这四个隐士,刘邦看到,吕后的力量不仅是他原来看到的牌面了。吕后已经得高人指点,政治上成熟了,不单是靠那点军事功臣的力量。正像当年陆贾警醒他的那句话‘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理’,这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发白胡子老头也警醒了刘邦。

历代以来,夺嫡最为凶险。我们可以看出来,张良的计策并非仓促为之。目的围绕朝堂,目光不限于朝堂。深刻把握政治斗争的微妙变化,既让刘邦感受到了吕后的力量,又不至于激怒他。既实现了吕后的目的,自己又没有身陷其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良已经早在谋划这件事了。

就这样,张良虽然没有刻意结交吕后,但是吕后十分感激张良。

顺势脱身

刘邦死,太子年幼,吕后掌权。吕后手段之狠辣完全超出想象,封吕、杀刘、压抑功臣,朝堂之上局势非常复杂。张良此时经过前期的铺垫,不但赢得吕氏好感,也已经降低了自己在朝堂中的重要性。张良趁机正式退出朝堂离开是非之地,专心道术,不问世事,得善终。

当大家的眼光还没有离开你的时候,你即使想退,又如何能退的了呢。我们可以看出来,张良能保全声誉和安度晚年,确实不单单一个‘退’字,得始终清醒地抓住主要矛盾,站在正确的方向上,顺势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