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科技“雙子星”閃耀北京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科技“雙子星”閃耀北京

——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二

目前,北京中關村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工智能骨幹科研單位和10餘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相關企業超過400家;醫藥健康企業超過1800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共有19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准上市,佔全國的1/3;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的93個承擔單位,有43家在中關村,未來中關村在該領域的優勢還會不斷增強……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有9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連續12年佔工業總產值超九成,其中包括4家百億元級企業,5家50億元級企業和40家產值10億元級企業,形成了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018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50件,居北京市首位;近五年累計研製出國際領先、填補空白的新產品300多項,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

在近日召開的北京市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通報會上,北京市的一“村”(中關村)一“莊”(亦莊,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如同“雙子星”閃耀全場,備受媒體關注。記者們在這略顯枯燥的數字背後看到了北京市的科技實力和創新水平——那不僅是北京的“硬核”,也是中國的高度。

正因如此,通過聚焦這兩個名字最具中國鄉土特色的科技園區,無疑可以管窺到北京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努力和成就,聽到中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快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澎湃之聲。

中關村: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

一個“村”有多特殊才可以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縮影?作家凌志軍曾這樣描述: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國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術的高地,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而中關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為它是這條道路上的先行者。

從上世紀80年代聞名全國的“電子商業一條街”到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用了8年時間。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中關村作為“中國硅谷”蜚聲中外,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經初步統計,2018年,中關村示範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2萬家,總收入超5.8萬億元。截至今年2月底,有336家上市公司;去年年末,有獨角獸企業80家,這些公司絕大多數是高精尖企業。目前,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超過兩萬億元,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佔有率位居國內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介紹,中關村在關鍵技術領域有一批重點突破項目。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5G移動通信、石墨烯材料製備等領域的很多技術創新與全球同步甚至領先。

國聯萬眾研製出5G毫米波單片及功能模塊,成為中興和華為在5GGaN功放產品的國內唯一供應商;北斗星通發佈了國內首款28納米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最小芯片;夢之墨開發的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是國內外首創的變革性電子製造技術,率先實現了液態金屬3D打印(增材製造)技術的產業化……

談起中關村的創新經驗,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翁啟文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最聰明’的錢和‘最聰明’的技術應該結合在一起,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資本投向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讓資本耐心地陪伴企業一起成長。”

翁啟文認為,只有技術發展了,才能提升傳統產業的效能,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因素很關鍵,引導資本投向高新技術,並且陪伴企業一起成長,這樣雙方才能互利共贏,“我們選擇企業入駐,著重考慮的是它們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以及新技術的引領示範作用”。

近年來,中關村示範區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等高精尖產業,吸引了商湯科技、曠視科技、泰科天潤、第四範式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入駐。

泰科天潤創始人陳彤及其團隊被稱為“在頭髮絲裡‘蓋房子’的人”,他們建立了國內第一條批量化面對市場的碳化硅器件生產線。碳化硅作為高效的電源器件,是歐美日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的一個新興電氣化產業技術,美國早在2001年左右就已經在軍用產品上展開應用,當前各發達國家都已經打下了較好的產業基礎。而國內在2012年時,除了幾家上游做碳化硅材料生產的企業,相關下游產業對碳化硅技術還感到相當陌生。

陳彤帶著團隊走過了8年,從無到有,他說“特別不容易”,也特別感謝中關村。半導體晶圓製造,號稱是最精尖、最複雜的製造業,具有“大投入、長週期、高門檻、重卡位”的特點。泰科天潤創立伊始就“特別缺錢”,中關村管委會幫著找錢、找資源、找訂單,“幫我們挺過了不少難關”。

梧桐引鳳,產業集聚。翟立新說,得益於中關村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目前,中關村示範區已有近萬名外籍人才和3萬多名海歸人才匯聚,聚集了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約300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0家在示範區設立子公司或研發機構,吸引了美國微軟創投加速器、英特爾開放創新實驗室等一批世界知名創業服務機構。

亦莊:用高精尖支撐高質量

2019年1月,北京市公佈《亦莊新城規劃(2017年-2035年)》(草案)。規劃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的發展目標是“世界一流的產業綜合新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科技服務中心,“引領世界的創新活力迸發之地”。

僅在28年前,北京亦莊還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1991年8月15日,北京市政府第18次常務會議決定成立“亦莊工業小區”,這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最初的名字。那時候,人們最緊急的任務是招商引資,第一家落戶亦莊的中外合資企業是資生堂麗源化妝品有限公司。

“幾代人篳路藍縷艱苦奮鬥,三十載風雨兼程春華秋實。”從艱難通過德國拜耳入駐時的200個問題的“大考”,到以京東方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崢嶸初露,再到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己任,北京亦莊這片希望的田野一步步轉型升級,不斷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化”。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既要順應經濟規律,又要積極主動作為,既要落實在發展各方面各領域,又要突出重點。對於以高精尖產業發展為安身立命之本的開發區來說,選準突破口和主攻點,積極作為主動擔當,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得尤為重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梁勝說。

在這種認識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覺瞄準技術前沿,主攻國家急需,集中力量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項目,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

為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梳理產業結構,“聚齊左鄰右舍”“打通任督二脈”的全產業鏈式佈局,成為重點產業騰飛的加速器。為實現產業鏈精準佈局,開發區畫出32個“產業鏈圖”,從中選取適合北京發展的項目。通過吸引龍頭企業落地帶動,充分利用國有投融資平臺,進行核心技術、關鍵環節佈局,帶動全產業鏈大步前進。

泰德製藥即是具有“亦莊”特徵的龍頭企業。這家位列2017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第46位的醫藥企業,原本是日本友人捐贈技術而成立的一個小廠,2003年遷入亦莊後迅速突破生產瓶頸,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08年,泰德製藥注射劑生產線還率先取得日本厚生省頒發的《醫藥品外國製造者認定證書》,真正實現了國產注射劑出口至海外市場。

“這對泰德人的意義是很大的。”泰德製藥副總裁劉玉靜說,因為泰德最早的產品來自於日本友人無償轉讓的技術,如今能為日本市場提供產品、惠及日本的患者,大家很高興。

奮鬥不會止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扶持鼓勵下,泰德製藥近幾年每年都將銷售收入的8%用於研發創新,目前已搭建了國際領先的脂微球、脂質體、生物製劑等高端製劑技術平臺,擁有多項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出了我國首個脂微球載體前列地爾注射液、全球首個口服的前列環素衍生物等多項產品,均為填補國內相關治療領域空白的獨家或首家上市的優質藥品。

2019年春天,泰德製藥更是喜事頻傳:成功取得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順利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外用貼劑生產基地並正式投產,今年第一季度預計產值同比增長25%……

這是北京亦莊的土地上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當前,作為開發區的升級版,亦莊新城的開發建設已按下“啟動鍵”。梁勝透露,開發區將發揮自身產業優勢,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共建共享”的要求,推動產業項目在225平方公里範圍內統籌佈局,打造特色聚集、緊密協同的產業空間佈局,輻射帶動北京南部和東部地區發展。

“高精尖產業發展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將圍繞重大項目引進、建設、投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科學制定扶持政策,加快高精尖項目落地投產。開發區還會完善‘三城’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鼓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做大‘亦莊智造’、做強‘亦莊創造’的過程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創新企業、形成一批產業集群。”他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董偉 張均斌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