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石硯山山脈,位於廣西蒼梧縣沙頭、石橋、梨埠、木雙四鎮以及八步區仁義、信都、鋪門三鎮和廣東封開縣南豐、大玉口、都平、白垢、大洲五鎮之間,長約百餘里,雄偉險峻。石硯山最高峰海拔659米,山上多以灌木林為主,山衝溪澗基多。石硯山靠近山頂處有一塊高兩米的石頭,被稱作“石”,它的外形很像一位慈祥端莊的老公公,坐在凳子上注視遠方,默護著這座偏安一隅的大山。石硯山山氣候溫和,雨量元沛,四季交替明顯,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山上物種資源豐富,筍乾、野生蕨菜乾、野生紅菌幹、野生黑木耳、野果等各種土特產聞名遐邇。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01

說起石硯山,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山名由來

相傳,石硯山由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的碎片所化而成。傳說,齊天大聖孫悟空為二郎神所擒,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燒煉。在爐中,孫悟空吃盡了苦頭,還差點化為丹液。被燒煉七七四十九天後,孫悟空飛身而出,手起棒落,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應聲而碎,其中的一片碎片飛落凡間,化作一座長百餘里,高九百丈的赭紅色大山。大山因由火屬性的丹爐所化,終日蒸騰著赭紅色的煙霧,遠遠望去,彷彿一片火海在搖曳,大山周圍寸草不生,人們因此把這座大山叫做丹爐嶺。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不知過了多少個世紀。一日,一位雲遊四海的神仙發現了丹爐嶺,他在雲端之上的峰頂降下祥雲,在丹爐嶺上開闢洞府,丹爐嶺成了神仙修煉的地方。

神仙是位書畫家。每天清晨,太陽將升之前,神仙從洞府中飛昇到山巔之上,將三尺石硯往地上一放,然後,道童磨墨,對著冉冉升起的太陽,神仙筆走龍蛇,一幅幅字畫便在空中浮現,如詩如歌,伴隨著陣陣天籟之音,久久不散。

神仙每日在山巔之上寫字作畫,樂此不彼,如痴如狂,這樣一寫就過去了千年。

千年裡,由於石硯裡的墨汁的滋潤,丹爐嶺早已變為草木茂盛、鳥獸成群的人間樂園。大山周圍,也被開墾出良田無數,人民安居樂業。

千年後的一天,神仙迴天界走親訪友,三尺石硯也被他帶走了。

神仙走後,丹爐嶺的周圍熱氣日盛,草木逐漸枯黃。三年後,乾旱連年,稻苗乾枯,糧食失收,周圍的的山民餓死無數,盜賊蜂起,民不聊生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天界才三日,凡間已三年。十日後,神仙從天界飛回,被大山周圍的慘況震驚了,於是他便馬上佈施雨露,轉瞬間,丹爐嶺便溪流淙淙,百草豐茂,生機盎然。

又過了千年,神仙的字畫技法早已爐火純青,已進無可進了。於是,神仙決定重回天界。千百年的日夜相伴,神仙早已把丹爐嶺的草木、鳥獸和山民當做自己的親人。臨走前,他在洞府中放置萬人鑊一個,饑荒時,若將升米放置其中,每人每日即可取米一升,取之不盡,以備大山周圍的山民饑荒時救命之需;又開闢若干洞口,方便山民入洞;最後,將自己心愛的石硯放置於山巔之上,輕輕一壓,石硯便隱入山中,丹爐嶺也由九百丈的高山變為二百餘丈的大山,各洞口恰好在山腳附近。之後,神仙便飛昇天界。周圍的山民後來發現,他們從未登上過的丹爐嶺的山頂形似硯臺,於是,人們便將丹爐嶺改名為石硯山。

石硯隱入山中,便與大山融為一體。石硯的墨汁滋潤著大山的龍脈,石硯山便愈發鍾靈毓秀,石硯山周邊文脈延綿不絕。唐朝時,在石硯山東邊山腳的廣東開建縣南豐城求學的神童莫宣卿,最後一飛沖天,成為封建時代嶺南地區的第一個狀元和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文狀元。

神仙谷

石硯仙

很久很久以前,在木雙鎮黎璧村伏村自然村的背後有一個寬約十里的大湖。湖中魚蝦嬉戲,湖面白鶴飛舞,湖邊野獸追逐,這裡是動物的天堂,人間的仙境。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大湖龍王好客,交友甚廣。各方神仙經常駕臨大湖,與龍王在湖邊的會仙亭歡宴、論道。石硯山上的石硯仙人被大湖的美景吸引,也時常與群仙聚會。和石硯仙人一樣,龍王也痴迷書畫。由於性情相近,志趣相投,仙人和龍王成了惺惺相惜的摯友。他們經常在會仙亭擺開文房四寶,筆走龍蛇,寫春花,描夏蟬,印秋月,畫冬雪。在切磋中,龍王的書畫技藝進步神速。

轉眼間,兩千年過去,石硯仙人要重回天界了。為了更高的追求,龍王遣散蝦兵蟹將,跟隨仙人返回天界。迴天界之前,為了讓石硯山周圍的山民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石硯仙人將自己心愛的石硯和神筆融入石硯山中。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石硯仙人和龍王走後,再也沒有回來。仙人的神筆和抬硯的神獸金獅、青牛和白犬,思念石硯仙人,他們來到湖邊,日夜守望。不知過去了多少歲月,青牛在湖的東岸化為牛古山,白犬在湖的東北岸化為逢天頂,神筆在湖的北岸化為大柚頂,橫臥南方湖邊的金獅化為臥獅嶺。

數座高山的隆起,使大湖變成了狹長的大塘。由於常年泥沙淤積,大湖越來越淺了。後來,人們把大塘的水排幹,開墾出百畝良田。

於是,臥獅嶺前的小村叫伏村,村後面的山衝叫大塘。臥獅嶺後面的山谷,便是龍王宴客的神仙谷了。

石翁石婆

很久以前,在石硯山西邊山腳的山衝裡,住著一對中年夫婦,他倆養育了一對兒女。十八歲的哥哥叫桂華,是個出色的獵人,一杆長槍舞得潑水不入,他終日和村裡的小夥伴們在山裡追禽逐獸。十六的妹妹叫桂花,她出落得似山坡上亭亭玉立的野百合花,她的歌聲賽過山中的百靈鳥,她是石硯山周邊九村十八垌小夥子們心中的女神。桂花和村裡的姑娘們春挖山筍,夏採蘑菇,秋摘野果,冬織麻衣,日子過得無憂無慮。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衝口外江邊有座莊園,莊園主人趙財主的獨子文財喜歡桂花。趙財主幾次請媒人到桂花家給文財說媒,桂花就是不答應,因為桂花的心有了牽掛。

去年三月三歌會,在石硯山的山崗上,桂花與小姐妹們和石硯山周邊的小夥子們對唱了三天三夜,其他小夥子們都敗下陣來,只有東陽還在和桂花一唱一和。和桂華同年的東陽住在石硯山東邊山腳的山衝裡,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在石硯山上打獵,練得一手好箭法,只要他彎弓搭箭,無論飛得多快的鳥兒,都會應弦而落。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帶領小夥伴們在石硯山上打獵時,東陽和桂華經常相遇,大家常常一起切磋武藝,他們是一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和桂花對唱了三天三夜後,東陽便帶領小夥伴們加入到桂華的隊伍中,一起在石硯山中轉悠。知道東陽加入了桂華的隊伍後,桂花每晚總愛打聽哥哥明天去哪裡打獵。桂花帶領小姐妹們往石硯山上跑得更勤了,在哥哥他們打獵回家必經的小山坳,她們用山歌迎接滿載而歸的獵人們。臨分手時,桂花和東陽總想多看對方几眼,直到對方消失在山林中。打到野豬等大型獵物時,東陽總是叫大家抬到桂華家宰殺,桂花爸媽總會留東陽他們在家裡過夜,東陽和桂花的悄悄話兒總是唱不停。桂花媽誇東陽勤快,桂花爸誇東陽勇敢,東陽和桂花的心呀比蜜糖還甜。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聽到桂花和東陽相好的消息,文財怒不可遏,決定將桂花搶回家,生米煮成熟飯,絕了桂花和東陽的姻緣。

一天早晨,哥哥桂華和小夥伴們出發後不久,桂花和小姐妹們也揹著揹簍出發了。她們剛走上山崗,突然,從樹林裡走出十幾個家丁模樣的男人,將她們團團圍住。兩個家丁二話沒說,就把桂花綁起來塞進花轎,抬起花轎,向衝口方向跑去。小姐妹們拼命往前衝,想把桂花從他們的手中奪回來,可是,她們人小力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桂花被搶走。歹人們走後,她們很快就找到了桂華。知道原委後,桂華和東陽帶領夥伴們撒開雙腿抄近路向文財的莊園的方向飛奔。當桂華他們從衝口的山上跑下來時,文財和家丁們剛好正要走出衝口。看見桂華他們追來,文財只好獨自騎馬逃跑。剛跑出幾十丈,東陽的飛箭已射中馬的後腿,馬失平衡,文財連人帶馬滾下路邊的草叢中。摔得半死的文財,被小夥伴們拖到路上,看到桂華,跪地求饒。考慮到趙財主財大勢大,在文財保證以後不再騷擾桂花後,桂華把文財放回去了。一個月後,文財帶著近百名家丁去桂華的村子找桂華和東陽算賬,結果被桂華他們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從此,文財再也不敢靠近桂花的村子。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半年後,鄰國入侵,國王大點兵,桂華和東陽帶領小夥伴們應徵入伍。不久,文財也被抓壯丁送上戰場。桂華和東陽帶領小夥伴們,英勇善戰,屢立奇功。戰爭異常慘烈,在一次戰鬥中,桂華和東陽率領的隊伍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中,為掩護東陽他們突圍,負責斷後的桂華壯烈犧牲。三年過去,鄰國戰敗,戰爭終於結束了。當年跟隨桂華和東陽奔赴戰場的四十幾位小夥伴,除東陽外,凱旋的僅九人。

慶功宴後,東陽辭掉國王賜封的高官厚爵,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桂花身邊。

不久,東陽和桂花成親了。為撫慰岳父岳母,東陽住在桂花家。一年後,他們的兒子大郎出生了,他們把大郎過繼給桂華做兒子。又過一年,二郎也出生了。小倆口男耕女織,農閒時東陽和夥伴們進山打獵,他們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大郎和二郎漸漸長大,二老也慢慢衰老。東陽和桂花侍奉二老無微不至,從未懈怠。終於,東陽和桂花送走了二老。大郎和二郎也成家立業了。安頓好大郎後,東陽便和桂花帶著二郎回到東陽的老家。以後,每隔十天半月,東陽和桂花便會到大郎家住上一兩晚。每次來回,大郎和二郎都想護送他倆,但東陽和桂花都不允許。歲月如梭,大郎和二郎的孩子也成長為身手矯健的獵手,東陽和桂花也慢慢老了。年過七十時,東陽和桂花拗不過孫子們的請求,只好同意由孫子們接送他倆。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一日上午,東陽和桂花又要回去了,大郎的孩子們陪著他們向石硯山進發,剛走上山崗,便起風了,原來還豔陽高照的天空升起了幾片烏雲,又走了一會,天上的烏雲漸漸增多了,看來將要下雨了。距離二郎的孩子們接他倆的地方也不遠了,又怕孩子們回去遲了會被雨淋,東陽和桂花便叫孫子們趕快回去。又走了一刻多鐘,越積越多的烏雲把天空遮蓋得好像黑夜一般。“老爺子,你到東邊的山崗去叫孫子們不要在過來了,我到西邊看看孫子們下山崗了沒有。”桂花說完,就往回跑。他們剛跑出一段路,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豆大的雨點瓢潑而下,他們手中的雨傘還沒有打開,就被大風吹折了。雖然渾身溼透、行走艱難,但是他們還是一直往前走。走著走著,他們的步伐也慢下來了,他們累得終於走不動了,可他們仍在大聲呼喊。不知過了多久,風停了,雨住了,太陽出來了。當孫子們找到他們時,他們已經化為兩座石人。一座在石硯山的東面,眼看著東方;一座在石硯山的西面,遙望著西方。


自古以來,木雙石硯山在民間流傳了很多趣聞與傳說......


年輕時為國盡忠,生育時為兄留後,中年時為父母盡孝,羽化前仍呵護子孫,東陽和桂花的善行感天動地,於是,天帝命他倆為石硯山山神,守護石硯山。

千百年來,東陽和桂花的故事在石硯山周邊代代流傳,化身為石翁、石婆的東陽和桂花一直保護著石硯山周邊的山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