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背诵大量古诗文,很多是机械记忆反复强化的结果,八九成不解其义。有益吗可行吗?

翼秀阁


很多家长在学龄前就让孩子通过亲子阅读、手机APP、绘本或其它方式让孩子接触古诗,没刻意讲古诗诗意,孩子自然不自然的会背诵了不少古诗。

这种不求理解貌似机械式死记硬背的方法对孩子目前好不好?要不要提倡?……我想你问的是这意思吧?

一、衡量对孩子好不好的标准

对孩子好不好的标准,不是背了多少古诗,也不是能不能理解古诗,而是在孩子与古诗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是怎样的?

如果孩子在接触古诗的过程中,如果是轻松开心的,那对孩子没任何害处!(如果孩子是被迫着完成任务似的、边抽着鼻子边背满足家长虚荣心的除外)

学龄前幼儿语言敏感期,对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都喜欢,甚至电视里的广告也不经意的记住脱口而出。

孩子更小时,我们一边逗孩子玩,边哼“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并没有刻意和幼儿讲解其中意思(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意思,好听,孩子喜欢开心咯咯笑就好)

古诗、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几千年来就是中华民族幼儿启蒙的教材和方法。(也许不少人觉得其中有些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矛盾,我个人认为目前下这结论太早,能几千年流传下来经典一定有其中道理。)

二、让孩子诵读古语同时也大致理解诗意的一些方法

因为断层,很多家长甚至幼儿园老师对古语诗意也不见得完全理解。

我曾在给幼儿园老师培训时,就《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问:山里究竟有没有人?

从老师们的回应中,基本没能理解“因为树木太茂密,所以看不见人(形容树木茂密)”;“因为树木里很安静,所以能听到远处人说话的声音(形容环境寂静)”

后来我建议与孩子玩“看见看不见”“听见听不见”的游戏,孩子很喜欢,就基本理解这两名诗的意思了。

如果家长自己对诗意有较正确的理解,可花很短的时间与孩子互动(如讲故事,画古诗、模仿诗中场景或人物对话等),孩子喜欢,也能理解诗意了。

三、举例

我里以《山中送别》/王维为例,如何引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并理解背诵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讲故事

在唐代有个诗人叫王维,住在乡下。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孙,住在京城里。京城离乡下很远,走路都要二天。

虽然这么远,但因为他俩是很好的朋友,所以,王孙还是翻过山,淌过河,大老远的到乡下去看王维了。

俩人一起玩了几天,王孙要回京城工作了。这一天,天才亮,王维就送他返程了。

走啊走,送啊送,已翻过一座山,王孙说;别再送了,现已是中午,你再送当晚就回不到家啦。我们就在这道别吧。

俩人只好挥手再见。

王维回到家,太阳已下山了。他有气无力掩上门。他觉得朋友走后心里像少了一样东西,无精打采的。

他想:明年春天,这里花开了草绿了,王孙会不会再来看我呢?

(读完故事后,让孩子跟读几遍古诗即可,不用逐字讲解,也不一定要考孩子背)

2 尝试和孩子一起画一画

3、妈妈宝宝分别模仿王孙王维,将这首诗的场景表演一次。

三、小结

1 、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接触和背诵古诗,即使不理解,都是孩子积累素材,值得提倡。

2、如果家长有古诗文的沉淀和基础,用适合孩子吸收的方式用引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并理解诗意,发展情感(如上例中和孩子讨论家里有那些亲人朋友来家做客,我们是怎么送别的…等)

如果家长自己都有点“怕”古诗,也没关系。关注 ,将陆续更新符合孩子特点的古诗文学习方法和案例。


速强画说儿童教育


女儿七岁时,我曾要求她每一天一首古诗,暑假两首,大概一年多一点,更背了三四百首,可能很多人觉得我闲得蛋疼。


其实,主要是我自己喜欢,但又腾不出大量大块的时间去诵读,很简单,让女儿去背,让她给我背,不等她背完,我就会背了。


我会精心挑选一些好的古诗词,一开始,她压力很大,效率特低,一两钟头都背不了一首,但当时,只想着这么好的东西,不学可惜了,所以,就作为一样任务去做。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从最开始的一两个小时,到最短的五分钟十分钟,就能背诵一首古诗,效率大大提高,从那以后,她学校要求背诵的任务,在她看来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


为了防止忘记,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复习,多长时间回顾一次,餐桌上,回家路上,我俩你一句我一句地背,后来,就连两岁的小宝也听会了,居然也能背诵二十多首诗,让人匪夷所思。


当时,我把我认为比较好的诗词都让她背完,觉得差不多了,上道了,就停止了背诵,后又教她诵读古文,像读书一样,我读一句,她跟一句,后来她自己读,不懂了就看译文。


其实,当时我并知道这有什么好处,只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不会实在是太可惜了。通过女儿背诵古诗词,我慢慢发现了几点好处。


一则,背诵的功底突飞猛进,效率很高,连带学习效率也高了。


二则,因把背诵作为任务,会定时定量,定期回顾,做事也变得有长性了。


三则,她的阅读面也开始打开了,虽然不背古诗词了,但她开始看一些长篇的小说,甚至古风的也能看得懂了,比如甄嬛传,她看了两遍。


四则,她慢慢能跟我交流了,而不是一问三不知,视野和知识面不断扩展开来。


以上是我的感受,总之,个人认为,古诗词就像是大餐一样,当一个人吃得下大餐的时候,平日学校里的家常小菜就容易多了,还了长了见识,从此有能力涉猎更高一层的知识,这是一个衔接。


登了上了这个台阶,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否则一直在台阶下打转,感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这块砖,就打开了一扇门,看到更为广袤的世界。


古诗词,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我们普通人有兴趣打开传统文化的门,值得。


独自成山


我来说个和大家不一样的观点,未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各种资料信息网上铺天盖地,我们随手用手机就能查到,或者未来手机可以做的更小,甚至可以移植入人体,感觉手机就像我们人体内部的硬盘一样,需要什么知识信息都可以直接调取,那么还要背诵古诗干什么???人脑能记忆多少首古诗,硬盘可以存储多少首?

所以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背诵孩子无法理解的古诗上面,毫无意义。孩子需要学习一些机器无法替代的东西,比如人品道德,艺术,思考创新,类似这些能把人和机器分开的东西。

最近看的大片阿丽塔,科幻电影也不是胡乱编造的,未来有一天人类很有可能像阿丽塔那样,人机一体,比如某个器官坏了,就换个3D机械打印器官,那个时候也许人可以实现永生


蹬蹬美男子的mama


背诵古诗文对于儿童来说益处多多!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女儿现在已七岁了,两年前就开始让她背诵古诗,不过在学习上比较放松,挑选一些篇幅不是很长的五言七绝之类的古诗来练习,一般是一首一首来,熟练了一首在往下学背新的。到现在,已有两年,也掌握了不少的诗文量,我觉得起到了很好的开智与启蒙作用!

一切学习都要依赖文字的认知,通过古诗文背诵,辅以文字教学,可以逐步增加儿童的生词量,打好识字断文基础。文字功底扎实了,在将来的数学、音乐、绘画等各方面的学习中更容易领会、掌握!

在古诗文的背诵中下功夫,引导孩子从了解诗意,抓脉落重点,记住文句,强化认识,逐步建立起记忆的方法,在不断练习背诵中提高记忆。纵观古今,在各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都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古诗文中含有丰富的故事,有许多优美的词句,有韵律丰富的语言,通过背诵,可以开阔儿童的学识,可以积累丰富的史实等资料,可以逐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可以丰富个人的情感世界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背诵古诗文中,很多家长苦于时间不足、字形不好,发音不准,很苦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字形不好,现在图片文学,卡片识字就能提供便利。发音不准怎么办,网上有很多教学,筛选发音好的诗文阅读平台来播放教授,而且这些又配有音乐多媒体片段,好得不得了。相信大家在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很多行之有益的好方法,可以拿出来探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堆砌,不"赶鸭子上架",以掌握逐步推进为要,保持孩子的兴趣点,积硅步而至千里,相信学习是一种几何递增的过程,因而,首要夯实基础!

背诵古诗文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我们要践行"拿来主义",在巨人肩膀上,将会会得更多,看得更广,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



中周2


其实孩子背诵古诗文,并非单纯的机械记忆,许多文字和诗句实在背诵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是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最精炼最美妙的语言。


今年在长沙和儿子游览橘子洲时,站在橘子洲大桥上面,望着淙淙而流的湘江,儿子立刻指着前方说道,“这是北方。”我很惊讶的问他,怎么不迷路了?

儿子说道,“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流去的地方当然是北了。

今年的第一场春雨悄悄地在夜晚降临时,我儿子立刻脱口而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城云俱黑,路灯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后半部分根据现实小改了一部分,却也最贴合实际,而我们小区的名字恰恰叫做锦官城,此时此景,这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感触,胜过千言万语,不是吗?


去年旅行是自己规划的三国线路,出发前孩子自己背诵出师表,读完几遍之后,孩子立刻感慨道,“原来诸葛亮前面都是废话,只有后面这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才是在说正事。”


我们去岳阳楼,孩子凭着熟练背诵《岳阳楼记》全篇或得一张免费门票,记得在家背诵这篇古文时,当读到最后,孩子同样感慨“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也是变相的夸自己呀!”

古文的背诵,如果脱离了实际,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只能是短暂记忆,但我们如果将生活和诗词可以紧密连接,诗词将成为他们的一笔文化财富,是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某些时刻,一句诗词足以抵挡千言万语,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诗词语言,用诗词的方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未尝不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晓晓说育儿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过犹不及。

讨论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理论:大量死读硬背是会固化思维,不利大脑发育的。这跟锻炼肌肉道理一样,长期单纯的匀速负重锻炼肌肉是无法适应复杂竞技环境的。

但适当的匀速负重锻炼肌肉是有利于肌肉发育,保护关节不容易受伤。

适当的背诵诗词是有利于大脑发育,增加语感的。

那么如何定义恰当呢?

我认为背诗同时一定要结合原创比例。就好比匀速负重建议手臂多长时间,在打拳击联系爆发力多长时间。

我爱看央视的诗词大会,但我反对未成年人大量背诗词,对于一些主流对诗词的看法也是有意见的。

比如押韵。

诗不仅在发音上有韵律,在意境上也是有韵律的。而后者则被忽视,前者则过于强调。

无韵不诗,其意境韵律要大于发音韵律。

创作时候则更讲究自然,讲究意境上的节拍(韵律),当知:诗即歌,歌即诗。

与其讲那么复杂,倒不如回归诗经:诗三百,思无邪。


先知中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流传很久的话,已经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童年时期背诵的大量古诗文,虽然当时不解其意,但实际上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和生活。


首先,古诗词都是富有韵律之美的。孩子反复吟诵,已经形成了机械记忆。将来的某一天,学会了诗词格律,说不定就能出口成章。


其次,语文靠的就是大量阅读和积累。古诗词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大量背诵,增加了孩子的词汇储备,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上学后自然下笔如有神。


最后,多了一项高雅的爱好。闲暇时跟孩子对对古诗词,不也是件很风雅的事情吗?前年我同事带孩子去周庄旅游,赶上下雨,爸爸和闺女就玩起了带“雨”字的飞花令。他们固然玩的有趣,周围听的人也增长了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有条件,还是引导孩子多背背古诗词。但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轻松有趣的,而不是用强迫手段引起孩子的反感。


职场妈妈往前冲


小孩背东西,很多是处于押韵和顺口,觉得好玩,只要顺口,易诵就好,而不是它的意义。如同孩子看广告,背广告词一样。

不同的是,广告词过不多久就忘了,而诗词可能伴随一生。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些记忆中的东西,会一点点涌现出来,也会加深理解。并且,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

到了老年,好像是返老还童,孩童时候的东西,记忆犹新,反而近期的东西记不住了。所以老人喜欢怀旧,实际上是旧的记住了,新的忘了。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文学习理解的典范。儿时的记忆力好,多背,有好处。


踏雪无痕5141815


有益,可行。

1.不要功利

孩子背诗,不要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

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诗词韵律,美感。

为什么诗用五个字,七个字能表达一大段文字的含义?言简意赅。

为什么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之美。

不需要刻意地去背,而是了解这首诗是什么含义,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

其实诗词和成语一样,不需要刻意去背,只是用来表达,用来抒情。

2.释意

父母刚开始教的时候,就要讲清楚这首诗的意思。

每首诗都是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段小景,或者一种情怀。

比如李煜讲国破家亡。

辛弃疾讲金戈铁马。

苏轼讲明月清风。

李白讲壮志豪情。

杜甫讲民生疾苦。

李商隐讲缠绵悱恻。

读史可以治国,读诗同样可以育人。

3.文化素养

最后说个段子。

没念过诗的孩子,看到大海说:“啊,大海,全是水。”

念过诗的孩子说:“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周南筠


开卷有益,自有其道理!多多背诵古诗文当然是好事。

1.能够流传的古诗文,都是千古名句,无论是从表达,还是结构,亦或是思想,都代表了一定的境界。

2.在背诵过程中,感受古诗文的那种律动,那种美感,可以不自觉的增强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文化底蕴不同,道德修养不同,世间经历不同,等等,都会造成每个人对于诗文的深刻含义的体会,也产生不同。

4.对于背诵下来的诗文,无论是在我们的说话,写作当中,恰当的引用,都会为我们增资添彩。

5.古诗文的作者,也都是风流人物,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感悟他们的人生,也未尝不是一种豪迈。当未来某一时刻,特定环境下,或许你的心灵就能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触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