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為什麼沒有攻擊印度?

第一軍情


二戰時日本進攻過印度,在1944年日本搞了一場“說打就打的戰爭”,傾兵十萬入侵印度,但最後被英軍揍了回來

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了全民侵華戰爭,為了麻痺中國人民的抵抗運動,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聲明”,在該聲明中就提出了《大東亞新秩序宣言》,表示要再日本的領導下,驅逐白人對亞洲國家的殖民統治,建立一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而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在這個共榮圈內。(侵華禍首之一的近衛文麿)

根據德國的最初的設想,德日將分別在亞洲和歐洲夾擊蘇聯,最後雙方會師於西伯利亞。但在諾門罕戰役後,日本放棄了北上策略,轉而選擇南下入關佔領中國並控制東南亞,與德軍會師也改到了中東地區。(德日瓜分世界示意圖)

要達到這個目的,印度就是日本的必取之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橫掃東南亞,將駐守在東南亞的美軍、英軍、荷軍打得潰不成軍。尤其是在馬來亞戰役中,7萬名日軍就降服了15萬英軍,這一戰被視為大英帝國曆史上最恥辱的一戰。

在拿下東南亞之後,日本原計劃立奪取印度。不過在緬甸戰役中,日軍則遭遇了中英聯軍的頑強阻擊,雖然日軍最後還是佔領了緬甸,但此時的駐緬日軍已是強弩之末,無力再去進攻英屬印度。而且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軍主力被死死地牽制在中國戰場和西太平洋戰場,沒有餘力繼續擴大戰事了,因此進攻印度的行動遲遲沒有進行。

但日本一直非常重視拉動印度獨立派人士,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印度前國大黨主席錢德拉·鮑斯於1943年在日本佔領的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該臨時政府隨後便加入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圖中最右邊的人就是錢德拉·鮑斯)

到1944年,由於德國在歐洲的戰況非常不利,柏林不斷向東京施壓,要求日本進攻印度,以此轉移英美的視線。

迫於德國壓力,1944年3月初日本在印緬邊境集結了近10萬大軍向印度發起了代號叫“烏”的軍事行動。由於這場行動主要是圍繞著小城英帕爾展開的,因此史稱“英帕爾戰役”。

不過在這場戰役中,日本的準備是非常倉促的,甚至可以說是漫不經心的。面對一個偌大的印度,日本軍部既沒有給出明確地作戰目標,也沒有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

如果本次行動的目的是要佔領印度的話,10萬人顯然是力不從心。而如果只是一場戰術進攻,目的不過是轉移下盟軍的注意力的話,日軍僅10萬人的兵力同樣難以達到牽制盟軍的效果。

並且由於馬來亞之戰的勝利,本次日軍的最高長官牟田口廉也非常輕視英軍,他認為英軍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連糧食都沒帶夠就敢出發了。即便是下屬極力阻攔,但他仍舊是我行我素,執意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發動了戰爭。

這個牟田口廉也當時只是日軍第十五軍司令,級別並不高,由此也能看出日本軍部對這場戰爭的隨意。牟田口廉也曾駐守華北地區,“七七事變”就是他挑起的。此後他被調到東南亞地區,參與了在馬來亞和緬甸的戰鬥。

(圖中左二就是牟田口廉也)

在牟田口廉也的固執之下,日軍於3月8日兵分南北兩路進攻印度,南路進攻英帕爾,北路進攻另一個邊境重鎮科希馬。而面對來犯的日軍,英軍這次是做足了準備,前後調集了15萬大軍嚴陣以待,就等著死磕日軍了。

日軍在進入印度之後,一路之上幾乎都是熱帶雨林,根本沒有什麼補給點,自己所攜帶的糧食很快就吃得差不多了。而對於印緬邊境環境瞭如指掌的英軍,也希望通過熱帶雨林去消磨日軍戰鬥力。所以在戰役前期,英軍故意主動撤退,目的就是避其鋒芒並拉長日軍的補給線。

在戰鬥初期,日軍展現出來了極高的戰鬥力,接連擊敗英軍。但隨著部隊的前進,日軍所攜帶的口糧所剩無幾,於是前線部隊緊急要求緬甸大本營提供糧食支援,但牟田口廉也竟然以“日本人是食草動物”為由拒絕了要糧請求。

無奈之下,前線日軍只得縮減士兵日常飲食,口糧甚至降低到每天0.3兩(喂兔子呢?),日軍的戰鬥力也因此大幅下降,畢竟吃不飽肚子拿啥去打仗。

很快,英軍也發現了日軍在補給上的軟肋。於是英軍繞到日軍身後,攻佔了日軍的數個據點,試圖切斷日軍與後方的聯繫。雖然日軍很快便做出了反撲,但是終究沒能奪回失地 。而在時間進入六月份之後,印緬邊境進入雨季,大量的降水徹底沖毀了日軍的補給線路,使得進入印度的日軍成為一支孤軍。

由於糧食已經吃光,日軍士兵只得尋覓野果度日,加之熱帶地區瘟疫流行,日軍遭遇了重大的非戰鬥減員,無力完成既定目標。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日本軍部緊急下令日軍撤出印度。

到9月初,日軍殘存部隊終於逃回了緬甸日本佔領區。在戰役打響的時候,日軍共計出動了近10萬人,但最後只活著回來5.3萬人,而沒回來的日本兵大部分都是餓死在了印度,這氣得日本軍部直接將牟田口廉也就地免職,此後日本再也沒有入侵過印度。

對於日軍在這場戰爭的失利,很多人將責任歸咎於日軍統帥牟田口廉也身上。誠然,牟田口廉也確實不靠譜,他的狂妄和無知葬送了近五萬日軍的生命。但若深究失敗的主因,日本軍部也要擔負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戰前日本軍部壓根沒有制定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搞了一場“說打就打的戰爭”,而戰役的統帥也是軍部自己選的,打輸了仗能賴誰呢?


千佛山車神


在二戰亞洲戰場上,日軍是最為張揚跋扈的,侵華戰爭日軍大行其道,所到之處炮火連天,民不聊生,緊接著日軍將目標瞄準東南亞地區,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大部分島國皆被日軍的鐵蹄蹂躪過,而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是否可以倖免於難呢?

那是不可能的,日軍日益膨脹的野心和作戰環境的需要是絕對不會放過印度的,這場日軍和印度的戰役被稱之為英帕爾戰役。

1944年3月,日軍為了切斷中印公路,阻止盟軍從印度給中國軍隊運輸物資,向剛在緬甸打完勝仗的指揮官牟田口廉下達“大陸指第1776號指令”,率兵攻打印度英帕爾地區,打掉英軍在印度的軍事補充基地。

軍方高層認為此舉一來可以加速日軍在侵華戰場的勝利步伐,二來可削弱英軍在南亞的勢力,三來可拉攏印度,讓印度阿三士兵們為日軍天皇而戰。這筆買賣很划算。

牟田口廉在發兵前揚言:日本陸軍現在已經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也許日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等待他們的將是極度悲慘的命運。

牟田口廉從緬甸駐軍挑選出8.5萬精銳部隊,分批向印緬交接的英帕爾地區發動攻擊,為何日軍會先從英帕爾開始侵略印度的第一步呢?因為英帕爾是英軍在印度非常重要的軍事補充基地,基地內存放著大量的槍支彈藥和各種能源物資,打下英帕爾,就意味著佔據印度之路已經成功一大半。

英軍與印度軍方達成協議,一致將槍口對準日軍,作為同盟國的美軍也表態願意提供運輸機和轟炸機協助作戰。日軍一過欽敦江,英帕爾戰役就此打響,英印聯軍在初期不跟日軍幹仗,誘敵深入,一路假裝敗退,牟田口廉以為勝券在握,集結人馬挺進英帕爾。

這時英印聯軍開始率兵圍剿日軍,美軍的轟炸機在同一時刻將無數火力強大的炮彈投放到日軍部隊中,沒過多久牟田口廉的第15軍就被打散了,大部分日軍選擇進入熱帶叢林地區跟英印聯軍打起游擊戰。

惡人有惡報,印度的雨季在這個時候悄然而至,叢林道路變得異常泥濘,有些路段還出現山體滑坡,日軍的坦克深陷泥潭中動彈不得,儼然變成一堆廢鐵。除此之外,日軍的口糧大部分早已食用殆盡,又無補給,牟田口廉下令士兵尋找“野味”充飢,比如野菜、野果、蛇、飛禽之類的,飢一頓飽一頓是再正常不多了。再加上叢林溼氣嚴重,不少日軍開始染上了風寒、痢疾等各種疾病,倒了一大片。

聯軍這時可是在大本營吃著熱騰特的飯菜,喝著甜酒,吃飽喝足後駕著戰機繼續往日軍藏匿的叢林地區投放炸彈,天災人禍加上各種疾病,當時的八萬多日軍部隊現在早已剩下2萬人左右,1944年7月2日,日軍高層下令停止作戰,撤回緬甸。

按照日軍武士道的作風,這次打輸了下次繼續幹,可是日軍大部分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得與美軍斡旋,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分身乏術繼續反擊了。

牟田口廉真給自己打臉了,他的作戰能力也被日本軍界所取笑,據說回國後有英帕爾作戰戰死者家屬前來質問,他總是以各種藉口不見客,臨死之際還讓兒子在他的葬禮上發辯解單,真是可笑至極啊!


鄧海春


首先,印度距離日本太遠,其次,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道路在二戰時期還未打通,交通非常不便,即便是飛機都難以運送

在日本最初的計劃中,本來也就沒有印度的事情。

另一方面,日本深陷太平洋戰爭無法自拔,在和美國逐島爭奪的過程中,日本並沒有確立起任何優勢,一些島嶼守不住,而另一些島嶼則打不下來,在西南太平洋戰區,日本軍隊被美國和澳大利亞聯軍死死地釘在印尼,根本無法南下一步,為島嶼上的部隊提供後勤消耗了日本巨大的戰爭精力和物資,根本無法在陸地上發動更大規模的擴張。

美國和日本的逐島爭奪,讓日本筋疲力盡。


事實上,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在亞洲戰場的進攻就告一段落了,各條戰線都處於相持狀態,原本制定的進入大西南地區,打通亞洲大陸橋的計劃,也因為緬甸的戰役失利無法實現,日本面臨著要麼守到死,要麼拼死擊敗美國的危險處境,此時日本高層眼中根本就想不到要去奪取什麼遙遠在西天的印度去,還是把精力放在太平洋地區。

招惹美軍,讓日本付出了代價,停止了擴張勢頭。


因此,二戰中日本沒有去進攻印度,因為日本完全沒有精力和能力,再開闢新的戰場了。


海事先鋒


二戰時日軍是有進攻過“印度”的,就是發生在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不過呢,二戰的時候可以說並沒有印度,因為當時的“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今天的印度地區在二戰的時候其實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嗯,也就是英屬印度,至於現在的獨立國家印度其實是二戰後的產物,並沒有參與到二戰中去!

所以,二戰中的印度扮演的角色並不是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形式出現的,而僅僅是當時印度地區的民眾或者政治力量參與到了二戰中,哪怕是軍隊,也是以英國軍隊為主體參加對日、對德的戰爭,因為當時的印度是英國殖民地,所以,作為盟軍一員的英國,是有在自己所屬的印度地區徵兵的,也就出現了軍官以英國人為主、士兵以英屬印度人為主的英屬印度軍隊,也叫英印軍!

至於上面說到的英帕爾戰役,嚴格來說是並不是日本對印度發起的戰爭,而是對英國發起的一場戰爭,因為以國家形式為主體參戰的其實是英國,並不是印度,印度地區的民眾僅僅是作為加入英國軍隊的士兵參與了當時的戰爭中,所以,像題目中說到的“日本沒有進攻印度”這種說法其實也對,畢竟當時還沒有印度呢,整個印度次大陸基本上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實際上跟日本交戰的主體也是英國!


而且,大家注意到了沒,英帕爾戰役爆發的時間是1944年,具體一點就是1944年的3月至7月,整個時候已經是二戰的末期了,日本自己也已經到了氣數將盡的地步,並且在此次戰役中,日本遭到了慘敗,所以,此次戰役之後,日本直到戰敗,也沒有再次對“印度”發起過進攻,至於在戰爭前期,日本的主要戰力還是放在了中國戰場,根本沒時間管印度那邊!


哨兵ZH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制定了攻佔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軍事計劃。為了迅速拿下這些地區,日本從大本營和中國戰區抽掉了許多甲級師團參與,甚至出動了兩個飛行集團。

在日軍摧枯拉朽般的強力打擊下,菲律賓馬來半島以及緬甸很快被淪陷。眼看,日軍要攻佔印度,卻突然停下了腳步。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當時的印度正在鬧獨立,國大黨為了爭取印度獨立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而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清醒,英國此時忙於歐洲戰時,無暇東顧。在日軍即將撲向印度之際,國大黨與英國關於出兵的問題達成了妥協。

其次,日本早就向美英宣戰了,拿下印度是既定計劃之一。但由於中國派出了遠征軍讓日軍在緬甸遭到了重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戰略企圖。

再者,日軍在東南亞各地遭到了各種反抗,為了鎮壓反抗,日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兵力的分散導致日軍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進攻印度。相反,印度成了美英中在東方戰場上的後勤和訓練基地,為此,美英均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駐守印度。

總之,由於反法同盟和戰略形勢的需要,印度很幸運的談過了一劫,日軍並沒有攻佔印度。(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軸心國集團在瓜分世界的計劃當中,規定了印度也會成為日本的領土。在戰略和為當中,日本也在設想攻下印度之後,在中東與德國會師,完成亞洲的瓜分,但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更多地將自身的發展戰略瞄向了海洋。在1941年到1942年的這一段時間裡,7萬日軍擊敗了13萬英軍,奪取了英屬馬來西亞。這當然是由於日本單憑國內無法持續進行侵略戰爭,必須要在海上打通運輸線也正是日本將軍事戰略瞄向了海洋。

使得日本和德國的中東戰略成為泡影。隨後日本以閃電般的速度佔領了緬甸,英國軍隊全部撤往印度。當然,日本在保障自己能源運輸線的同時,也不忘切斷中國的能源補給,在當時佔領緬甸之後,日本便切斷了滇緬公路,斷絕中國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因為當時的美國主要是以印度為基地,援華物資都從印度運往中國。雖然滇緬公路被切斷,但是美國依然可以通過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送抵中國諸多戰備物資。

由於日本當時軍力所限,無法入侵印度。二戰中的中國保證了最基本的軍需供應,在1944年,日本已經大勢已去,德國也已經盡顯頹勢,為了轉移盟軍的注意力。日本決定進攻印度,希望以此來緩解正面戰場美軍帶給日本的危險,當時的印度還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許多印度人都希望靠二戰驅逐英國人,實現國家的獨立於是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印度國大黨的主席錢德拉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立即加入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為日本的侵略搖旗吶喊,也正是如此,日本打著驅逐白人,幫助印度獨立的口號,在緬甸集結了10萬大軍,向印度發起進攻。

當然,日本並沒有認真籌備這一場戰役,只希望減輕正面戰場上的頹勢轉移盟軍的注意力,因此日本軍部也沒有給出這場戰役的具體戰略目標。當然,此時的日本還是陷入狂熱的狀態當中。對於戰爭的局勢依然沒有清醒的把握。雖然日本的軍部並沒有給出明確的作戰方案,但當時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十分有信心,他希望運用10萬日本軍隊攻下印度。因此分為南北兩路進攻印度。最終由於補給問題和氣候不適應等原因,日本軍隊節節敗退,傷亡人數達到了5.3萬人。印度也成為除美國之外,一戰就消滅日本精銳的國家。一直被印度的一些人吹噓著。


世界史圖鑑




當然攻擊過,只不過失敗了而已。1942年5月日軍全面佔領緬甸後開始計劃入侵印度。印度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如果印度有失,大英帝國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因此在1942年前線漸成對峙之勢後,英國人在遠東的中心議題就是如何收復緬甸,解除日本對印度的威脅。



然而面對士氣高漲的日軍,誰也沒有把握守住印度防線,收復緬甸對英軍來說更是無從談起,然而印緬邊境的原始森林卻幫了英軍大忙,攻擊印度的日本9萬大軍還沒抵達印度就在原始森林裡病死餓死近7萬多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先來了解一位日軍將領——牟田口廉也。



在緬甸淪陷之初,日本人曾經想一鼓作氣直下印度東北諸邦,一舉消滅英印軍隊的有生力量,但限於當時兵力有限,太平洋戰場的局勢吃緊,這樣大膽狂妄的計劃最終不了了之。後來在英軍不斷襲擾下意識到緬甸前線的嚴重程度後,開始從本土抽調資源,繼續籌備入侵印度。1943年,日軍在原南方軍下改編並增設了緬甸方面軍,這個新成立的方面軍旗下的主力是日第15軍,在成立時下轄4個師團和一個軍直轄部隊,兵力超過8萬人,大部分官兵都有豐富的叢林戰經驗。而緬甸方面軍自成立之日起就有非常濃重的“15軍色彩”,大批15軍參謀和指揮人員被安插進了方面軍參謀部。不過這樣的人事變動卻讓原來在一線指揮的高層將領大量脫離隊伍,進入舒適的參謀部辦公室。而補充進來的新參謀指揮人員嚴重缺乏實戰經驗,其中就包括了15軍新一任軍長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是一個好高騖遠,卻又眼高手低的野心家。1937年他曾是指揮中國駐屯軍第1聯隊與一木清直的第3大隊一道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不過在之後的歲月,牟田口在中國戰場並沒有什麼出彩的戰績,後來更是被打發到關東軍甚至本土去坐冷板凳,直到太平洋戰事吃緊,他才重新出山,先任第18師團長,後升任第15軍軍長。牟田口本人並無多少叢林戰經驗,卻偏愛四處誇海口,更喜歡在參謀面前制定各種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作戰計劃。



牟田口在1943年制定了“武號作戰”計劃,以快速進軍的方式翻越印緬接壤的高山叢林,趕在雨季前一舉殲滅英軍,並直入印度腹地。這個瘋狂到有些愚蠢的計劃立刻遭到了下屬參謀的聯合抵制,最後成為泡影。惱怒之下的牟田口只得撤掉了向他進言的參謀人員,並全部換上了自己的心腹。



這個作戰方案看上去頗為氣壯山河,但很多細節卻暴露了牟田口本人粗糙的軍事素養,甚至讓人忍俊不禁。比如,考慮到穿越高山叢林,道路難行,卡車馬匹等運輸工具難以行進,且數量有限。牟田口居然想效法當年蒙古軍隊西征的做法,向民間徵調牛羊等牲畜充當運輸工具,在抵達前線後就地宰殺充作軍糧。且不論在崎嶇的山路上控制成批攜帶輜重的牛羊跟上隊伍不走散本身就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上千只牛羊在叢林中穿梭也極易讓隊伍暴露在英國空軍的眼中。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集結15軍的9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朝英帕爾而來。這9萬大軍裡,不光包括了15軍的骨幹:第15,33和31師團。還有一支由投降的英印士兵組成的印度國民軍作為輔助力量。這些印度僱傭兵還不具有真正意義的國家觀念,在日本人的煽動下,紛紛投奔日本扶植的印度當局,為另一個更為殘暴的侵略者充當馬前卒。牟田口則坐鎮後方,意氣風發地“運籌帷幄之中”。



1944年4月,緬甸的雨季提前到來,道路變得泥濘難行,而負責運送輜重的牛羊則成批走散,這種愚蠢的運輸方式讓日軍喪失了大批軍需。此時英軍已經在英帕爾外圍集結了15萬大軍準備反攻。前線的各師團長意識到再繼續進攻已經毫無意義,紛紛向牟田口建議立即撤兵,保存有生力量。但剛愎自用的牟田口又豈會就此罷休?他不顧下屬的反對,強令各部隊進行強攻,要求在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英帕爾,以此向天皇邀功。



前線官兵只得硬著頭皮向前進攻,但已經完成集結的英軍炮火變得越來越猛烈,軍糧短缺讓士兵飢腸轆轆,潮溼的氣候和肆虐的蚊蟲讓痢疾與瘧疾開始在軍中蔓延,很多士兵還沒有見到英軍的影子,甚至還沒有發一槍一彈就倒斃在路邊。眼看著軍隊又要重演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悲慘一幕時,第31師團長佐藤幸德在好不容易拿下科希瑪後停止進攻,並違抗牟田口的命令組織後撤,其他兩個師團長紛紛響應。



牟田口看到師團長居然聯合抗命,一怒之下將這三名高級將領全部撤職。要知道,在舊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師團長一級的人物只有天皇才有權力簽發命令進行任免,牟田口這種明顯的僭越行為令前線官兵極為不滿,而在後方發洩完怒火的牟田口居然還能在辦公室裡閒庭信步,甚至還扔下十萬火急的軍情到當地的酒館裡招妓玩樂。



不久在英軍迅猛的反攻下,已經走投無路的日軍一觸即潰,紛紛作鳥獸散。當初的9萬大軍僅僅只有不到1.2萬人踉踉蹌蹌的逃回緬甸,超過7萬人成了茂密叢林中的孤魂野鬼,而這其中只有3萬人是真正死於英軍槍炮之下的,其餘都是被飢餓,勞累和疾病活活折磨致死。在日軍潰退的泥濘道路上,遍佈來不及收拾的日本士兵屍體,其下場甚至比當年在瓜島上受困而亡的日軍還要悽慘。這些曾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惡魔,此時也算得到了應有的報應,而導致英帕爾慘劇的奇葩將領牟田口也被大本營撤職,他在英帕爾戰役前後的所作所為讓他備受指責與謾罵,甚至得到了“鬼畜牟田口”的稱號,更有後世史家戲稱“死在他手上的日本鬼子比死在盟軍手裡的還多”,由此成就了他一番讓人啼笑皆非的“傳奇”。



經此一戰,日軍在緬甸的精銳盡喪,已經無力再發動任何進攻。


兵器知識譜


誠邀,樓主這個問題有些錯誤。實際上日軍曾經打過印度的主意,只不過沒啃下來罷了。



據史料記載,日本的戰略之一就是通過攻打印度,繼而圖謀中東與德國在蘇聯會師,平分世界。但是英帕爾科希馬戰役失敗後,日軍取消了西進的戰略,繼而以優勢的海軍空軍南下東南亞。印度也就此得以保存。



那麼一向兇殘的日軍為何吃不下印度呢?



小編認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日本三分之二的陸軍被牽制在中國,日本在印度的兵力不足10萬,其中一大半還在緬甸的深山老林裡死亡或失蹤。反觀印度當時有美國大量航空兵、英駐印軍、印度軍、中國駐印軍(很精銳的部隊)。

其次, 雙方的後勤保障能力也有極大差距。坦率的來說,駐緬甸的日軍可比華北方面軍難過的多,從緬甸攻打印度要經過茂盛的熱帶雨林裡,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是個累贅,這就導致了日軍後勤彈藥供給嚴重不足。軍隊沒有糧食,這可怎麼打?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二戰並不是日本沒有進攻印度,而是印度太遠了,日本兵力又不夠,戰線沒那麼長,所以印度才能倖免於難。

印度最應該感謝的國家正是中國。日本大部分兵力被牽制於中國,而且日本入侵東南亞國家的軍隊,也被中國遠征軍和當地國家盟軍阻擋。1944年的時候,日本有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起戰爭,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英帕爾戰役。在英印聯軍和中國軍隊的配合下,日本8.5萬軍隊陣亡6.5萬。慘烈的失敗,印度廣大的土地得以沒有受到炮火的攻擊,使得印度成為二戰期間歐亞大陸少有的本土未遭到炮火的國家之一。


二戰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在德國滅掉法國幾乎佔領歐洲大部分土地以後,開始把槍頭轉向了蘇聯和西亞。他們的目的就是日本軍隊向西打,德國,意大利軍隊向東打,最後在中東會合,實現佔領歐亞大陸最終目的。


但是日本並沒有堅持北進計劃,而是把槍轉向了中國大地,甚至對破壞其石油運輸的美國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所以日本此時和德國意大利一樣基本都陷入了三線作戰的境地。在如此不利的環境下,日本就根本分不出兵力來入侵印度,中後期東南亞作戰的失利,日本幾乎寸步難行,不可能向西也就是東南亞旁邊印度更進一步。等到更進一步的時候,英帕爾戰役的慘敗,日本只能嘆息。


紅雨說歷史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軍對東南亞諸國進行侵略,包括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那麼對於侵略印度當然也是日本獨霸亞洲計劃的一部分,只無奈鞭長莫及,路得一步一步走,飯得一口口吃。於是日軍就先從及近夠得著的地方下手,掃清外圍,再圖印度。於是在1942年1月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迅速切斷美英盟軍援華戰略物資的唯一通道~~中緬公路。這也是一箭雙鵰之計,在戰略上是對日本在華佔領軍的策應。

在緬甸的英國軍隊一觸即潰,不幸的情況發生了,有7000多名英軍官兵被日軍圍困。為了救援盟軍突圍,中國派出了遠征軍,兵力有兩個軍又一個師,大約10萬人的兵力入緬作戰。這樣也就阻止了日軍迅速進攻印度的企圖。在三年的時間裡,中國陸續投入到緬甸戰場的兵力累計達到30萬兵力,共殲滅日軍6萬餘人,給了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揚了軍威,揚了國威!

英國軍隊在緬甸戰場上可謂名聲大噪,見到日軍就逃,甚至是一觸即潰,聞風而逃!自從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戰場以後,可以說是成了真正的主力軍。

1942年的8月份,日本南方派遣軍司令寺內壽一大將,在越南河內指令第15軍制定針對印度阿薩姆邦的進攻計劃。之後日軍主將有了調整,在1943年6月,日軍重建南方派遣軍司令部,走馬上任的第15軍司令是鷹派將領,牟田口廉也中將。

日軍在基本控制緬甸的狀態下,日軍大本營在醞釀了這麼長時間的攻印計劃,已經到了實施的階段,在1944年1月7日,日軍大本營發出了“大陸指第1776號”的命令,要求要儘快執行代號“烏”的英帕爾作戰計劃。目標是奪取盟軍基地英帕爾,英帕爾地處印度東北,和緬甸接壤,戰略位置特別重要。如果被攻佔,就會嚴重威脅盟軍的另外一個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且能夠切斷中印公路,因此英帕爾基地是兩軍必爭之地。

鑑於英軍的以往表現,日軍過低估計了敵人,過高看重了自己,狂妄自大的本性又抬起頭來,經過兩週時間的準備,每位士兵只帶了兩週的口糧,還有兩個基數的彈藥,計劃糧食就地補充即可。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中將率領第15軍3個師團約10萬人渡過印緬邊境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


在說印度方面,英軍東南亞方面軍總司令蒙巴頓,在偵察到日軍的動向以後,就周密制定了反擊計劃。這個計劃具體方案是:集結最大兵力,大約15萬兵員。以層層梯次防禦,逐次收縮戰線,最後絕地反攻的戰術佈署。層層阻擊是消磨敵軍毅志,逐漸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使敵不能速勝,使敵疲憊焦躁,使敵軍補給線越拉越長。再用轟炸機切斷日軍補給線,最後英軍以逸待勞,發起大反攻,輕鬆贏敵!

最後的戰場經歷真的是按照蒙巴頓將軍的計劃而行走,日軍不僅彈盡糧絕,還飽受疾病和蟲蛇的侵襲,死傷慘重,最後不得不狼狽退卻。日軍來的時候是92000人,傷亡了65000人,剩下囫圇的人廖廖無己。

日軍這次進攻印度的慘敗是自從侵略亞洲以來最為慘烈的一次!其實也正是慘敗的開始,在之後的太平洋戰場以及中國戰場上,日軍從此走了下坡路,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